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1亿部的出货预期,并且过去5年的成长得到了验证,与上游建立了信任关系。这比一些新生的品牌要更有谈判的基础。这波危机,如果持续,反而可能会给小米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当然,小米也面临新的玩法冲击。周鸿祎昨天公布了股权众筹的手机发展模式。这确实称得上创新,它透露出一种开放运营的精神,说明周鸿祎这人不拘囿于过往模式,值得点赞,相信也会有相当的效应。手机业发展到现在,技术门槛很低,但是资本、生态、商业门槛很高,你能很快做一部分手机出来,但是想很快实现量产、达到一定出货规模,比过去要投入更大,也难许多。
前不久乐视公告说,手机业务并不在上市公司内部,后者只占19%的股份,这似乎有意传递,它不会对上市公司带来更多资金压力。我相信,周鸿祎的奇酷,也不太可能更多上市公司来支撑。截至目前,奇虎360的现金实力也很有限。股权众筹的玩法,至少有可能缓解资本压力。此外,还有可能为它凝聚到第一批铁杆粉丝群。
但奇酷还远没有得到市场验证。请记住,酷派不等于奇酷。而且,酷派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在新一轮竞争中,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独立发展很好,它又怎么会接受360的橄榄枝呢?所以,当我发现周鸿祎昨天接近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开涮小米与雷军时,其实反而透露出一种不自信。他其实在帮助小米与雷军创造更大的口碑。小米确实不完美,但至少目前在商业实效上,本地企业,除了华为能媲美,我实在还看不到它真正的对手。
小米崛起于一波趋势里,有人说是风口。这里面确实有时代的变迁,小米紧紧地迎合了这一趋势。你可能能整合到与小米80%的相似资源,但最后你会发现,当你全力冲刺时,你所处的时代已经变化,拿小米开涮,已经是刻舟求剑了。
我再度贴一下前周的观点。小米的崛起,主要就是以下5点,里面就有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
1、本质上,小米是一家软件企业。这跟雷军过去多年的经历有关。这样他思考起问题,就不会陷入硬件思维里,而是从一开始就带有嫁接服务的意识。别忘了,互联网也是一种软件形式的服务。如果雷军没有之前多年的软件业经历,他不会这么成功,我是敢这么断言的。他最初的底气就是在于软件(含有系统),如今当然丰富多了。
无独有偶,如果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没有在皮克斯的那段经历,他恐怕也看不到苹果真正的危机与未来;
2、小米有山寨一般的效率,它是“后联发科时代”最大的红利享有者。
山寨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效率,民间帮会一样的契约精神。当然很多时候,山寨效率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
小米效率不是说它一年能供应几款机器,而是以有限机器对应一个庞大的规模化运作,面对许多物料、技术功能选择,它能快速统筹,并且还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这背后与它定义产品的能力有关。雷军身上的优点,有一处设身处地的产品经理思维。
面对这种选择,一般企业如果一一去谈,等有个结果了,市场黄花菜可能凉了。手机可是一种快速消费品。效率体现在它对物料、有品质的代工企业的调动上。我用了“有品质的”定语,有这个词,才知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效率。小米手机很多毛病,但是现阶段,它是一家全能冠军,是效率、品质、价格结合比较好的一家。
3、健康、规模化、周转迅速的资金流。山寨群体,那么低的毛利,之所以还能玩得转,一是市场规模足够大,二是资金周转效率高。这种群体的秘密,实业当然会慢慢牛起来,真正牛的资金的运转。有很多供应链金融的玩家在里面。
甚至,我们可以说,富士康也是一家牛逼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有正向,有反向。小米的资金周转非常迅速,效率很高,这点是它调动产业链的核心,如果小米没钱没财务杠杆,它也玩不转;
4、口碑、粉丝经济、品牌、价值链。这个说滥了。不是小米多牛,《参与感》里那些手段,很多人早都用过。苹果比它还成熟。但是,小米是本土企业里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自上而下且一以贯之地这么做的。这个涉及到创始团队的思维,最后会形成效率;
5、商业模式,价值链。商业模式这个就不说了,这个最唬人。知道小米是一家电商企业比知道它是一家手机企业更好。小米产品多样,形散神不散,想了解它,去调查它的配件产业链会获得很有意思的收获。
综合说起来,小米就是中国现阶段智能手机行业效率提升的产物。
或者这么说吧:小米=山寨般的供应链效率(后联发科时代的产物) 牛逼的资金周转效率(电商特质) 苹果一般的营销传播效率(学习苹果好榜样)。你能从它身上看到多家企业的影子,有人说它处处抄袭,应该说,它学习能力很强,吸收了许多企业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公司很容易被神化,但很多时候不是它本身神化自己,而恰恰是竞争对手的功劳。它们只看到了苹果、小米与自己相似的部分。这部分,许多企业都能掌控,就像联发科体系 安卓体系的平台一样,随便都能找来方案,但这些之外,你会看到,你所创的商业环境、时空已经变迁,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开始有些不一样,整个行业的成长驱动力也已转移。
这种格局之下,你唯一竞争特质就在于:在团队、技术能力等资源具备之后,你是否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尤其学习对手长处的能力,并敢于打破过往,将它们协同、整合到自己独立的框架里,而不是天天喊着苹果、小米的名字,我要打败你们。每个企业,知彼知己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段博傻的经历,再牛逼的人,都不可能有多大的未来。
比如说,周鸿祎用股权众筹方式搞手机,值得鼓励,但完全没必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涮雷军与小米。小米崛起于前一段开放周期与趋势,360处于不同的窗口期,它应该多考虑如何加速落地,建立一个O2O化的纵深市场。当然,360是家上市公司,要考虑股价,考虑被腾讯、百度颠覆着的安全业务。股权众筹或许只是360拉升股价的手段。
这也是我想对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本地手机企业说的话。短期、中期,为了冲刺出货,你可以扯着嗓子开涮对手,攻击对手的弱点,促进自己的出货,但是,这个世界,无论人口还是空间就这么大,即便每年都换手机,未来总会达到一个出货的瓶颈,你总要考虑从基于横向市场空间的出货增长驱动模式,过渡到一个依靠纵向、纵深的服务增长驱动模式上。
前段时间,有人将小米比做一家百货企业。我觉得有点偏离了本质。我比较认同这一点:在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所有全球手机企业中,小米距离老百姓最近,贴合老百姓需求最多。我的判断是,它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垂直一体、影响大众生活的O2O企业,虽以软硬件生态为基础,但做的是链接各种落地的服务,它远比一个“卖货”的概念更深。
再回过头来,看昨日小米note顶配版的发布,以及小米近期动向,我觉得,这家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沉浸在外部的神话里,或者为为各种开涮揪心,偏离情怀与实用主义的结合,那才是小米的真正危机。
当然,小米也面临新的玩法冲击。周鸿祎昨天公布了股权众筹的手机发展模式。这确实称得上创新,它透露出一种开放运营的精神,说明周鸿祎这人不拘囿于过往模式,值得点赞,相信也会有相当的效应。手机业发展到现在,技术门槛很低,但是资本、生态、商业门槛很高,你能很快做一部分手机出来,但是想很快实现量产、达到一定出货规模,比过去要投入更大,也难许多。
前不久乐视公告说,手机业务并不在上市公司内部,后者只占19%的股份,这似乎有意传递,它不会对上市公司带来更多资金压力。我相信,周鸿祎的奇酷,也不太可能更多上市公司来支撑。截至目前,奇虎360的现金实力也很有限。股权众筹的玩法,至少有可能缓解资本压力。此外,还有可能为它凝聚到第一批铁杆粉丝群。
但奇酷还远没有得到市场验证。请记住,酷派不等于奇酷。而且,酷派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在新一轮竞争中,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独立发展很好,它又怎么会接受360的橄榄枝呢?所以,当我发现周鸿祎昨天接近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开涮小米与雷军时,其实反而透露出一种不自信。他其实在帮助小米与雷军创造更大的口碑。小米确实不完美,但至少目前在商业实效上,本地企业,除了华为能媲美,我实在还看不到它真正的对手。
小米崛起于一波趋势里,有人说是风口。这里面确实有时代的变迁,小米紧紧地迎合了这一趋势。你可能能整合到与小米80%的相似资源,但最后你会发现,当你全力冲刺时,你所处的时代已经变化,拿小米开涮,已经是刻舟求剑了。
我再度贴一下前周的观点。小米的崛起,主要就是以下5点,里面就有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
1、本质上,小米是一家软件企业。这跟雷军过去多年的经历有关。这样他思考起问题,就不会陷入硬件思维里,而是从一开始就带有嫁接服务的意识。别忘了,互联网也是一种软件形式的服务。如果雷军没有之前多年的软件业经历,他不会这么成功,我是敢这么断言的。他最初的底气就是在于软件(含有系统),如今当然丰富多了。
无独有偶,如果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没有在皮克斯的那段经历,他恐怕也看不到苹果真正的危机与未来;
2、小米有山寨一般的效率,它是“后联发科时代”最大的红利享有者。
山寨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效率,民间帮会一样的契约精神。当然很多时候,山寨效率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
小米效率不是说它一年能供应几款机器,而是以有限机器对应一个庞大的规模化运作,面对许多物料、技术功能选择,它能快速统筹,并且还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这背后与它定义产品的能力有关。雷军身上的优点,有一处设身处地的产品经理思维。
面对这种选择,一般企业如果一一去谈,等有个结果了,市场黄花菜可能凉了。手机可是一种快速消费品。效率体现在它对物料、有品质的代工企业的调动上。我用了“有品质的”定语,有这个词,才知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效率。小米手机很多毛病,但是现阶段,它是一家全能冠军,是效率、品质、价格结合比较好的一家。
3、健康、规模化、周转迅速的资金流。山寨群体,那么低的毛利,之所以还能玩得转,一是市场规模足够大,二是资金周转效率高。这种群体的秘密,实业当然会慢慢牛起来,真正牛的资金的运转。有很多供应链金融的玩家在里面。
甚至,我们可以说,富士康也是一家牛逼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有正向,有反向。小米的资金周转非常迅速,效率很高,这点是它调动产业链的核心,如果小米没钱没财务杠杆,它也玩不转;
4、口碑、粉丝经济、品牌、价值链。这个说滥了。不是小米多牛,《参与感》里那些手段,很多人早都用过。苹果比它还成熟。但是,小米是本土企业里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自上而下且一以贯之地这么做的。这个涉及到创始团队的思维,最后会形成效率;
5、商业模式,价值链。商业模式这个就不说了,这个最唬人。知道小米是一家电商企业比知道它是一家手机企业更好。小米产品多样,形散神不散,想了解它,去调查它的配件产业链会获得很有意思的收获。
综合说起来,小米就是中国现阶段智能手机行业效率提升的产物。
或者这么说吧:小米=山寨般的供应链效率(后联发科时代的产物) 牛逼的资金周转效率(电商特质) 苹果一般的营销传播效率(学习苹果好榜样)。你能从它身上看到多家企业的影子,有人说它处处抄袭,应该说,它学习能力很强,吸收了许多企业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公司很容易被神化,但很多时候不是它本身神化自己,而恰恰是竞争对手的功劳。它们只看到了苹果、小米与自己相似的部分。这部分,许多企业都能掌控,就像联发科体系 安卓体系的平台一样,随便都能找来方案,但这些之外,你会看到,你所创的商业环境、时空已经变迁,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开始有些不一样,整个行业的成长驱动力也已转移。
这种格局之下,你唯一竞争特质就在于:在团队、技术能力等资源具备之后,你是否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尤其学习对手长处的能力,并敢于打破过往,将它们协同、整合到自己独立的框架里,而不是天天喊着苹果、小米的名字,我要打败你们。每个企业,知彼知己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段博傻的经历,再牛逼的人,都不可能有多大的未来。
比如说,周鸿祎用股权众筹方式搞手机,值得鼓励,但完全没必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涮雷军与小米。小米崛起于前一段开放周期与趋势,360处于不同的窗口期,它应该多考虑如何加速落地,建立一个O2O化的纵深市场。当然,360是家上市公司,要考虑股价,考虑被腾讯、百度颠覆着的安全业务。股权众筹或许只是360拉升股价的手段。
这也是我想对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本地手机企业说的话。短期、中期,为了冲刺出货,你可以扯着嗓子开涮对手,攻击对手的弱点,促进自己的出货,但是,这个世界,无论人口还是空间就这么大,即便每年都换手机,未来总会达到一个出货的瓶颈,你总要考虑从基于横向市场空间的出货增长驱动模式,过渡到一个依靠纵向、纵深的服务增长驱动模式上。
前段时间,有人将小米比做一家百货企业。我觉得有点偏离了本质。我比较认同这一点:在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所有全球手机企业中,小米距离老百姓最近,贴合老百姓需求最多。我的判断是,它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垂直一体、影响大众生活的O2O企业,虽以软硬件生态为基础,但做的是链接各种落地的服务,它远比一个“卖货”的概念更深。
再回过头来,看昨日小米note顶配版的发布,以及小米近期动向,我觉得,这家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沉浸在外部的神话里,或者为为各种开涮揪心,偏离情怀与实用主义的结合,那才是小米的真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