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吧 关注:7贴子:130
  • 4回复贴,共1

科学主义(scientism)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科学主义一词有时在两个方面亦被用作略带贬义的解释:1、表示不恰当的使用科学或在不适当的地方运用科学主张;2、指 “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者自然科学所认证的范畴分类和事物,是任何哲学和任何研究的唯一恰当的元素的信念”,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将它引入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才能摒弃它们的非科学形态。
对于有着马克斯·韦伯传统的社会学家来说,如尤尔根·哈贝马斯,科学主义的观念不仅与实证主义哲学密切相关,并且也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化”密切相关。


1楼2015-08-05 22:20回复
    科学主义的英文(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弱唯科学主义是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 (见《牛津英语词典》)。强唯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 (《韦伯斯特大词典》)。在前苏联和我国,唯科学主义有一种变形,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这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看作是一种“万能的科学”,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主张, 也是一种易于产生教条化倾向的主张,也是一种易于产生团体迷思现象的主张。
    在《反对方法》(Against Method)一文中,保罗·费耶阿本德指出:科学天生就是“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并且明显的,从来不存在所谓科学对“知识交易”的垄断,科学家们从未有着区分和狭隘的自定义传统。他亦描述当代科学教育的过程是一场温和形式的灌输,意图使“让科学历史更无聊,更简化,更统一,更 '客观' 以便于严格不变的规则处理。
    “科学可以自我站立,不需要来自理性主义、世俗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或其它宗教运动的帮助;...其它非科学文化、过程、假设也可以自我站立时也应被允许这样做...科学应该回避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特别是民主社会,都应该回避科学...在民主的科研院所里,研究项目、提议等都会受到公众控制,科学与政治应该相互分离,正如同政教分离一样,科学教育应该是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而不是通往真理与现实的唯一路径。”(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于《反对方法》)。


    2楼2015-08-05 22:24
    回复
      韦伯在其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著作中,探讨了合理化,世俗化,以及所谓的“ 觉醒过程 ”,以及这些与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崛起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学中,合理化指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行动,其目的是基于效率的计算,而不是源于道德 、情感或习俗 。在这个意义上,合理化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中心环节,特别在西方世界,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基础,官僚主义和国家管理的合理化状态;只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扩展。哲学家哈贝马斯批评纯粹的工具合理主义。“科学主义”也可以用来形容科学思维将自身提升到意识形态的过程。对于理论家,如鲍曼来说的,作为现代性表现的合理化可能是与令人遗憾的犹太大屠杀密切相关。


      3楼2015-08-05 22:46
      回复
        批判编辑
        范岱年在他的文章,“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一文中指出,“中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是一巨大进步,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
        马勇在探讨丁文江的科学主义时也说:“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从表面上看,参与论争的人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但从实际后果看,这场论争所产生的对科学的热情,成为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股创造性力量。尽管他们有着论战的分歧,但所有鼓吹和信奉科学的人,实际上都受到这种信念的鼓舞,即只有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才能设计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进行一场科学的社会革命。在这场社会革命中,运用理性的技术解决人类福祉问题,使得提供比迄今通过常规智慧所提供的更为人道、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可能。这就使得他们所鼓吹的科学的行动,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政治上、社会上的合法性保障。他们使用“赛先生”作为护身符,用这个具有魔力的护符去驱走一切迷信、保守主义以及对过去的盲目忠诚,以便把人的智慧解放出来,去思考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紧迫问题。科学,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种“科学主义”,甚至是“绝对的科学主义”。


        4楼2015-08-05 22:47
        回复
          程亚文在也其《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中说到:
          “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爱因斯坦没有明说。然而,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看法。对一个“精神贵族”来说,科学的价值自然更多还是体现在对人的心灵的扩充上,而不是在于其工具性上。爱因斯坦正是如此看待科学技术及其功用的,他对人类政治的现状持批判态度,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同样持批判态度。
          我们将看到,爱因斯坦所反对的,正是科学主义。 爱因斯坦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包含在他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这也是晚年的爱因斯坦关切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科学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人类事务:“第一种方式所有人都很熟悉:科学直接地,更多程度上是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带有教育性质——它作用于人的心灵。”爱因斯坦满怀忧虑地指出: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前一种影响方式,在给人类带来功利的同时,也更给人类制造了无穷困难,“技术——或者应用科学——却使人类面临极为严重的问题。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


          5楼2015-08-05 2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