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的溶氧量淡水环境中的溶氧量是随着水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存在一个“跃变层”,超出一定深度,由于阳光无法照射到,缺少制造氧气的浮游生物以及水生植物,氧气极其匮乏,只能生活着极少数的大型鱼类种类。值得指出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甚至气候、所在地水质都对溶氧量有影响,但必须说明的,深水缺乏足够让绝大多数鱼类生存的氧气。
泥鳅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泥鳅的体形属于底层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水底,其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且深水中泥鳅的卵无法孵化,故而决定了泥鳅不会选择深水生存。日常生活照、池塘、小型湖泊、湿地甚至水田都可以轻松看到他们的身影,而水库以及大江大河的干流则数量稀少。当然喽,江河干流与水库也仍然有少数适合他们生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支流汇集处以及少量浅滩。
泥鳅确实是极其耐缺氧的鱼类,除了普通鱼类的鳃呼吸,它还有独特的肠呼吸。肠呼吸的特点是从水面摄取氧气,通过肠道进行呼吸,由肛门排出废气。在闷热缺氧的季节尤其下雨前,泥鳅常常会集体游到水面甚至窜出水面呼吸,以应对水体中溶氧量的急剧下降。
而在冬季,水温一般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提高,即便水面结冰,水底一般也可以保持4度的水温,这对于一般的亚热带鱼类越冬已经足够了。鱼类是冷血动物,呼吸以及循环系统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弱,冬季很多鱼类就会选择留在水体相对深处或者水底,耐心的度过冬季。而泥鳅选择的方式是躲在水底的泥中,依靠微弱的呼吸,静待开春的到来。
冬季放生泥鳅难存活冬季在水库放生泥鳅很难存活。简单的过程说明就是:冬季水库放生>(少数游到浅滩或者支流存活)其余大部分在水库挣扎>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反复这一过程,直至力尽而亡
总结放生泥鳅其实本身未必是坏事,尤其在城市河道或者池塘湖泊湿地中,最大的影响无非是污染了基因,对鱼类学研究者有影响,其他各方面本质上都是有益的,故而我们很少会攻击这类善意的放生行为。但冬季在水库放生泥鳅,这恐怕是极其残忍的事,被人吃掉仅仅是一时之痛,在寒冷跟绝望中或冻死或窒息而死或力尽而亡才是莫大的悲哀。当然喽,对于水中的掠食性大鱼以及湖边的野鸟,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件莫大的善事,不过恐怕就未必是这位女明星以及背后造孽的“大师傅”所希望看到的了。
其实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啊,这根本不是放生,是杀生,好不好!
你们知道这次泥鳅兄弟是有多惨吗?简阳三岔湖是水库,十分不适合泥鳅生存,被放生的泥鳅中只有少数能游到浅滩或者支流存活下来,余下大部分则挣扎在“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的循环中直至力尽而亡。
泥鳅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浅水的底层,它们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日常生活中,池塘、小型湖泊、湿地甚至水田都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身影,而在水库以及大江大河的干流中则数量稀少。
泥鳅是种比较耐缺氧的鱼类,除了普通鱼类的鳃呼吸,它还有独特的肠呼吸。肠呼吸的特点是从水面摄取氧气,通过肠道进行呼吸,由肛门排出废气。在闷热缺氧的季节尤其下雨前,泥鳅常常会集体游到水面甚至窜出水面呼吸,以应对水体中溶氧量的急剧下降。但由于深水氧气不足,泥鳅的卵无法孵化,因此泥鳅不会选择在深水中过日子。
要记住,放生时一定要认清被放生的是不是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是不是经过捕捉和运输已经疲乏而不能逃脱天敌的捕捉,是什么物种,应该生活在什么环境(山林还是草甸、淡水还是海水、温带还是热带、高山还是平原等等),放生以后会不会对当地的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要是随随便便一放,结果99%会是悲剧。
2009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届休渔放生节上,有“爱心人士”将许多小鱼小虾“小海龟”放生大海。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放了几次不成功,放生人员拿起它用力扔向更远处的海里。这一次,这只小海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温馨的”一幕被记者拍下,引起了网民的愤怒:照片上那只对人类“恋恋不舍”的“小海龟”,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陆龟,别说是大海,即便是在淡水里也它无法生存。
大概是由于绿毛龟、巴西龟等宠物市场的常客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人认为“龟”就该会游泳。可事实上,不管是陆龟还是水龟,都是爬行动物,是用肺呼吸的。即使是水龟,虽然口腔和泄殖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来辅助呼吸,但主要的呼吸功能仍然是依靠肺来完成的,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把鼻孔露出水面来换气,只是由于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所以憋气时间特别长罢了。至于陆龟,假如被扔进海里,面临着的就是一命呜呼的下场。
不都是“硬壳房子随身带,四条小腿慢慢迈”?其实陆龟和水龟还是能从外表区分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们的爪子,就好像水鸟的爪子在趾之间有蹼,划水的时候才能使上劲儿,水龟的爪子也有蹼。除此之外,水龟为了减少游泳的阻力,龟壳一般较为平坦,陆龟的背壳则高高拱起,以更好地承受压力。这里要顺便说一句,“乌龟壳很硬,上面能压重物还能站人”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乌龟来说可不成立,几十斤的重量足以让它们内伤,可不要随便“站站看”哦。
放生“乌龟”除了分不清海龟陆龟容易造成误杀以外,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巴西龟就是全球公认的“生态杀手”。由于巴西龟耐受性强、食性杂、繁殖能力超群,被放生的巴西龟往往把本土龟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灭绝。
除了放生有讲究,救助小动物也不能盲目。有时在路上会看到幼鸟躺在路边,“一定是刮大风从窝里掉出来了吧?赶紧抱回家喂,可别饿死了!”且慢!先仔细观察一下——如果小鸟的羽毛,尤其是尾巴和翅膀上的毛已经基本出齐,比较警惕,能稍微飞起来一点点高度,那么可能是到了该学飞的年纪,飞得不好掉在地上的,它的爸爸妈妈应该就躲在附近看着呢,等人走开后,它们就会飞过来照顾小鸟了,这时候可千万别多管闲事。如果能看到它们的巢就在附近,可以将它轻轻放回巢中,无法还巢的话,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相对较高、较安全的地方,将小鸟安置在那里,等亲鸟继续哺喂。
幼兽也是类似的,在它们跌跌撞撞探索窝外的世界时,父母都会跟在不远处照看,当人类出现时,它们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可不要随便“伸出援手”而剥夺了它们本应享有的家庭的温暖。但是很多哺乳动物会因为幼崽身上沾染了人类的气味而放弃哺喂,所以尽量不要接触幼兽。
如果真的是因为大风大雨破坏了巢、父母鸟被狐狸等动物捕食等原因而被遗弃,或者是摔伤了、饿得哇哇大叫的幼鸟,又或者周围环境较危险(马路上、附近流浪猫较多等),那么带回家救助也需要注意下面这些要点。首先,将小鸟抱回家后应该注意找一个纸盒子,给它们提供安静、光线较暗而温暖的环境。其次要注意切忌逗玩小鸟,你的动作在小鸟眼中可不是“爱抚”,着凉和惊恐都可能让小鸟救不活,过多的碰触还有可能会弄伤它。最好是将小鸟放在纸盒里平稳地送去森林公安、宠物医院或动物园等机构,请专业人士检查是否有骨折等伤病,并根据鸟的品种采用合适的食物和喂食方法。
在温室养大的肉用龟类——大鳄龟,令人揪心的是,此龟原产美洲,到了中国就是典型的入侵物种,无任何天敌,任他在野外活动,就会给本土物种带来严重的危害。
若更多的此类入侵种进入附近溪流的源头,恐怕会给这种小区域分布的容易带来灭顶之灾。令人不安的是,底下更大的水潭中,还被人为“放生”了巴西龟以及牛蛙,此两种也是能灭绝本土物种的入侵种生物,且较之小鳄龟有更强的迁徙性!
有爱心,有善心并不是错的。但放生需要注重方法,如果不注意区分,随意的放生,则可能成为杀生。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产生,就我们需要学习了解的哪些可以放,而哪些不能放生。不适于放生的包含两类物种,一类是外来入侵种,例如上文中的大鳄龟,还有常见的巴西龟、牛蛙,鱼类方面罗非鱼、清道夫、雀鳝都是典型的不适于放生的入侵种生物;另一类是本土的掠食性物种,最典型的代表当属乌鳢(养殖的杂交鳢)。随手放一下这次出行遇到的已经成灾的入侵种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