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贼船头
其实第一次听说我当队长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当,我就马上去当(后面自行脑补)。说真的,第一次接手这一棒的时候,心里是忐忑而又多少有些顾虑的,毕竟,自己在技术上并不能拿出什么抢眼的,在积累上,甚至自认为自己在悟性上,也不见得强到哪里去。我试着去找到这个角色存在的理由,它某种程度上是我的一种鞭策,因为,知道自己要扛下更多的东西,虽然,还一下子摸不清那是什么,但它在推动我,或多或少地走出我所以为的舒适圈。
自认为自己的特点是,进入状态扭捏,进去以后就不容易出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吃苹果的虫子,要在皮上打个洞是难的,但是,吃到里面软软的果肉以后,大概就陷进去,不那么容易出来了(是你越吃越胖出不来而已啦)。一开始还想着,课业上不能落下,但是,到了比赛的后期,可以说,很多的心思也都放在了比赛上面,来实验室的时间和次数,自认为自己是多的,当然,这不能说明太多,很多小伙伴都也通过远程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备赛阶段交派的任务(有一个在珠海校区的小伙伴,比赛以后,给车票报销的时候,貌似是超过20张的,换句话说,他来了至少10次,虽然有时并不是来备赛训练)。
自以为自己在和队员交流的过程中,渐渐也摸索到了有效率的交流方式。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在谈正事的时候,多备一个本子,一支笔。纸笔是一个非常好的缓冲池,当你,和你的小伙伴一样,在忙碌于一个任务的时候,被打断是常有的,也并不总是那么愉快的。要将两个人的思考协调到同一个频道上,出于手上对已有的问题的信息有限,言辞上的含糊不清,往往会拖拉进入到问题本身的状态,此时,不妨借助纸笔去描述,举例,说明,能够尽快摆脱这种拖拉,尽快地鼓动每个人进入搜寻答案的过程。不仅如此,用纸笔,或者在电子表格上记录下要做的任务,某种程度上,也让大家的进度可以被跟踪,还可以避免方向的迷失。
自认为在这个团队里,老师的前瞻,眼光,以及决断,队员的拼搏,都是成功的要素。自认为队长在队里是另一座桥梁,既要挑起难的任务,还要尽自己所能,与不同角色的同学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能亲力满足的,就尽力而为,如果自己做不到的,需要支持的,就要和老师沟通,商量,争取资源。如果可以,试着在比赛准备以外,让自己有趣一些,给到队员感情上的支持,也是打造自己人际网络的一环,或许后者是更为长久的,也是比赛最终的归宿。有些时候,自己也会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有些事情,自己是否揽越界了?有时,也很想听听老师和队员的声音,比赛过后,世界那么大,都会在哪里,再遇到你们呢?
也有思维被完全推翻的时候。有时候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在外人看来真的有点像是在吵架。回头一想,其实也没什么好责难的,很多时候老师要管我们,自己手头上还有项目要跟,休息得并不好,他的年纪和我们的父母相当,在这个时间点上,还要接住我们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也是不容易。
最难受的时候,大概是自己做的方向试了好久都没有进展,却又找不到新的突破口的时候的那段时间。当你一天中12-13个小时都在处理一个任务的时候,而留给你的时间,或者说尝试的次数,并不那么足够,能尝试的方法,能问过的人都问过的时候,再去搜寻新的思路也已经打不起精神的时候,我或许体会了一把孤独,然后到抑郁的滋味。幸运的是,程度尚且是我意识到且可控制的范围内,有一晚憋不住了,把自己赶到操场,跑,第10圈以后,滴落的汗水,夹杂着冲刺后的喘息,总算是有轻盈一些的感觉,当然,那时候大吧也做了我情绪上很好的缓冲,说真的,这里也有大吧的功劳呀。后来把思路调整了,总算是平稳度过了这个最低谷的阶段。
也有很感激的阶段,还要谢谢带队的另外两位老师,Y总和K兄,Y总和K兄的无私和慷慨相助,在自己的事情很多的时候,也总是不忘问我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与他们商量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充沛的学术热情,这很大地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回头一想,觉得自己错过好多的机会和他们说谢谢。他们奉献的精神,很大程度上让队伍的心没有散,去到哪里,我们都要像一家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