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艺金砂吧 关注:14,394贴子:15,422
  • 14回复贴,共1

睡前咱来讲讲鱼化龙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鱼化龙可以说是花货中经典器形。百度了一下发现一段名为 六位大师的鱼化龙情结的帖子 看完在满足我八卦之心的同时 感慨真是经典中的经典。还有一代制壶人的艰辛。这代前辈没享受开放后砂壶盛景成果,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当敬佩。在此我也把此帖内容搬运过来。方便大家观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6-08 00:03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6-08 00:05
    回复
      2025-08-06 20:54: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鱼化龙不慎摔伤
      朱可心大哭一场
      朱可心,原名开张,学名凯长,1904年10月生于宜兴蜀山北厂一户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朱伯荣,以编芦席为生,后开了家杂货店。
      朱可心的家虽不富裕,可在当时似也比制壶艺人的社会印象好。他没有子承父业,反倒学起了“下艺”,是从喜爱父亲珍爱的一把紫砂壶开始的。
      朱可心父亲朱伯荣是位有见识的人,作为宜兴人买壶实在是方便,但作为既能品茗,又能赏玩,不在多少,贵在精彩。朱伯荣购置的就是一代大家黄玉麟所制的鱼化龙茶壶。
      好壶,也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泡茶品茗的。在家里用鱼化龙泡茶,只能朱伯荣自己用,其他人是不能动手的。他越不让用,越引起朱可心的好奇心。朱可心趁父不注意,就去抚摸茶壶,用手把壶盖上的龙头拉出推进,为此挨了少不骂。黄玉麟的鱼化龙在朱可心幼小心灵里留下了很深影响,种下了喜爱紫砂壶艺的种子。
      朱可心十岁出头的那年,珍爱鱼化龙的朱伯荣自己竟不慎把壶摔碎。朱伯荣举手无措,小可心则失声大哭。那伤心的哭,让朱可心生了一场病。
      病愈之后的朱可心,手里没有了黄玉麟的壶,心中却记挂起黄玉麟的事。在他了解黄玉麟的事中,给朱可心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壶家妙手”的匾额了。
      “壶家妙手”匾是吴大澂赠给黄玉麟的。朱可心见过那块匾。匾以红木制作,“壶家妙手”四个字以篆书题写,字被描上金色,后有“愙斋吴大澂”的款识。匾,挂在黄玉麟的正屋中堂,这也许是紫砂史上文人名家送给紫砂艺人的第一块匾。
      他见过黄玉麟家中的匾,更记得父亲讲黄玉麟“押往苏州”的故事:光绪21年那年,黄玉麟去了苏州,不是自己去的,而是被两名公差“押”解去的。当时,公差没有讲明事由,家里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事。黄玉麟走后,家人日夜不宁,以泪洗面。三月后,吴大澂派人送来钱粮,并捎口信说公差误会,把“敬请’误说为“押解”,家里才知道黄玉麟是被吴府请去制作紫砂茗壶。
      在苏州吴大澂家里,黄玉麟为他制作了许多壶。三年后,黄玉麟载誉还乡,吴大澂派人随行把匾送到黄玉麟家。匾额是吴大澂定制、手书的。苏州名人为艺人送匾在丁山引起轰动。黄玉麟为紫砂人争了光,一时传为美谈。
      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朱伯荣给讲“壶家妙手”故事,朱可心不知道听过多少次。朱伯荣讲故事时,眼里总是闪着晶莹的亮光,那是中华民族光宗耀祖传统观念的聚焦,是中国家庭最可宝贵的教育。朱伯荣期望朱可心长大后,也能像黄玉麟一样能光耀门庭。聪慧的朱可心听懂了,也记住了父亲的教诲,直到年老时还常唠叨,自己“虽然没拜黄玉麟为师,但心里一直拿黄玉麟当师父!”
      朱可心没有拜黄玉麟为师,却拜了黄玉麟老师的孙子汪升义作了师父。朱可心的这一拜,成就了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位大师。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6-08 00:08
      回复
        制鱼化龙负盛誉
        汪宝根艺成名技
        民国初期紫砂史的回声少,记忆更少。在这稀见的记忆中,有一段珍贵的文字史料——《宜兴陶器概要》。《宜兴陶器概要》的复印件是宜兴紫砂文化学者陈茆生先生赠给我的。《概要》上还有收藏者韩其楼先生的收藏印鉴。
        说它珍贵是说它为民国时期仅见的“比较全的紫砂史料”,书中有紫砂史,有当时“名技、名厂”的介绍,有保护紫砂文化的呼吁,还有面向全国、世界的紫砂推介等;说它珍贵是说它是“比较权威的紫砂史料”,出版者是“宜兴蜀山紫砂陶业同业公会”,编辑者是“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
        作为汪升义的徒弟汪宝根,《宜兴陶器概要》在第一页的“宜兴陶器名技暨各厂出品述要”(作者为汪裕文、蒋鸿书和张欣成)一文中,有民国时期对汪宝根仅见的评价,把他列于“三名技”之榜,以科举制汪宝根是“探花”。文如下:
        宜兴陶器,夙称国粹,紫砂茗壶,尤驰誉中外,盖举世无匹之精绝手工艺品也。此次应实业部主办之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之征求,宜兴陶商之应征者,出品达数千件价值逮十万元上。在今民生凋敝情况下,业户如是踊跃输特,不特不引为慰幸,兹为使各国士子明了内容,陶器述要已详本书外,仅将此次应征品择要论列并附今名技优点所在,幸爱好者三致意焉。
        甲:名技
        1.。范大生。宜兴西望圩人,生性颖悟,穷年累月,精求斯道;所制浑模有致,善作合棱鱼化龙等壶,每次出品,辙售一空。今年逾耳顺,声名益隆,晚年作品殊少,故虽重价亦难购致也。此次应征品中,大生作品,计周德新厂有合棱鱼化龙等壶,皆属精心制作。
        2.。陈(原文为‘陈’,应为‘程’之误。笔者注)寿珍。宜兴蜀山人,幼从名师习,工深精甚,善制掇球放古等壶,定制品日不暇接,以是价随声高。此次应征品中亦颇多其出品焉。
        3.。汪宝根。宜兴蜀山人,性孤僻,所制甚精,鱼化龙壶颇负盛誉。此次应征品中之大东坡壶即其所作,费时旬日云。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6-08 00:09
        回复
          鱼跃龙门不是梦
          六位真的“鱼化龙”
          汪升义家的师徒和鱼化龙壶有不解之缘。
          汪升义的爷爷汪胖子喜爱鱼化龙壶,还从邵大亨的后人得赠一枚邵大亨的鱼化龙壶;没有给汪胖子磕头的黄玉麟,看了一眼鱼化龙便魂不守舍,成为“鱼化龙迷”,从“鱼化龙迷”,又到了“迷鱼化龙”,终成为“鱼化龙”制作大师;接着朱可心因喜爱黄玉麟的“鱼化龙壶”,而走上了从艺之路;作为师兄弟的汪宝根、吴云根皆以“鱼化龙壶颇负盛誉”载入民国紫砂史。
          鱼化龙壶由清代巨匠邵大亨创作,其技艺却由汪胖子、黄玉麟、汪升义、朱可心、汪宝根、吴云根,以及汪升义独生女汪其大有序的传承下来,可谓创作于邵大亨,传播、传承于汪门师徒。
          朱可心在师父门里,对鱼化龙壶可谓是学到家了,不仅学到制作程序、技艺,更掌握了创作的理念。于是,在民国三十年代初筹备芝加哥大赛时,朱可心创作了云龙宝鼎,并获得大奖,其后又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创作了经典的“云龙壶”。可谓学鱼化龙入其内深得精髓,走出来更创新天地。
          我曾探讨过邵大亨创作鱼化龙壶的心态,写作了“鱼跃龙门—邵大亨的理想与追求”。在文章的结尾,我想到:“紫砂壶与紫砂壶艺术的区别在哪里?做壶以泡茶是茶壶,做壶以尽意,也就是以壶为载体,阐发思想、抒情达意、寄托心声,这是紫砂壶艺术。邵大亨的“鱼化龙”壶,不正述说他对出身于民间壶艺“鱼跃龙门”的期盼,不正书写他献身艺术“鱼化成龙”的理想吗?“鱼化龙”壶的创意,凝聚了邵大亨的理想与追求;“鱼化龙”壶的制作,浇灌了邵大亨的技巧与心血。
          邵大亨铸就一把时代的紫砂艺术杰作,为一个民间艺人“鱼化龙”的理想画上了一个靓丽的符号。”
          汪胖子、黄玉麟、汪升义、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迷恋、深爱鱼化龙壶,也许六位先贤都像邵大亨一样,期盼起于民间的紫砂壶艺能“鱼跃龙门”,普通的紫砂艺人也能“鱼化成龙”!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宜兴紫砂陶已名列“国家非遗”——鱼跃了龙门,六位先贤也都名垂紫砂史——鱼化成了龙。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06-08 00:09
          回复
            老迷远去新迷多
            鱼跃龙门有来人
            2011年央视的“谁为紫砂狂”的报道中,记者以“封闭式”的考试,记录了四位青年以传统手工制作复杂的“鱼化龙壶”等,告诉人们“宜兴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
            这时,我的脑子飞出了不少念头。
            第一个念头鱼化龙的制作方法。据我所知目前大致有三种方法,一是“全模具”,二是半模具,也叫做半手工,三是传统手工,俗称“全手工”。我以为传统手工准确,因为,“非遗”项目是指“传统手工艺”;“全手工”的称呼没有没有法律依据,似乎也不够严谨。
            第二个念头是一种理念:复杂的壶没有石膏模具是制不出来的,这是不少紫砂人、爱好者的观念。在这种理念下,第三种制法是不存在的。
            从邵大亨到汪胖子等六位大师制作的“鱼化龙”、范大生创作的“合菱壶”等等形制十分繁杂的紫砂壶,传统手工能不能制作出?央视的记者似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有关部门的推荐下把四位青年“软禁”了起来,作了三天“封闭式”的制作,结果繁难的“合菱壶”等都精彩地制作出来了。接着,在宜兴手工大赛中,似更为复杂而细致的“飞龙八卦壶”,也用传统手工制作成功,并荣获一等奖。再接着《宜兴紫砂陶》网也出现传统手工制作“鱼化龙壶”的报道-------
            我们一直在呼唤“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为陈爱国、周鹏飞等坚守传统手工艺的草根艺人鼓与呼。现在看来,热爱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紫砂人后继有人。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紫砂人会有更多人“鱼化成龙”。
            有梦就好,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6-08 00:11
            回复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08 00:33
              回复
                我居然看完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6-08 00:54
                收起回复
                  2025-08-06 20:4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就是良心!有良心的艺人,才能传承祖国的非物质遗产!可现代的那些所谓的艺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抛弃了做人的根本!楼主能说几个现代的和顾大师凭良心做壶的人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6-08 00:55
                  收起回复
                    原来还有这故事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6-08 01:20
                    回复
                      鱼化龙,玩壶必备,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08 06:55
                      回复
                        鱼化龙是不是基本不用朱泥?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5-14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