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str吧 关注:14贴子:1,602
  • 18回复贴,共1

ASC15的那些事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忆一件事有时真挺不容易的。这就好像你突然被拦下来采访一样,你也只能够给个大概的答案一样。但我不满足于此。幸好,话筒一直开着,它终究会等到我感觉来临的时刻。


1楼2015-05-26 18:31回复
    对我是导航贴,大概想写的故事有这些。慢慢填坑。
    与超算赛初识——从当志愿者的那些琐碎说起
    横冲乱撞——感激自己的勇气和运气
    摸爬滚打——喂你这个样子打仗会输的哦
    登上贼船头——哦,当队长了
    群聚龙城——说说比赛经历的一二
    总结和反思——我得到了什么,我的竞争力在哪里,我该往哪里走?


    2楼2015-05-26 18:35
    回复
      养肥了再看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客户端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3楼2015-05-26 23:48
      回复


        4楼2015-05-27 09:40
        回复
          这一段是在中大?太原的还在后面吧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客户端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7楼2015-05-31 02:01
          收起回复
            横冲乱撞
            这个词用来形容入门的那段时间,倒是极好的。
            记得招队员的新闻,是在Deadline前两天看到的,大概是11月底的时候吧。那个时候的自己,刚考完雅思,还是满课的日子里像陀螺一样转,一想后面也没多少学分剩下了,或是找事作大死的惯性,或是抱着只是想试试而已的心态去填了个表,后面也没花太多心思在上面。
            没有意外地通过了简历筛,不过,一看到要机试,心里面挺纠结的。想到数计院开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知识结构上不怎么全就算了,重点是写代码和动手的机会几乎不存在。这就算了,凭这点功夫还要和人家信科院的大神抢饭碗,再退一步,认识我们院搞超算的师兄,也是很强的一位,喂,似乎没啥胜算呀亲。所以,一开始,真有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
            后来去了机试的地点,原来不是现场上机操作(不然绝壁要被刷掉呢),而是布置一个寒假期间完成的任务套餐,几个老师轮流来讲一下大概要做的是什么,大概可以怎么做。简单地扫了一下名单,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机试看起来就这么有惊无险地结束了。
            我确切地记得,一开始我是很傻的,至少在使用shell(你可以试一下运行命令提示符,体会一下,虽然我们用的不是这个)的时候是这样:
            不会用快速的复制粘贴。敲命令敲到傻,还老敲错。
            教程都找不到从哪里开始。
            最基本的一些维护操作都不会。
            代码完全看不懂要做什么。
            以上问题最后的解决都是发邮件或者缠着一个师弟问(嗯我就是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没错)一点点解决的。记得交报告后一天要和媛媛,妍妍和CF出来见面的,当然还有吃吃吃。所以压根就花太多心思去搞,交了报告就完事,蹦达着和大家去浪了。
            机试竟然过了。。然后那天去面试,二十选十,真是被呵呵了一把。果然面试都是被人喷的,毫无悬念的,被老师们二对一地炮轰,发现自己其实根本啥都没做(一想到以后职场上的面试,哼哼哼,是不是该好好准备准备了骚年)。稀里糊涂地报了一个自己要去做的角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十分之一的机会,会落到谁哪里了呢?记得出结果前一晚的深夜,我辗转反侧,睡不下去,爬起床来,厚脸皮地发邮件给一个老师推销自己,提到那些和比赛关联并不强的经历,大抵是抱着一种执念吧:
            有些东西,属于你的,一定会是你的。
            后来我问起老师,为什么会选上我?他说,就是感觉对的。回头想,是不是很多选择的做出,最后真的就是那点说不出的力量,在推动?
            比赛的门缝才刚被我们推开,后面的世界,让我慢慢展开。


            8楼2015-07-02 16:03
            收起回复
              登上贼船头
              其实第一次听说我当队长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当,我就马上去当(后面自行脑补)。说真的,第一次接手这一棒的时候,心里是忐忑而又多少有些顾虑的,毕竟,自己在技术上并不能拿出什么抢眼的,在积累上,甚至自认为自己在悟性上,也不见得强到哪里去。我试着去找到这个角色存在的理由,它某种程度上是我的一种鞭策,因为,知道自己要扛下更多的东西,虽然,还一下子摸不清那是什么,但它在推动我,或多或少地走出我所以为的舒适圈。
              自认为自己的特点是,进入状态扭捏,进去以后就不容易出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吃苹果的虫子,要在皮上打个洞是难的,但是,吃到里面软软的果肉以后,大概就陷进去,不那么容易出来了(是你越吃越胖出不来而已啦)。一开始还想着,课业上不能落下,但是,到了比赛的后期,可以说,很多的心思也都放在了比赛上面,来实验室的时间和次数,自认为自己是多的,当然,这不能说明太多,很多小伙伴都也通过远程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备赛阶段交派的任务(有一个在珠海校区的小伙伴,比赛以后,给车票报销的时候,貌似是超过20张的,换句话说,他来了至少10次,虽然有时并不是来备赛训练)。
              自以为自己在和队员交流的过程中,渐渐也摸索到了有效率的交流方式。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
              在谈正事的时候,多备一个本子,一支笔。纸笔是一个非常好的缓冲池,当你,和你的小伙伴一样,在忙碌于一个任务的时候,被打断是常有的,也并不总是那么愉快的。要将两个人的思考协调到同一个频道上,出于手上对已有的问题的信息有限,言辞上的含糊不清,往往会拖拉进入到问题本身的状态,此时,不妨借助纸笔去描述,举例,说明,能够尽快摆脱这种拖拉,尽快地鼓动每个人进入搜寻答案的过程。不仅如此,用纸笔,或者在电子表格上记录下要做的任务,某种程度上,也让大家的进度可以被跟踪,还可以避免方向的迷失。
              自认为在这个团队里,老师的前瞻,眼光,以及决断,队员的拼搏,都是成功的要素。自认为队长在队里是另一座桥梁,既要挑起难的任务,还要尽自己所能,与不同角色的同学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能亲力满足的,就尽力而为,如果自己做不到的,需要支持的,就要和老师沟通,商量,争取资源。如果可以,试着在比赛准备以外,让自己有趣一些,给到队员感情上的支持,也是打造自己人际网络的一环,或许后者是更为长久的,也是比赛最终的归宿。有些时候,自己也会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有些事情,自己是否揽越界了?有时,也很想听听老师和队员的声音,比赛过后,世界那么大,都会在哪里,再遇到你们呢?
              也有思维被完全推翻的时候。有时候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在外人看来真的有点像是在吵架。回头一想,其实也没什么好责难的,很多时候老师要管我们,自己手头上还有项目要跟,休息得并不好,他的年纪和我们的父母相当,在这个时间点上,还要接住我们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也是不容易。
              最难受的时候,大概是自己做的方向试了好久都没有进展,却又找不到新的突破口的时候的那段时间。当你一天中12-13个小时都在处理一个任务的时候,而留给你的时间,或者说尝试的次数,并不那么足够,能尝试的方法,能问过的人都问过的时候,再去搜寻新的思路也已经打不起精神的时候,我或许体会了一把孤独,然后到抑郁的滋味。幸运的是,程度尚且是我意识到且可控制的范围内,有一晚憋不住了,把自己赶到操场,跑,第10圈以后,滴落的汗水,夹杂着冲刺后的喘息,总算是有轻盈一些的感觉,当然,那时候大吧也做了我情绪上很好的缓冲,说真的,这里也有大吧的功劳呀。后来把思路调整了,总算是平稳度过了这个最低谷的阶段。
              也有很感激的阶段,还要谢谢带队的另外两位老师,Y总和K兄,Y总和K兄的无私和慷慨相助,在自己的事情很多的时候,也总是不忘问我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与他们商量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充沛的学术热情,这很大地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回头一想,觉得自己错过好多的机会和他们说谢谢。他们奉献的精神,很大程度上让队伍的心没有散,去到哪里,我们都要像一家人一样。


              10楼2015-08-21 23:20
              回复
                后面是重头戏啦啦啦,给我留点时间写吧。


                12楼2015-08-21 23:28
                收起回复
                  Day6
                  这是考(qu)察(lang)的一天。
                  和台清,北清去游了晋祠,柳巷(没有花街不好意思),柳巷隔壁有个文瀛公园,第一次看到了柳絮纷飞,长期呆在只有两个季节的地方的我,也是切身体会到了一把春来了的美好,幸好我对柳絮不过敏。逛完柳巷,参观了晋祠,晋祠里面有泉水,虽然在这个季节里,水量并不充沛,然而,清澈见底。在地下水普遍超采的情况下,很难得有这么一个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泉。当然,晋祠的美不仅仅如此,参天的古木,栩栩如生的神像(虽然只能远远地看),牌坊上精巧的木质结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这里的繁盛。听着导游的讲解,或许是被一些传说中不合常理的地方给雷到,我觉得,在众人的口耳相传中,想回溯到这些塑像背后的故事,是很困难的。然而,再雷人的情节,都有它的情理,传达出的情感中,感受得最深切的,大抵是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即使它并没有多好,你最好还是赖活着这一点。和台清,北清的小伙伴合了照,不知道在远方的他们,过得可好?最后下车的时候,义务带我们去玩的小哥,也是挺不容易的,或许是错觉,感觉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比起在广州,更多了一份信任。
                  我问自己,除了名字以外,太原是不是还有什么特点?在中巴将我们送往比赛地点的那时,我曾努力地东张西望,却找不出什么东西给我答案。但这天的参观,多少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在文瀛公园里呼吸着微冷而清新的风,看着阳光下纷飞的柳絮,抢食的金鱼,周围孩童的欢声笑语,虽不算独特,已是难得的一景。
                  当然,到了一地,我很喜欢观察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经济活动,一个是人口结构。
                  在同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里,在周日这个人流不低的水平上,百货商店里进出的人,和珠海的百货广场和免税商场的人流水平相近,而且,大部分的人流都集中在了食品店和餐馆里面。至于商铺,大街上的铺子都是开着的,但是,往巷子里面走一些,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准备好营业的关系,并没有多少人光顾。运动用品店外嘈杂的音乐似乎也不多,即使放音乐,也没有营业员出来拍掌招徕顾客。消费疲弱的可能性很大。
                  这次我们午饭去的餐馆,质量不错的情况下,价位比期望中的要低不少,与广州相比,能低接近一半的水平。本想借着工资水平,去分析一下生活成本。然而,商店里面贴出来招工的告示并不多,即使有,也没有列出薪金,或许是当地的商业习惯?
                  最显眼的,是饭堂里面,超市里面,都有不少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在工作,是不是学校给一些同学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不知你们在的学校,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Day7
                  再见!太原。志愿者送我们到车站的时候,鼻子一酸,大家心里是有念想和不舍的。
                  车上大家打狼人,打到困了就补觉。高铁真棒,想起以前看过的电影镜头里,哐唧哐唧的,颠簸的列车车厢,感慨现在的日子确实好。
                  Day8-Now
                  死命补课。
                  死命补作业。
                  死命复习。
                  结果GMAT烤黄了。
                  快点码字啦!总结拖拖拉拉都写不好!
                  果然自己都照顾不好并没有什么卵用。。。。。。


                  15楼2015-08-24 13:45
                  回复
                    那么算是把坑填了~撒花


                    16楼2015-08-24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