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吧 关注:17,023贴子:239,795

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第二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故事讲述的是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并且是第二季,敬请期待


1楼2015-06-06 09:30回复
    带入神奇的动物世界


    IP属地:江苏3楼2015-06-07 19:37
    回复
      目录
      熊猫可以很暴力?
      大象墓地,只是一个悠远的传说?
      斑羚飞渡是一场梦?
      [url]http://海豹[/url]会救人?
      [url]http://藏獒[/url],[url]http://神兽[/url]或是凶兽?
      天鹅[url]http://仙鹤[/url]也会伤人?憨傻莫如狍?


      4楼2015-06-07 21:43
      回复
        要科学,咱必须得找个真正会牺牲的动物。就选著名的非洲裸鼠吧。这种动物的学名叫Turritopsis dohrnii,它们隶属哺乳纲。这个种的动物有个特点:拥有明显的奇特家族现象。
        所谓奇特家族,指的是家族史中有无生育力的个体与有生育力的个体相互存在。在非洲裸鼠的世界里,它们有无性繁殖的水螅型和有性生殖的水母型。前者像一个小树一样,每棵树会像结果子一样结出飞碟一样的水母,它们之间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后者会产生卵子和精子,两者结合生成幼虫,幼虫会发育成新的水螅体。
        如果仅仅是这个样子,灯塔水母不会有“不朽水母”之名。它们的水母体在受到伤害等刺激之后,会逆向发育,从“飞碟”又变回成一棵“树”——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们的基因是不变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水母原有的器官会解构,产生水螅体的器官,体内的天人交战,可比山崖羊自愿牺牲带感得多。不过,这个过程只在人工饲养环境中被观察到过,从未在自然中被发现。研究者推测,自然环境中没发现,可能是因为转变的时间太短。理论上来说,这种转变的次数是无限的。但加上“理论上”,你就知道实际过程中很可能不行。
        于是,故事可以变成这个样子:
        “非洲裸鼠是人类已知唯一会牺牲的动物,它可以经历无数次灾变。要想不死,它必须要遭到巨大的挫折:或是掠食者对洞穴造成了严重损害,或是土壤的盐分或温度发生了致命的变化,或是土地好长时间没有得到雨水,才会选择逃生——好几天的逃亡。非洲裸鼠只需要20多天就能性成熟,几天,对于它们就像是我们的十多年。
        非洲裸鼠群内的工鼠,首先会咬住母鼠的尾巴。它或许会痛得尖叫,但之后连尖叫都不可能了,因为随着消化道的消失,嘴也会不见。花儿一样的水母,会变得皱不拉几、越缩越小,直到变成一团模糊的血肉!它像揉面团一样的揉搓自己,最终竟然变成了长条形!最终,裸鼹鼠逃生了!三五年后灾难重回,新的轮回开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挫折,也可以成为机遇。”
        谁信谁天真。


        5楼2015-06-07 22:14
        回复
          熊猫,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纯洁又可爱的动物。这种刻板印象,或许是拜童话所赐,中国有《熊猫盼盼》,外有《熊猫历险记》,无不给人这样的影响。但拜一条微博所赐,人们突然发现熊猫也可以这么没节操。
          无论是童话还是这条微博,都只揭示了动物的某一面。这“一面”还多是人类赋予的印象,并非它们自身的属性。这些童话或是传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同时又蒙蔽了大家的双眼
          自然,或许并非你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我曾在天津动物园看到过一只漂亮的大公鹿。它趁我低头换镜头的十几秒钟内突然悄声走到了我身前,隔着栏杆打了个响鼻。我抬头一看,一个庞然大物突然闪现在面前,还摇着大角。当时我就给吓得往后跳了一步。
          但一会儿之后,看着夕阳中炫耀长角的大公鹿,我又觉得这个画面真的很美。


          8楼2015-07-10 17:20
          回复
            鹰在40岁时,断喙拔羽,经历重生——这是一个不着调的童话。鹰的重生十分可笑,但这世界上有没有真的能重生的生物?不妨来看看灯塔水母吧,这种生物拥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如果这是童话,那么没有比这更蠢的童话;如果这是寓言,那么它就是最蠢的寓言。
            没有之一。
            实际上各大科普势力都批驳过这个故事。在这里,我再次简单说一下它为什么不可能。
            首先,没有任何人观察到过鹰的重生。无论是人工饲养环境,还是野外观测,都从未有任何人看到过重生中的鹰。
            若是只批这个扯淡的“鹰的重生”,本文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这样一来,就太没格调了,不符合我行文的品味。于是,让我们来做件好玩的事儿,把这个“寓言童话”给改得科学一点吧!


            10楼2015-07-10 17:25
            回复
              世界自然基金会知道了这个事儿可能会有点小不爽,毕竟大熊猫是他们的标志。WWF在对大熊猫的介绍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平和的,吃竹子的动物”。
              其实,要搞清楚熊猫为什么吃鸡,首先要搞清大熊猫的身世,而这得从它的牙齿说起。牙齿,是动物分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最爱,因为他们发现,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牙齿的形态和数目差异很大,而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齿坚固无比,是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化石标本,这给研究动物演化发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哺乳动物,除了少数鲸类,成体牙齿的数量都在44个以下,动物学家们把这些牙齿分为四类, 即门齿(incisor)、犬齿(canine)、前臼齿(premolar)和臼齿(molar),它们分别起到了切割、穿刺、撕裂、研磨的功能。动物分类学家会把一种动物的牙齿种类数量用“齿式”表示出来,比如狼的齿式是i.3/3,c.1/1,p.4/4,m.2/3。这表示上下颌每侧各有3个门齿,1个犬齿,4个前臼齿和2个上臼齿及3个下臼齿。
              大熊猫有两对锋利的犬齿,正是这两对“短刀”曾经多次把试图与之近距离卖萌的游客咬伤。而在四川和陕西,也经常有野生大熊猫袭击家畜家禽的报道。 那这锋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动物中的杀手——食肉目动物的标志呢?食肉目,是哺乳动物里“恶汉”聚集的一个目,豺狼虎豹熊狐獾貂都是它的成员。正如其名,食肉目聚集了哺乳动物里面大多数的捕食者,它们四肢发达、行动敏捷,特别是拥有尖牙利爪。 养过狗和猫的朋友一定会对他们的食肉目小宠物的那两对尖利的犬齿印象深刻。虽然很威风,在动物分类学家眼里,两对大尖牙并不是将一种哺乳动物划到食肉目门下的依据,比如跟我们人类同属灵长目的狒狒就同样拥有傲人的犬齿。科学家们关心的是上颌最后一对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对臼齿,所有的食肉目动物,这两对牙齿各自生出了两个锋利的尖端,当它们咬合在一起时,这四个尖恰好像铡刀一样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坚韧的肌肉、韧带,这两对牙齿,也被特别称作“裂齿”。这两对裂齿,才是食肉目的标志。大熊猫拥有典型的裂齿,属于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大熊猫是怎样变成食肉目中罕有的素食者的呢?其实,动物的食性是经常充满弹性的。大熊猫的所属的熊科动物和亲戚浣熊科动物都有庞杂的食谱,虽然它们都生着一口标准的“肉食牙”,在动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来源充足的时候,这些胖嘟嘟的家伙会毫不犹豫转换食谱,所以我们会看到掰玉米的熊瞎子和在城市垃圾箱里讨生活的干脆面君。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的祖先——800多万年前的禄丰始熊猫 Ailurarctos lufengensis的牙齿化石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广食性”的,体形类似狐狸的动物,不过它的菜单中还罕见植物,因为它的臼齿小而且平滑,还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纤维。那时候始熊猫生活在相当于现在整个东亚中南部的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林地,这里食物充足生活安逸。不久,冰期来临,原本广袤的温带和亚热带森林面积迅速缩小,退缩到现在广西云南贵州和中南半岛一隅。 不仅仅是生存空间变小了,始熊猫还面临强悍的竞争者——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广食性动物们也被严寒驱赶到了始熊猫的地域。
              面临这双重压力,始熊猫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变得更加强悍,要么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后者是一条“捷径”,因为无论地球的哪个角落,食谱庞杂的广食性动物都是“全能战士”,广食性动物碰在一起,将会展开全面的竞争。而转换菜单,就可以避免这种竞争。于是,我们看到200万年前的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这是一种体形如胖狗的动物,已经拥有了粗糙宽大的臼齿,这是食草的标志。 食草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营养匮乏,特别是这个才换了菜单的家伙还没有来得及演化出一套适应植物的消化系统。 于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它们必须不停的吃,我们无法目睹小种大熊猫的生活,不过现存的大熊猫一天要花费12-18个小时进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时,它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庞大和近似球形,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身体散热产生的损失。
              100万年前,秦岭和云贵高原都隆起了,这阻挡了来自西北寒冷的风,同时这一时期,全球气温也变得温暖起来。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猫的祖先又得到了充足的生活空间。这时小种大熊猫已经被一种体形比现存大熊猫更大的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baconi代替。 从牙齿来看,巴氏大熊猫已经十分接近现存的大熊猫,它们的臼齿都具备了宽大于长的“舌侧齿带”和多结节咀嚼面,几乎是彻底的食草动物。这一时期也是熊猫史上最繁盛的一段,现在的华北、华中和华南都可以见到巴氏大熊猫的痕迹,几乎在这一时期所有的猿人化石附近都可以找到巴氏大熊猫的化石。
              好景不长,一万年前,又一次小规模的冰期到来,巴氏大熊猫重新退回南方山岭遮蔽的温暖峡谷之中。更不幸的是,这一时期,人类繁荣起来。 人类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广食性的动物之一,上至飞禽走兽,下至树皮草根,人类无一不食。此时巴氏大熊猫已经演化成现今的大熊猫,而且体形开始变小,这往往是物种衰落的先兆。温顺的大熊猫和北方的猛犸象以及新西兰的恐鸟一样,这些本已走向衰落的物种在人类弓箭陷阱和镰刀耕犁的逼迫下,要么灭绝,要么即将灭绝。 2000年前,大熊猫在我国的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五省还可以见到,那时候人们叫它“貔貅”、“ 貘”、“ 驺虞”。而今天,除了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积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隐秘山岭中还有1000多只野生大熊猫,我们只能在动物园见到那些被“驯化”的国宝。
              曾经转换食谱而得以在与其他广食性动物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熊猫,现在,只能用偶尔咬人抓鸡发发“熊”威这种无奈的方法告诉我们,它们也曾有过野性的过去,它们的牙齿,仍然还是锋利的。


              11楼2015-07-10 17:29
              回复
                其次,从原理上来说就不可能。鸟喙是覆盖着角质层的头骨,如果我们尝试用刮刀去掉这层角质层,会发现非常困难,它们根本就是紧密的长在一起,无法分开。说什么把喙给敲掉,实在是天方夜谭。飞鸟经常会换毛,但从来都不是一起换的。为了尽可能的不影响飞翔,鸟类们换飞羽时一般都是局部换毛,每次换毛的数量都很少。也有一次把所有飞羽都换掉的,雁形目以及红鹳就是这样,它们会丧失飞行能力,必须得躲起来等着毛长好。可是,各种鹰并非如此。
                这个童话最大的漏洞在于,鸟类是新陈代谢特别快的动物,和人类一样几天不吃东西会饿得慌。它们必须勤奋的寻找食物。若鹰有着150天漫长的蜕变,在这5个月内它们必然不能去找食物,绝对会饿死。


                12楼2015-07-10 17:51
                回复
                  喜欢这样的科普贴。多多益善吧~支持一个~


                  IP属地:英国13楼2015-07-11 00:14
                  回复
                    简直就是神化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7-11 13:53
                    收起回复
                      一到每年的春夏,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动物园虐待小鹿啦!把它们的角都给割啦!血淋淋的吓死人啦!看起来都好痛啦!那帮混蛋这么搞肯定是卖钱啦!只要做出这样报道的媒体,必然不懂动物,也不懂动物园。
                      鹿,是偶蹄目反刍亚目中的一类(或几类,看你怎么用分类系统)动物的统称。这些动物有很多品种,大小不一,但多长有角。对于人类来说,最熟悉、最典型的鹿,莫过于梅花鹿(Cervus nippon)、加拿大马鹿(Cervus canadensis)、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黇鹿(Dama dama)、驯鹿(Rangifer tarandus)等若干个种。
                      这些“典型的鹿”有什么特点?个头大,雄性有一年一换的角(驯鹿的雌性也有角)。它们的角是用来干嘛的?雄性会依靠这对大角来决一雌雄(这个词好像有哪里不对)。


                      15楼2015-07-16 18:27
                      回复

                        白虎不是一个单独的物种,甚至不是一个单独的亚种,它们就是孟加拉虎。白虎获得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相比一般的孟加拉虎,白虎的保护紧迫性其实是差不多的,即使在老虎家族内,还有苏门答腊虎、马来虎和印支虎这些更为珍稀的亚种。相比那些更珍惜、更需要保护的动物,白虎挤占的空间和金钱实际上可以用得更科学。北京动物园就是个例子:给白虎那么好的设施,更罕见的美洲豹、更需要保护又是本土出产的华北豹,都挤在狭小的笼舍里喘着大气。


                        17楼2015-07-16 18:35
                        回复
                          鹰在40岁时,断喙拔羽,经历重生——这是一个不着调的童话。鹰的重生十分可笑,但这世界上有没有真的能重生的生物?不妨来看看[url]http://灯塔水母[/url]吧,这种生物拥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url]http://鸟类[/url],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如果这是童话,那么没有比这更蠢的童话;如果这是寓言,那么它就是最蠢的寓言。
                          没有之一。
                          实际上各大科普势力都批驳过这个故事。在这里,我再次简单说一下它为什么不可能。
                          首先,没有任何人观察到过鹰的重生。无论是人工饲养环境,还是野外观测,都从未有任何人看到过重生中的鹰。
                          若是只批这个扯淡的“羚羊飞度”,本文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这样一来,就太没格调了,不符合我行文的品味。于是,让我们来做件好玩的事儿,把这个“寓言童话”给改得科学一点吧!


                          18楼2015-07-16 18:41
                          回复
                            在黑暗怪兽中,选用黑天鹅而不是仙鹤,大天鹅或疣鼻天鹅,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后者在西方世界的形象逐渐变得正面化,而黑天鹅始终很负面吧。


                            19楼2015-07-26 12:37
                            回复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符合“羚羊飞度”的描述,文章所说,“崖羊”是在南非沙漠中曾经广泛分布的,而符合这种地理条件,有记载的物种只有岩羊


                              20楼2015-07-29 2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