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姓氏的形成
彝族姓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特色。
根据彝族史料推测,彝族的姓氏可能形成于父系社会时期,彝族父子连名制时代。现在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彝族姓氏的彝文记录是《安氏世记》(水西安家世谱)。安氏父子联名至七十二世纳知陇铺,明朝赐姓安,自此不用父子联名而用汉名至安坤。加上陇铺至安坤十二代,共计八十四代。史家认为第一代当在东汉晚年,即六祖分支时期。如上溯至三十世祖希母遮,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时期。从汉文史料中也可以看到彝姓的影子。宋史《沪州蛮传》中记载的斧望个恕、沙取禄路, 以及清史《世宗实录》中记载的施额者布、法漏者约、扁刀说革等。据了解,“施额”、“ 法漏” 在今彝良县境, 曾作地名使用。“ 说革”则在镇雄。
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一定。编写《彝族千家姓》时,我们调查发现,彝族的一个姓可能有多个来源,比如说彝族的姓“邱摸”就有40多个来源,有些是来自“拉玛”家支成员,有些是来自“聂乃”家支成员。这就是说,就彝族而言,见了面,只问姓名特别是只问汉姓汉名的话,无法确定两者是否属于一个家族,必须问一问家支,盘一盘谱系才能确定两者的确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