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宫太上道祖 降
诗
明心见性挽颓风,度世超生振大同;
救苦除迷登极乐,慈悲恻隐感苍穹。
论:修身孝道乃是康庄大道
百善孝为先,五伦亲为首。故修身之道,皆以孝道为首务。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而舍其孝,求道而逐其末者,未之有也。
夫孝,天道命脉之所系,国家社会之所托。承先贤之垂训,启后学之愚蒙。人人亲其亲,仁其仁,则社会和谐而不悖,家室宜而敦睦。孝道立,则百业兴,纲常振。
昔舜帝大孝,至德配天,获禅天下,位登九五之尊。老莱子年高七十,犹彩衣娱规,德感天地,而列圣佛仙班。古来诸圣列神,修身立德,壹是皆以孝亲为本。历代诸朝,国强民富,皆以孝治国,持孝以教。于孝道无亏,始可言修身。子曰:“孝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诸备,然后才能修身正人,导化群迷,言而为天下法,行而为天下式。使人人向道,家家和谐,则世界大同,庶几可待也。
道教教主 太上道祖圣训
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恭录自《太上感应篇》)
诗:
(一)
大仁大孝岂寻常,道义微茫万古香。
参悟玄元登觉岸,仙理高爵姓名扬。
悟到无为即有为,虚空内里更光辉,
千经万卷传名教,能参奥妙早依皈!
(二)
远却闲邪崇道行,肃清风化布芳名;
齐家治国先修己,大道思恩及众生。
本老君简述一席言,奉劝天下庶民,若能诚心悔悟,胜读百年圣贤书。言虽浅近,其意深远。有缘阅者,增开妙窍,益加智慧,延寿无穷,福禄绵绵。
如今世道沧桑,人心弃古,道德颓废,伦常颠倒,是非不明。群仙群圣,诸佛菩萨等,苦口婆心,轮流下凡,欲渡凡尘佛子。但愿世人,藉此假体,修成真体,岂知世人愚昧,受尘世污染已深,迷失本性。
阳世人生,不思假体躯壳,乃父精母血之结晶。孝经云:人为儿女,当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修成大道,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人者,不断努力,欲求光明大道,受沐雨栉风之苦,披星戴月之劳。功圆果满,身登极乐圣境,人生之光荣也,可报答父母劬劳于万一。故曰为人父母,养子不教,父母之过也。为人子女,幼而当学。教之不严,师之惰也。
为人者,当报答君亲师之恩。为人之原则是也,一者忠君爱国。二者孝敬父母。三者尊师重道。为人子女,当知天下至亲,莫过于父母。所谓椿庭与萱堂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要敬何人。天下父母心,最慈是儿女心。为人儿女,当父母老迈,玉体懦弱,应顺父母之心。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此乃世之常理。愿天下子女,饮水思源。若父母在不远游,如游者亦必有方。秋霜寸草心,父母情难禁。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针针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养育之恩,实难图报于万一。有朝双手抱儿孙,方知父母情。欲孝敬父母,双亲已不在。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者,非出生之时,世情已知晓,是年少时,父母养育与教诲,方得成人而识世情。所谓父母生养之恩,重如山岳,而情深似海。若为人子,椿萱在世时,不知奉养孝敬,真是空负此生。为人愚痴,不知孝道,拜尽三界诸天圣佛仙神亦无法脱离不孝之罪名。欲引东海之水,难涤一身之污。虽罄南山之竹,难书不孝之罪。立身处世之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天界众仙佛菩萨,一见真修之士,知行善道,孝敬父母。所谓孺子可教,心悦万分。
感念天下万民,奉行孝道,就不亏大道之行矣。欲荣登极乐天国,真是近在咫尺,正似探囊取物。奉承大道之修持者,都是半圣半凡。修持大道,丝毫不妨碍各职业,如修道之工夫,先为成己,而后可以成他。所谓先渡自己,斯后再渡他人,故曰成己则修自身,自己先忏悔,改过前愆,而后所行皆合天理,方是渡人之原则,自己修得证果,须将大道宣扬于外,令亲朋戚友,明道德识义理,使天下人人改过自新,所作所为遵道而行。
中庸有云:率性之谓道,修身也。修道之谓教,渡人也。代天宣化,替天行道,渡人者修外功。知过迁善,打坐参禅,修内功之道也。现值末劫之秋,天时紧急,重修外功,轻内功是也。外功圆满,内功自然完成。所以处世之道,当以修道行功为基础。自身不修,就不能齐家。所谓家不可教者,而能教于诸人者鲜矣。所以须先成己,而后成人。须先正己,而后始能感化他人。修道之工夫,内外不分,动静无二。无内无外,可内可外。知行合一,常应常静,便是不二法门也。吾今所言是修炼大道之真工夫也。
夫修身之道,只在诚虔,绝无贫富、男女、老少之别也。人能坚强意志,不气馁,不退缩,遵守圣训而自勉于庸德庸言之行持,必能了脱生死而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