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鸿门宴很离奇,类似一篇武侠小说,似乎有太多偶然成分决定了项羽没杀刘邦。或者也有人认为项羽有妇人之仁。
真实情况似乎和这差了很远。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中,私人对话都那么惟妙惟肖,真让人怀疑它到底是不是历史。
正如王夫之所说,项羽如果那时杀刘邦,失败的更快,也许不用等几年时间。我们分析一下鸿门宴的情况。首先,项羽没有四十万兵力。四十万人是山东六国“同盟军”的兵力。项羽在击溃秦军中功劳最大,所以他成了事实上的“盟主”。项羽自己的兵力,也就是楚军的北伐军,不知有没有五万人。同为楚军的刘邦兵力并不比项羽少。项羽面临的是如何用较少的兵力控制天下的问题。项羽有一战之威,但并没有做天下共主的“名和义”。六国军队有自己效忠的“王”,刘邦、项羽名义上是楚怀王的部下。项羽要做的是,稳住五国军队,也稳住刘邦军队,让他们共同听项羽的号令,为以后争夺天下布局。在五国军队眼中,项羽是讲义气的人;项羽和刘邦是结义兄弟,刘、项都是楚军;消灭秦国,项羽功劳最大,刘邦次之。如果这个时候项羽将刘邦这个功劳大的结义兄弟杀死,那项羽瞬间就失去了道义优势,五国军队会立即担心自己是不是也会被杀,那反叛立即就会发生。杀刘邦就是找死,范增的阴谋愚不可及。
鸿门宴后,项羽开始分封天下,为了让五国内乱,他将追随自己进入关中的五国军队封王,让他们回去代替原来的旧主。所以五国军队回去之后,立即全部内乱。战略图谋就这样达到了。内乱后,项羽就可以一个一个的收拾了。项羽首先进攻齐国,但由于屠戮太多,他连个齐国都打不下来。
所以说,项羽没亲自占据关中是个失误,其他的各种策略都没什么错误。现在的人只会看看电视剧,他们心中对古人是一种狂妄的心态,以为古人犯了很多错误,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肯定是个成功者。对项羽的印象,就是这种狂妄心态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