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的天空下吧 关注:1贴子:2
  • 7回复贴,共1

【转贴】解读黄家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以前说过要为黄家驹写篇文章,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写完,六月对家驹来说, 
  是生和死的轮回。
 在广州演唱会,我遇到一对香港歌迷,他们是夫妇,三十六岁,趁休假跟随着BEYOND的巡回演出。 
  这支乐队对他们来说,是渗入生命历程的信仰,信仰能以很多种方式出现,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种精神,又或者是一件物体,影响你的意念,能让你执着。 
   
  BEYOND,曾经在很多人的青春里让我们记得理想光辉,但我们更多感触在歌里,而不象香港歌迷是和BEYOND一起成长,一起走过很多特别的日子,他们心中的BEYOND也比我们具体真实。 
   
  很多人喜欢《情人》,这是BEYOND去日本后送给歌迷的心声,那首歌是悠扬的,不是哀伤的。 
  你能听懂家驹唱着“我的心如水,你不必痴醉”的洒脱吗?能听懂“你可知谁甘心归去,你与我之间有谁”的无奈吗?有谁?有着谁也逾越不了的娱乐圈游戏规则。 
   
   
  家驹从日本回香港举办的音乐会里曾对歌迷讲过一段话: 
  “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去那么远,那边的人很厉害,你们怕不怕?其实我真的很怕,你们知道日本仔很厉害的。 
  我们去那么远,为了很多东西,为什么有这样的冲动和勇气去那么远的地方,发表我们的音乐,面对外面很多高水准的乐手和一些很难打进的市场,是因为香港有一帮很支持我们的歌迷,很多歌迷担心我们去了日本不再回来我们怎么会不回来?最重要的是能够去日本发展的勇气也是源自你们这么多年来的支持,对不对?不论去多远多远,我们最后都是回到这里,最后最后我们都是香港的乐队。” 
  说这段话后家驹唱歌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没有这种共同度过的日子,只能籍着记忆和回望,写写时空错位的感叹。 
   
  1,亦哭亦笑,亦狂亦侠 
  用“不是人间富贵花”起题时想起写这句诗的纳兰性德,发觉他跟黄家驹有些有意味的关联。 
  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出身显赫世家,深受康熙器重,享尽荣华富贵。 
  黄家驹,来自普通家庭,放假要在父亲的工场打工,买一把吉他的钱存了两年,一生不知荣华富贵,即使是最风光的时候。 
  两人长在完全不同的环境,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却有两点完全相同,都是31岁英年早逝,一生追寻着精神自由。 
   
  出身显贵的纳兰性德有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有一双看透官场名利的眼睛,希望不是人间富贵花,过淡泊的行诗日子。 
  真正“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黄家驹,在凡尘俗世辗转,希望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 
  这样的理想无法寻觅,他们同样落寞。 
   
  诗词和音乐有很多相通,一样追求音律的优雅,一样会慷慨激昂,也会伤春悲秋,清淡意境一样余香满口。 
  热爱诗词音乐的人,多半有颗善感的心。 
  所以精通骑射,身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吟出格高韵远的婉约小词,一字一句,深入心髓,所以乐观如斯的家驹也难免在某个时刻感觉孤独,写出些或深或浅的寂寥淡愁,如清晨薄雾,若隐若现。 
   
   
  91年演唱会唱《谁伴我闯荡》,家驹低头弹吉它,无法看到眼神,冷清的旋律流出,那么多人在,他是孤单的。 
  93年香港不插电演出,家驹叫大家静下来,还是那把黑色木吉它在手里,由远渐近地飘出一段音乐,他脸上没有神情,可以用来形容的词是沉默。 
  那是一段怎样的音乐?我曾经用钢琴演奏,但弹不出家驹随手拈来的寂天寞地,如在夜色沉沉的旷野,零散几颗星光,只有自己,可能是在怀念,可能是在漂泊。 
   
  在《喜欢你》的MTV中,家驹一步一步走下楼梯,看着喜欢的人转身而去,那种眼神,我绝对不信能演出来,这样的神情在其他视频没再见过。 
   
  那刻家驹想的是什么?当时的他如此年轻,满带稚气,眼眸有光芒,是泪吗? 
   
  从没见过家驹的眼泪,仅在《莫欺少年穷》片中,每天只知拼命赚钱养家的他站在阳台边,夜色里响起《谁伴我闯荡》,当他为妹妹戴上帽子时,眼里有泪光。 



1楼2005-09-02 20:47回复
    依然有人记得这个歌者:黄家驹。 
      称他为歌者并不是最适合,家驹曾在采访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当独立的歌手? 
      他回答:对唱歌这种东西没感觉,只对乐器才有感觉。 
      确实如此,在BEYOND未进歌坛前玩的是ART ROCK,那种尽情地用乐器把思绪发散的音乐,听听《脑部侵蚀》《大厦》就知道当年他们玩得如此沉醉自由。 
      对唱歌没有感觉的黄家驹,却用他的声音唱入了一个个心灵,他是非常出色的创作人,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歌者。 
      如果你能听懂粤语,而且是在粤语环境长大,你才能完全听出家驹每一句歌唱里的彻底投入。 
      家驹的吉他技术还有唱歌技巧没有任何人指点,全凭自己摸索出来。 
      他用这样特别的唱腔如此自我地歌唱着,让人不管在多少声音中聆听都能一下子分辨出来。 
      任何时候,家驹唱歌都是完全地投入,家强会为在不同地方演奏同样的歌曲闷到发脾气,而家驹比任何一个队友都要重复更多东西,但他却没有一次在表演中显示出烦躁,尽管他跟家强一样有着情绪化的性格,他就是静静地站着,始终如一认真地唱每一句。这份严谨的毅力绝非常人能行,我非常佩服。 
      没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家驹唱歌最动人处是:完全投入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他能非常精确地通过改变语气和唱腔把每首歌所要流露的情感表达出来,或唱得低沉,狂野,激昂,豪迈,或唱得温柔,落寞,哀痛,寂寥。我唯一不能在他歌曲里感受到的是甜丝丝的味道。或许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体味,又或许他想让这样的美妙在某个时空里,只和某个人分享。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永远不能知道了。 
      每次看着家驹的手指在琴弦上飞快拨动,完全地忘我地歌唱,就深深感到他的认真专注。 
      写音乐的人很需要天分和灵性,更需要勤奋。短短十来年时间,家驹从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少年成为了高产质好的音乐人,他没进过正轨学院,没有人从旁指点,是那份坚韧和天分让他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做了不少别人难企及的事,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的光芒会更亮,走上颠峰。 
      主流音乐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的牛刀小试,但一样做得出色,而更多才华没来得及表现就被区区三米距离断送了。 
      家驹的梦想不是成为一个斗士,而是要带大家走入真实美妙丰富的音乐世界,一个祥和的境界。 
      不少玩音乐的人自持清高,家驹却不是,他对生命不亢不卑,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眼光看一切,他追求精神上的高度,那怕看起来很渺茫,却从不因此而背离世界,始终充满着积极和真挚。 
      他会为了拓展音乐的广阔空间而不断转变,蜕变,去探索不同世界的本质。 
      91年底,BEYOND计划去敦煌丝绸之路采风创作,由于工作太忙,加上后来要常飞日本,所以计划延后,直到家驹去世还没能达成愿望。若然去了,会有什么样的音乐回来?想起就令人好奇,也令人沮丧,因为没机会了。 
      说起家驹,内地很多人想起的是励志,那些是是非非的争论把他非常出色的音乐才华淹没在一边。 
      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的各种前卫音乐对家驹的影响最大,偶像David Bowie的前卫音乐更是他一大爱好,所以他最喜欢的是ART ROCK,那种非常注重气氛渲染和刻画的音乐,这是他的方向。 
      他也很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卡门,圆舞曲等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纯熟演绎。 
      兴趣和思维的广泛让他挥洒自如地写出各种风格的音乐。 
      家驹最喜欢木吉它,如同武器一般带着,随时弹出咋现的灵感,未发表的几百首作品,大半是用木吉它一柱一弦弹下来。古典吉他更是家驹的爱好,常穿插在歌曲或平时的SOLO中。有次队友们激情澎湃地完成各自SOLO后,他一笑说:我没有他们那么强劲,我喜欢文静些的。便拿着那把黑色木吉他,弹出一段西方古典味的音乐。 
      这种性情上的沉静把家驹年轻的放肆和躁动化解于无形之中,他有年轻的不羁,更有理性的沉着。 
      关于家驹的性情和情绪,只要认真聆听过他每一首歌,理想,奋斗,坚持,孤独,豁达,乐观……这些都能轻易地找出来。 
    


    4楼2005-09-02 20:48
    回复
      音乐在香港只是为明星作包装的漂亮外衣,那里的音乐人多是为歌星作奠基,大家欣赏着明星光华时,很少知道背后这些人。 
        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刚进入发展阶段,对很多明星来说,唱歌只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手段,享受掌声和鲜花。 
        歌迷对他而不是对音乐的欢呼是他们需要和满意的,至于音乐是什么,并不重要。 
         
        对真正喜欢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如果别人只对他欢呼而不是对音乐欢呼,就象一个作家把文章发表给人欣赏,人们只赞叹他的字多漂亮,而对表达的内容毫无关注一样。 
        家驹面对尖叫的歌迷说过两句话,一句是“不要老叫我们名字,说我们靓仔,多听音乐”,第二句是“大家彼此尊重一下对方,我希望你们听歌的时候,或我说话的时候,不要跟我斗谁的声音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创作得到共鸣和尊重,家驹是一个创作者,他希望人们以尊重歌星的心态去尊重音乐创作人,也希望能自由创作音乐。80年代兴起乐队潮时,家驹说这是一场对香港歌坛的革命,只可惜一切很快烟消云散。 
        香港的音乐创作人实在少得可怜,为了各种利益,唱片公司实行拿来主义,把欧美日本台湾的歌曲借来包装明星。 
        这种造星手法家驹生前多次表示不满,他无力改变,但他成功地影响了歌迷。 
         
        他总是很耐心地教歌迷去欣赏乐器和音乐的美妙,包括教歌迷怎么走人生道路。他不要求歌迷懂太多高深专业知识,最基本要求就是你能听懂创作者的意向和情绪。 
        很多歌迷在他的引导影响下学起乐器,学起创作,懂得了音乐的基本意义,曾经狂热反叛的歌迷也渐渐变得定性,学会静静聆听,或随着情绪应和,而不是乱叫了。 
         
        当BEYOND在两张唱片发行惨淡收场转变了自己的风格后,被冠上了背弃理想,摇摆叛徒的名号,受到攻击,一支另类音乐佼佼者的乐队就这样仓皇地抹上主流色彩,开始了漫长的求索。 
        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包括我,常会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要我这么做? 
         
        这个世界实在有太多人为或客观存在的规则没办法靠个人力量冲破,也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理智的人经过思虑会懂得怎么去创造条件达到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对自己有利,这也是我多年来从生活和工作上得来的感悟。 
        家驹说:我们必须生存下去才有机会做其他事,我希望以最快速度达到这个目的,让BEYOND有可以生存的环境,我玩另类能玩好,玩流行一样玩得好。 
         
        流行音乐也不是随便能玩出成就,触动不了人的作品,不管你花多大力气宣传,只会沉寂或昙花一现。 
        BEYOND冲出了自己的道路,靠的便是作品的质量,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记得他们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这就是价值。 
        家驹绝对是音乐高手,不管另类还是主流都能创出不同味道的乐章,他在流行元素中注入技术性,有些没能放在唱片里的东西还可以在现场演出表达,所以他们很多歌的现场版本和录音版本是不同的,听起来又是另外味道,而且他们现场表演能力犹为出色,台风稳健。 
         
        BEYOND确实成功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对香港歌坛的贡献很大,既拓阔了歌曲题材和风格,健康形象也一举把港人对乐队的歧视偏见消除,提高了乐队地位,更陪伴激励了很多人的成长。 
        曾经攻击的人最后默认了BEYOND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所取得的成就。 
         
         
        不少人随着变改常会忘记自己最初出发点,但家驹始终把持着,尽管有如此多的挫折,甚至为此失去生命。 
        不管自己演出还是和别人一起演出,家驹从来不抢风头。除了早期较拘谨不自然,台风一直非常沉稳。 
        在他生命里,不管红还是不红,对音乐理想始终执着,对朋友始终热诚。 
         
        通利琴行是家驹早年常去练吉他的地方,那里的老板是当年鼓励家驹参加香港吉他大赛的人,就是在那个大赛,BEYOND开始展现才华。无论什么变迁,只要有BEYOND出现必然有通利琴行的赞助,一直到今天,从无变改。 
       
         
        
      


      7楼2005-09-02 20:49
      回复
          高考后朋友们几乎都上了重点大学分数线,而我因为化学考不好落在之后,对我来说,不上重点等于丧失了一切。 
          知道分数是晚上,一个人在学校偏僻的一处石梯想了很久,难道光辉岁月就这样从手指里滑走了? 
          当一群朋友找到我的时候,他们的神情让我觉得他们以为我会做什么傻事。虽然打击挺大,但我还不至于想死吧? 
          只是忍不住在好友的拥抱里痛快哭了一场。 
           
          往后很多朋友陪我,五五教我弹吉他,就弹一首《谁伴我闯荡》。 
          最终走出打击还是靠自己,走在并不是自己梦想中著名学府的大学,经历了更多变迁,变得从容冷静。 
          好友烨在信里用《谁伴我闯荡》的一句话勉励我:期望暴雨飘去,你会冲破命运困锁。 
          这张纸至今还完整地在我日记本里收藏着。 
          命运是冲破了,走出自我捆绑,天空确实比想象中更美丽,也能过得很好。 
           
          上大学后由于忙碌和心境原因,很少自觉记起曾经感动的BEYOND,但只要别人一提,心底蕴藏的情绪很容易被挑起,有些人有些事,你可能不是时刻记着,但在心里已留下永恒的烙印。 
          偶尔在街头听到BEYOND的歌声,依然会思绪万千,我相信简单纯粹的人都会喜欢他们流露的那种人生基本情怀。 
          两年前应邀参加一个高中毕业晚会,那是高中母校低了我五届的师弟师妹,他们唱卡拉OK也唱了很多BEYOND的歌,一如我们当年。 
           
          我没有问他们为什么会唱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古老的歌,有些音乐是可以长久存在记忆和流传中的。 
          曾经以为BEYOND只是在我的岁月里留下深痕迹,后来才知道在很多地方很多人的岁月里也高唱过。 
          曾在一个诗词论坛里,众人聊起喜欢的书,喜欢的歌之类话题时,十个有九个提了BEYOND。 
          去年六月,猫扑有人无意中提起BEYOND,跟贴之多创了最高记录,我花了很长时间,把每个人的文字都读下来,等于读着自己的岁月,这个帖赚了我的眼泪。眼泪,有时不只是怀念和感伤, 还有向往和快乐。 
           
          在广州看演唱会时发短信给烨,他说:你依旧保持着那份纯粹,而我已经在岁月中掉失了。 
          人事变迁,谁能预料?我也想不到十年后会和BEYOND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唱起熟悉的歌。 
          已经读完研究生,还在孤身漂泊的烨,我隔着遥远的空间也能感觉他一直在心的孤独。 
          而五五,在将近的日子会成为新郎,他的默默眼神,还有那首《谁伴我闯荡》,就这样停在记忆里。 
          他曾经问过我,我的记忆中有过他吗?我没有答,有些记忆不想说出,也不能说出。 
           
          这么多年,我们当中很多人成功了,也准备成家了,也许还改变了,但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笑容依旧,人也依旧。 
          几年前在港剧《创世纪》里听到叶佩雯饰演的角色的一句话:“还记得当年你陪我排队买BEYOND演唱会门票的事吗?” 
          那瞬间心头象有电流通过,我们和他们都在年少时有过同样记忆,多么难得。 
          以后的岁月,有些东西我们会极少提起,但有些音乐,有些事,有些人,有些感觉,是永远的,我相信永恒,就象这些记忆,只有我消失它才会消失,永久不变。 


        12楼2005-09-02 20:49
        回复
          精品!!


          15楼2005-09-10 07:58
          回复
            为什么猫总是静静地看着窗外呢?- -
             
            不是上到窗台上,就是在阳台上,静静地注视着外边,一看就是很久,也不知道它们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发现还不是一两只猫有这习惯,好多照片上都能拍到猫的这个


            16楼2005-09-25 14:51
            回复
              17楼2005-11-26 17:59
              回复
                D


                19楼2006-05-29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