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cosjs吧 关注:4,442贴子:6,566
  • 9回复贴,共1

【技术】关于古风中的年号、谥号、庙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带点科普由来的性质,有些分类可以作为古风群背景设定的参考。


1楼2015-07-25 20:00回复
    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3楼2015-07-25 20:01
    回复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点:请去除清宫戏荼毒,关于清朝的那些称呼,不仅错漏百出,而且也根本不能适应于其他的朝代,例如“格格”,“奴才”,“皇阿X”之类。其次,大家也需要屏除一些戏剧的观点,例如皇后的自称“哀家”之类,这些称呼,正史无载,那么,具体的称呼是怎样呢?我就唐宋两朝的称呼,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具体的论证附后。


      5楼2015-07-25 20:03
      回复
        原文摘自晋江古意茶坊,未授权,侵删。
        仅供参考,不代表楼主及本吧的立场。


        8楼2015-07-25 20:08
        回复
          END


          9楼2015-07-25 20:08
          回复
            @_游刃 要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5 20:0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28 2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