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的砖,北京的城”
“从明初到清末,临清贡砖前后一共烧了500多年。”临清市文化馆的刘晓光说。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由今南京迁往今北京),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殿。当时,朝廷派官员和土木专家到全国各地考察建筑用材。朱棣最后钦定在临清建贡砖烧造基地。
有一种说法称,“临清的砖,北京的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所用的贡砖,绝大多数是临清烧造。”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马鲁奎说。
要烧制如此多的贡砖,自然需要很多的砖窑和工人。据刘晓光提供的资料,明清两代,临清境内的砖窑多达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而窑工更达数万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烧砖场面是何等的热烈、壮观!
据记载,因为京城用砖量很大,朝廷发动全国各地的工人到临清开窑烧砖。当时,官府给每座砖窑划地40亩,专供建窑取土、堆柴存坯。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付银两给窑户(即官窑的负责人)。
临清贡砖当时由掌管全国工程、制作、水利和交通的工部派出专门机构———营缮分司督造,到了清代,营缮分司被裁改,临清官窑改由地方官府监办。贡砖烧好以后,在临清经检验合格,用黄裱纸封裹,搭船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再经检验,然后经陆路转运京师。
而当时兴盛的贡砖制造业,也给临清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但到了清末,伴随着朝廷的腐败和衰落,临清贡砖渐渐“失宠”,贡砖制造业也逐步走向衰败
贡砖经历“断层”之痛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为何要在迢迢几百里之外的临清烧造呢?
刘晓光解释说,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临清的土质好,当地称“莲花土”。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1米多深后,就会发现这种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尤其是砖的硬度无可替代。现在一般砖的硬度是70号,国家文物所曾经用回弹仪对临清舍利宝塔上的临清古砖进行测试,硬度最高达到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高;二是临清的水质好,当时的漳卫河水质清澈,碱性很小,适宜制砖;三是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
此后,临清贡砖生产曾经历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断层”阶段。
清末以后,临清仍有一些砖窑烧制小青砖,主要是民用。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贡砖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很快被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小红砖所取代。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相比青砖,小红砖制作成本低、工序简单、周期短,因而更受到生产者青睐。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故宫、天坛、光岳楼等古建筑先后展开维修,人家纷纷来到临清买贡砖,结果非常失望———历史上名震全国的临清贡砖,那时竟没人烧了!”马鲁奎回忆说,最后,维修方只能到外地买青砖。
马鲁奎曾考察过河北省南宫市一家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砖厂。其所在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青砖生产,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长期为故宫烧砖。此外,这家厂子还将青砖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像南宫市这家砖厂一样,国内有不少砖厂生产青砖,为古建筑维修和新建仿古建筑供货。马鲁奎说:“而可笑和可悲的是,临清作为明清时代全国最大的贡砖生产基地,当年竟找不到一家青砖厂!没有什么事再比守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却不充分利用更令人心痛和惋惜的了。”
传承文化遗产是个问题
临清城东的西陶屯村,一座使用临清贡砖传统工艺烧制青砖的现代砖厂,正冒着袅袅青烟。
12月1日,景永祥指挥几名工人将一批刚出窑的青砖装车,准备运走。“济南大明湖和蓬莱阁目前正在搞古建维修,需要青砖。他们下了两笔大订单,我们这些天正在分批烧制。”
景永祥今年68岁,是西陶屯砖厂厂长,掌握临清贡砖制作工艺。其祖上有烧砖经历,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1996年,作为砖工的后代、掌握着贡砖传统工艺的景永祥恢复了青砖生产。西陶屯砖厂是目前临清市惟一一家继承贡砖工艺、烧造青砖的砖厂。
景永祥的青砖厂占地30多亩,有6个砖窑。2003年,蓬莱一家单位张口就要80万块青砖,“但是这个订单我没敢全接,只接了50万块。”景永祥解释说,原因是砖厂规模太小,怕完不成生产任务。
景永祥想扩大规模,但资金、土地等都是摆在面前难迈的槛,“受青砖烧制成本高、周期长、工序多、绝大多数工序要靠人力等多种因素制约,砖厂经济效益不是很好。”他说,砖厂现在要靠另外烧红砖勉强维持经营。
“当地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促进青砖制作的良性发展。”对此,刘晓光建议。
除了生产规模小的问题以外,现在,临清的青砖厂只有西陶屯这一家,数量也太少。
马鲁奎因此提议,当地应建设临清贡砖烧制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他分析认为,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不少地方也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热,兴建仿古建筑。而临清贡砖历史闻名,有“品牌效应”。
一个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随着老一辈技术工匠的陆续离世,目前,掌握临清贡砖制作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临清仍保留着父传子、师传徒、口传心授的传统的工艺传承方式。
马鲁奎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应成立一个专业的保护研究机构,尽快对临清贡砖制作工艺开展挖掘、整理,并建立完整的记录档案进行研究和保护。
曾经筑起北京皇城的临清贡砖,期待自己的新生和成长。
■知识链接
临清贡砖制作工艺
明清时期所烧造的临清贡砖一般在五十斤上下,最重也有七、八十斤。其烧造过程十分复杂精细,要经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艺。
首先是选土,即要选取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细筛后,选出没有杂质和颗粒的精土放入池中,用水浸泡。浸泡一年后,再过滤出细泥膏,经过人或牲畜的踩踏后,去除泥内气泡。然后,还要经过“醒泥”(即将泥放置一段时间)、“摔泥”,再放入铺布的砖模内,以板拍打,用铁弓刮掉多余的泥后,成坯。将坯晾干后才可装入土窑。装窑后,用豆秸或棉柴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目的是为使砖由红变青),然后出窑。 (刘江)
“从明初到清末,临清贡砖前后一共烧了500多年。”临清市文化馆的刘晓光说。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由今南京迁往今北京),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殿。当时,朝廷派官员和土木专家到全国各地考察建筑用材。朱棣最后钦定在临清建贡砖烧造基地。
有一种说法称,“临清的砖,北京的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所用的贡砖,绝大多数是临清烧造。”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马鲁奎说。
要烧制如此多的贡砖,自然需要很多的砖窑和工人。据刘晓光提供的资料,明清两代,临清境内的砖窑多达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而窑工更达数万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烧砖场面是何等的热烈、壮观!
据记载,因为京城用砖量很大,朝廷发动全国各地的工人到临清开窑烧砖。当时,官府给每座砖窑划地40亩,专供建窑取土、堆柴存坯。砖款由朝廷从国库中拨付银两给窑户(即官窑的负责人)。
临清贡砖当时由掌管全国工程、制作、水利和交通的工部派出专门机构———营缮分司督造,到了清代,营缮分司被裁改,临清官窑改由地方官府监办。贡砖烧好以后,在临清经检验合格,用黄裱纸封裹,搭船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再经检验,然后经陆路转运京师。
而当时兴盛的贡砖制造业,也给临清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但到了清末,伴随着朝廷的腐败和衰落,临清贡砖渐渐“失宠”,贡砖制造业也逐步走向衰败
贡砖经历“断层”之痛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为何要在迢迢几百里之外的临清烧造呢?
刘晓光解释说,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临清的土质好,当地称“莲花土”。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1米多深后,就会发现这种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尤其是砖的硬度无可替代。现在一般砖的硬度是70号,国家文物所曾经用回弹仪对临清舍利宝塔上的临清古砖进行测试,硬度最高达到27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高;二是临清的水质好,当时的漳卫河水质清澈,碱性很小,适宜制砖;三是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
此后,临清贡砖生产曾经历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断层”阶段。
清末以后,临清仍有一些砖窑烧制小青砖,主要是民用。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贡砖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很快被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小红砖所取代。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相比青砖,小红砖制作成本低、工序简单、周期短,因而更受到生产者青睐。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故宫、天坛、光岳楼等古建筑先后展开维修,人家纷纷来到临清买贡砖,结果非常失望———历史上名震全国的临清贡砖,那时竟没人烧了!”马鲁奎回忆说,最后,维修方只能到外地买青砖。
马鲁奎曾考察过河北省南宫市一家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砖厂。其所在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青砖生产,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长期为故宫烧砖。此外,这家厂子还将青砖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像南宫市这家砖厂一样,国内有不少砖厂生产青砖,为古建筑维修和新建仿古建筑供货。马鲁奎说:“而可笑和可悲的是,临清作为明清时代全国最大的贡砖生产基地,当年竟找不到一家青砖厂!没有什么事再比守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却不充分利用更令人心痛和惋惜的了。”
传承文化遗产是个问题
临清城东的西陶屯村,一座使用临清贡砖传统工艺烧制青砖的现代砖厂,正冒着袅袅青烟。
12月1日,景永祥指挥几名工人将一批刚出窑的青砖装车,准备运走。“济南大明湖和蓬莱阁目前正在搞古建维修,需要青砖。他们下了两笔大订单,我们这些天正在分批烧制。”
景永祥今年68岁,是西陶屯砖厂厂长,掌握临清贡砖制作工艺。其祖上有烧砖经历,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1996年,作为砖工的后代、掌握着贡砖传统工艺的景永祥恢复了青砖生产。西陶屯砖厂是目前临清市惟一一家继承贡砖工艺、烧造青砖的砖厂。
景永祥的青砖厂占地30多亩,有6个砖窑。2003年,蓬莱一家单位张口就要80万块青砖,“但是这个订单我没敢全接,只接了50万块。”景永祥解释说,原因是砖厂规模太小,怕完不成生产任务。
景永祥想扩大规模,但资金、土地等都是摆在面前难迈的槛,“受青砖烧制成本高、周期长、工序多、绝大多数工序要靠人力等多种因素制约,砖厂经济效益不是很好。”他说,砖厂现在要靠另外烧红砖勉强维持经营。
“当地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促进青砖制作的良性发展。”对此,刘晓光建议。
除了生产规模小的问题以外,现在,临清的青砖厂只有西陶屯这一家,数量也太少。
马鲁奎因此提议,当地应建设临清贡砖烧制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他分析认为,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不少地方也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热,兴建仿古建筑。而临清贡砖历史闻名,有“品牌效应”。
一个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随着老一辈技术工匠的陆续离世,目前,掌握临清贡砖制作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临清仍保留着父传子、师传徒、口传心授的传统的工艺传承方式。
马鲁奎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应成立一个专业的保护研究机构,尽快对临清贡砖制作工艺开展挖掘、整理,并建立完整的记录档案进行研究和保护。
曾经筑起北京皇城的临清贡砖,期待自己的新生和成长。
■知识链接
临清贡砖制作工艺
明清时期所烧造的临清贡砖一般在五十斤上下,最重也有七、八十斤。其烧造过程十分复杂精细,要经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艺。
首先是选土,即要选取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细筛后,选出没有杂质和颗粒的精土放入池中,用水浸泡。浸泡一年后,再过滤出细泥膏,经过人或牲畜的踩踏后,去除泥内气泡。然后,还要经过“醒泥”(即将泥放置一段时间)、“摔泥”,再放入铺布的砖模内,以板拍打,用铁弓刮掉多余的泥后,成坯。将坯晾干后才可装入土窑。装窑后,用豆秸或棉柴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目的是为使砖由红变青),然后出窑。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