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吧 关注:17,023贴子:239,795
  • 7回复贴,共1

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第四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故事讲述的是那些被童话了的动物,并且是第四季,敬请期待


1楼2015-07-19 14:51回复
    目录
    哈士奇或大野狼,萨摩耶或北极狐,小熊猫或浣熊,这些真的傻傻分不清楚?
    狮子野放后会与主人重逢?
    豪猪的故事被夸大了?
    奇妙的章鱼,是真的吗?
    盲目放生弊大于利?
    火烈鸟,你从何处来?
    动物报恩是真的吗?
    鲸落传说是天方夜谭吗?


    2楼2015-07-19 14:56
    回复
      这只名叫Christian的狮子和他的狮群,以及照顾他们的人,都非常有名,有很多纪录片和书籍记载了他们的生活。
      这只狮子是大约1969年的时候,英国哈罗德百货商店从一家动物园处获得。当时它应该出生没多久。后来有一天晚上它从笼子里逃了出来,在百货商店地毯部造成了严重损害。之后商店急于把它卖出去。于是澳大利亚人John Rendall和Anthony "Ace" Bourke买下了它。
      Rendall和Bourke在伦敦开着一家家具店,店名叫“Sophisto猫”。他们在伦敦把狮子Christian养到一岁多。狮子住过家具店的地下室,后来长大之后住到了当地教堂的一处坟场。他们偶尔还会带它去海滨。后来狮子长得更大,伦敦没法呆了。恰好电影《狮子与我》(又译:生来自由)的两位主角来逛家具店,两位电影明星建议他们去找肯尼亚环保人士George Adamson。
      Adamson和他的妻子正是电影《生来自由》的现实原型和原著作者,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士。他们住在肯尼亚,致力于动物保护。他们把一只母狮Elsa从小养大并放归野外。Elsa后来还带着自己的子女来看这对夫妇。这对夫妇一辈子和野生动物住在一起,然后最后却死在人类手里。夫人Joy被偷猎者杀害,丈夫被当地土匪杀死。不过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在Adamson的帮助下,狮子Christian住进了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自己的狮群。后来的一年中狮群历经坎坷,成员大部分死去,Christian却活了下来,成了狮群新的领袖。这些都记录在1971年的纪录片《克里斯蒂安:世界尽头的狮子》里。
      视频中这段重逢是1971年的事,Rendall和Bourke去肯尼亚探望Christian。事先包括Adamson都认为狮子可能已经认不出他俩,然而狮子看到他俩后,先是谨慎地接近,然后就快跑起来,和他俩嬉闹成一团。狮群的另外几只母狮也过来,接受了来访的人类。这些视频记录都编入了上面说的纪录片《世界尽头的狮子》里。
      1972年Rendall和Adamson再次去探望了Christian,那时它已经成了新狮群领袖。狮子仍然认出了他们,和他们打闹。这次重逢没有太多的影像资料,只有一些报纸的报道。据Rendall说,这应该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狮子Christian。


      3楼2015-07-19 14:59
      回复
        水体的溶氧量淡水环境中的溶氧量是随着水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存在一个“跃变层”,超出一定深度,由于阳光无法照射到,缺少制造氧气的浮游生物以及水生植物,氧气极其匮乏,只能生活着极少数的大型鱼类种类。值得指出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甚至气候、所在地水质都对溶氧量有影响,但必须说明的,深水缺乏足够让绝大多数鱼类生存的氧气。
        泥鳅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泥鳅的体形属于底层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水底,其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且深水中泥鳅的卵无法孵化,故而决定了泥鳅不会选择深水生存。日常生活照、池塘、小型湖泊、湿地甚至水田都可以轻松看到他们的身影,而水库以及大江大河的干流则数量稀少。当然喽,江河干流与水库也仍然有少数适合他们生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支流汇集处以及少量浅滩。
        泥鳅确实是极其耐缺氧的鱼类,除了普通鱼类的鳃呼吸,它还有独特的肠呼吸。肠呼吸的特点是从水面摄取氧气,通过肠道进行呼吸,由肛门排出废气。在闷热缺氧的季节尤其下雨前,泥鳅常常会集体游到水面甚至窜出水面呼吸,以应对水体中溶氧量的急剧下降。
        而在冬季,水温一般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提高,即便水面结冰,水底一般也可以保持4度的水温,这对于一般的亚热带鱼类越冬已经足够了。鱼类是冷血动物,呼吸以及循环系统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弱,冬季很多鱼类就会选择留在水体相对深处或者水底,耐心的度过冬季。而泥鳅选择的方式是躲在水底的泥中,依靠微弱的呼吸,静待开春的到来。
        冬季放生泥鳅难存活冬季在水库放生泥鳅很难存活。简单的过程说明就是:冬季水库放生>(少数游到浅滩或者支流存活)其余大部分在水库挣扎>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反复这一过程,直至力尽而亡
        总结放生泥鳅其实本身未必是坏事,尤其在城市河道或者池塘湖泊湿地中,最大的影响无非是污染了基因,对鱼类学研究者有影响,其他各方面本质上都是有益的,故而我们很少会攻击这类善意的放生行为。但冬季在水库放生泥鳅,这恐怕是极其残忍的事,被人吃掉仅仅是一时之痛,在寒冷跟绝望中或冻死或窒息而死或力尽而亡才是莫大的悲哀。当然喽,对于水中的掠食性大鱼以及湖边的野鸟,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件莫大的善事,不过恐怕就未必是这位女明星以及背后造孽的“大师傅”所希望看到的了。
        其实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啊,这根本不是放生,是杀生,好不好!
        你们知道这次泥鳅兄弟是有多惨吗?简阳三岔湖是水库,十分不适合泥鳅生存,被放生的泥鳅中只有少数能游到浅滩或者支流存活下来,余下大部分则挣扎在“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的循环中直至力尽而亡。
        泥鳅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浅水的底层,它们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日常生活中,池塘、小型湖泊、湿地甚至水田都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身影,而在水库以及大江大河的干流中则数量稀少。
        泥鳅是种比较耐缺氧的鱼类,除了普通鱼类的鳃呼吸,它还有独特的肠呼吸。肠呼吸的特点是从水面摄取氧气,通过肠道进行呼吸,由肛门排出废气。在闷热缺氧的季节尤其下雨前,泥鳅常常会集体游到水面甚至窜出水面呼吸,以应对水体中溶氧量的急剧下降。但由于深水氧气不足,泥鳅的卵无法孵化,因此泥鳅不会选择在深水中过日子。
        要记住,放生时一定要认清被放生的是不是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是不是经过捕捉和运输已经疲乏而不能逃脱天敌的捕捉,是什么物种,应该生活在什么环境(山林还是草甸、淡水还是海水、温带还是热带、高山还是平原等等),放生以后会不会对当地的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要是随随便便一放,结果99%会是悲剧。
        2009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届休渔放生节上,有“爱心人士”将许多小鱼小虾“小海龟”放生大海。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放了几次不成功,放生人员拿起它用力扔向更远处的海里。这一次,这只小海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温馨的”一幕被记者拍下,引起了网民的愤怒:照片上那只对人类“恋恋不舍”的“小海龟”,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陆龟,别说是大海,即便是在淡水里也它无法生存。
        大概是由于绿毛龟、巴西龟等宠物市场的常客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人认为“龟”就该会游泳。可事实上,不管是陆龟还是水龟,都是爬行动物,是用肺呼吸的。即使是水龟,虽然口腔和泄殖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来辅助呼吸,但主要的呼吸功能仍然是依靠肺来完成的,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把鼻孔露出水面来换气,只是由于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所以憋气时间特别长罢了。至于陆龟,假如被扔进海里,面临着的就是一命呜呼的下场。
        不都是“硬壳房子随身带,四条小腿慢慢迈”?其实陆龟和水龟还是能从外表区分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们的爪子,就好像水鸟的爪子在趾之间有蹼,划水的时候才能使上劲儿,水龟的爪子也有蹼。除此之外,水龟为了减少游泳的阻力,龟壳一般较为平坦,陆龟的背壳则高高拱起,以更好地承受压力。这里要顺便说一句,“乌龟壳很硬,上面能压重物还能站人”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乌龟来说可不成立,几十斤的重量足以让它们内伤,可不要随便“站站看”哦。
        放生“乌龟”除了分不清海龟陆龟容易造成误杀以外,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巴西龟就是全球公认的“生态杀手”。由于巴西龟耐受性强、食性杂、繁殖能力超群,被放生的巴西龟往往把本土龟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灭绝。
        除了放生有讲究,救助小动物也不能盲目。有时在路上会看到幼鸟躺在路边,“一定是刮大风从窝里掉出来了吧?赶紧抱回家喂,可别饿死了!”且慢!先仔细观察一下——如果小鸟的羽毛,尤其是尾巴和翅膀上的毛已经基本出齐,比较警惕,能稍微飞起来一点点高度,那么可能是到了该学飞的年纪,飞得不好掉在地上的,它的爸爸妈妈应该就躲在附近看着呢,等人走开后,它们就会飞过来照顾小鸟了,这时候可千万别多管闲事。如果能看到它们的巢就在附近,可以将它轻轻放回巢中,无法还巢的话,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相对较高、较安全的地方,将小鸟安置在那里,等亲鸟继续哺喂。
        幼兽也是类似的,在它们跌跌撞撞探索窝外的世界时,父母都会跟在不远处照看,当人类出现时,它们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可不要随便“伸出援手”而剥夺了它们本应享有的家庭的温暖。但是很多哺乳动物会因为幼崽身上沾染了人类的气味而放弃哺喂,所以尽量不要接触幼兽。
        如果真的是因为大风大雨破坏了巢、父母鸟被狐狸等动物捕食等原因而被遗弃,或者是摔伤了、饿得哇哇大叫的幼鸟,又或者周围环境较危险(马路上、附近流浪猫较多等),那么带回家救助也需要注意下面这些要点。首先,将小鸟抱回家后应该注意找一个纸盒子,给它们提供安静、光线较暗而温暖的环境。其次要注意切忌逗玩小鸟,你的动作在小鸟眼中可不是“爱抚”,着凉和惊恐都可能让小鸟救不活,过多的碰触还有可能会弄伤它。最好是将小鸟放在纸盒里平稳地送去森林公安、宠物医院或动物园等机构,请专业人士检查是否有骨折等伤病,并根据鸟的品种采用合适的食物和喂食方法。
        在温室养大的肉用龟类——大鳄龟,令人揪心的是,此龟原产美洲,到了中国就是典型的入侵物种,无任何天敌,任他在野外活动,就会给本土物种带来严重的危害。
        若更多的此类入侵种进入附近溪流的源头,恐怕会给这种小区域分布的容易带来灭顶之灾。令人不安的是,底下更大的水潭中,还被人为“放生”了巴西龟以及牛蛙,此两种也是能灭绝本土物种的入侵种生物,且较之小鳄龟有更强的迁徙性!
        有爱心,有善心并不是错的。但放生需要注重方法,如果不注意区分,随意的放生,则可能成为杀生。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产生,就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哪些可以放,而哪些不能放生。不适于放生的包含两类物种,一类是外来入侵种,例如上文中的大鳄龟,还有常见的巴西龟、牛蛙,鱼类方面罗非鱼、清道夫、雀鳝都是典型的不适于放生的入侵种生物;另一类是本土的掠食性物种,最典型的代表当属乌鳢(养殖的杂交鳢)。随手放一下这次出行遇到的已经成灾的入侵种鱼类。


        4楼2015-07-19 15:01
        回复
          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这些躯体是鲸的尸体,被称为“鲸落”(Whale fall)。
          “死后巨大的鲸鱼尸体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为大量的生物提供养分,分解之后的富硫环境也大量细菌提供了能量,成为一个特有的深海‘绿洲’,成为了海底生物群的宝贵跳板。”
          如果一棵树倒下,它的躯体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微生物分解;如果一头鲸死在了浅海区,各种腐食者会以更快的速度将有机物瓜分殆尽。然而,在大海深处,生物界遵循着不同的逻辑。世界上绝大部分海域都隶属于大洋,即便是大洋的表层海水,也因为没有固体支撑物、没有陆地河流输送营养成分,生物相当稀少。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点亮一个新的——哪怕大尺度上也不过转瞬即逝的——生态系统。
          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的90%以上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飨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当这四十多个物种的大号腐食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依靠食物残渣可以再延续两年。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当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使用的氧化剂不是氧气,而是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硫化氢,从而创造出有点类似于深海热泉口的富硫环境。
          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硫化氢都是有毒的,但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可以用海水中的氧气氧化这些硫化氢,得到能量来源——于是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来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些绿洲成为了海底生物群的宝贵跳板。深海热泉口和冷泉口虽然能够长存,但是相距遥远,里面的生物代谢模式又太专一,离开这些聚集地就难以维生。一些研究者估计,在灰鲸的迁徙路线上,平均每年每8000平方公里就有至少一头灰鲸落入海底;两个鲸落之间平均距离只有不到10公里。在鲸鱼诞生之前,那些巨大的海洋鱼类和爬行动物也许就部分担当了绿洲的任务,而数千万年前鲸鱼的到来让这些死亡中焕发的新生更加灿烂。
          只有一个问题:远古的大型鱼类和爬行类早已灭绝,而鲸,也越来越少了。
          全世界鲸目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只有以前的不足六分之一。
          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没人确切知道。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5楼2015-07-19 15:04
          回复
            橘红色/红棕色的是小熊猫,灰色的是浣熊~
            浣熊有黑眼圈,小熊猫有天山童姥眉(就是那两点白)


            9楼2015-07-27 23:23
            回复
              。。。前排马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7 23:36
              回复
                入侵种在入侵地可以取代生态位相通或相似的本地种,它们与本地种竞争食物或栖息地,使得本地鸟类受到严重威胁;其次,外来鸟种通过与当地近缘种的杂交造成遗传基因渗透,甚至能使物种灭绝。


                12楼2015-08-25 2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