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探 源】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三套第16计,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原 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注 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释 义】
逼得敌人过于猛烈,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人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敌人,只须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他,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敌人溃散时再去捕捉他们,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是《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古今战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李愬雪夜袭蔡州,上党战役,鲁南战役中的“虚留生路”
【应用解析】
*虚留生路,迫敌亡命
在敌人觉得有一线生的希望时,他就会拼命地逃走。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即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如果我们一直给他施加以死亡的威胁,但又留给他以可逃脱的幻觉时,为了避害他就会一直拼命跑下去。如果不是在他跑累的时候擒拿他,因为他仍有反抗的能力,很可能会挣个鱼死网破。
可见,“纵”是为了达到“擒”这个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手段,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防止狗急跳墙,使其精力自耗,寻找有利时机。
*围师必缺,毁其军心
对待敌人有时我们故意退让,骄纵敌人,使其自我膨胀,士气松懈,丧失警惕,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将其攻破。有时我们又可以在敌人自知必死抱杀一战的情况下,突然让对手发现还有生的希望,也同样可以松懈对手的斗志。
由此可见,“欲擒”先要“故纵”,应该怎样来“纵”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放纵法,常见的如下几种:纵而观之,纵而随之,限定路线,限定范围。
*多行不义,不攻自毙
有时对待敌人,我们可以放纵他,使其积累更多的错误,我们处理他就更加名正言顺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通过“故纵”的手法,达到使敌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目的固然好,但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厢情愿,为此:务要随而不迫,勿要放虎归山,勿要擒而复纵。
【精 评】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下,使敌人丧失警惕,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因此,使用欲擒故纵之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和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得干脆利落,骨子里都要磨刀霍霍。但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有时又有纵虎归山的危险,自己也会吞食恶果。所以此计使用时也一定要慎重为是。
【商战赏析】
人们在接受一项崭新的事物时,都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谈生意也是这样,双方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怀着一些不大实际的想法,抱着各种固有的己见,去希望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磋商的过程常常是会使双方突然地醒悟过来,买方所希望的价格竟然成了不可能的事,卖方所期待的迅速成交也成了泡影。事实证明,买方与卖方都不可能马上适应这些新发生的且不为他们所理解的现实。人们常常希望迅速成交,然而,欲速则不达。
【探 源】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三套第16计,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原 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注 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释 义】
逼得敌人过于猛烈,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人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敌人,只须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他,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敌人溃散时再去捕捉他们,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是《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古今战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李愬雪夜袭蔡州,上党战役,鲁南战役中的“虚留生路”
【应用解析】
*虚留生路,迫敌亡命
在敌人觉得有一线生的希望时,他就会拼命地逃走。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即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如果我们一直给他施加以死亡的威胁,但又留给他以可逃脱的幻觉时,为了避害他就会一直拼命跑下去。如果不是在他跑累的时候擒拿他,因为他仍有反抗的能力,很可能会挣个鱼死网破。
可见,“纵”是为了达到“擒”这个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手段,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防止狗急跳墙,使其精力自耗,寻找有利时机。
*围师必缺,毁其军心
对待敌人有时我们故意退让,骄纵敌人,使其自我膨胀,士气松懈,丧失警惕,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将其攻破。有时我们又可以在敌人自知必死抱杀一战的情况下,突然让对手发现还有生的希望,也同样可以松懈对手的斗志。
由此可见,“欲擒”先要“故纵”,应该怎样来“纵”呢?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放纵法,常见的如下几种:纵而观之,纵而随之,限定路线,限定范围。
*多行不义,不攻自毙
有时对待敌人,我们可以放纵他,使其积累更多的错误,我们处理他就更加名正言顺了,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通过“故纵”的手法,达到使敌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目的固然好,但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厢情愿,为此:务要随而不迫,勿要放虎归山,勿要擒而复纵。
【精 评】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下,使敌人丧失警惕,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因此,使用欲擒故纵之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和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得干脆利落,骨子里都要磨刀霍霍。但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有时又有纵虎归山的危险,自己也会吞食恶果。所以此计使用时也一定要慎重为是。
【商战赏析】
人们在接受一项崭新的事物时,都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谈生意也是这样,双方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怀着一些不大实际的想法,抱着各种固有的己见,去希望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可是,磋商的过程常常是会使双方突然地醒悟过来,买方所希望的价格竟然成了不可能的事,卖方所期待的迅速成交也成了泡影。事实证明,买方与卖方都不可能马上适应这些新发生的且不为他们所理解的现实。人们常常希望迅速成交,然而,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