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玛曲比吧 关注:947贴子:8,903
  • 9回复贴,共1

【央古书布】彝族的姓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8-18 10:49回复


    6楼2015-08-18 10:52
    回复
      彝族姓氏的形成
        彝族姓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特色。
        根据彝族史料推测,彝族的姓氏可能形成于父系社会时期,彝族父子连名制时代。现在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彝族姓氏的彝文记录是《安氏世记》(水西安家世谱)。安氏父子联名至七十二世纳知陇铺,明朝赐姓安,自此不用父子联名而用汉名至安坤。加上陇铺至安坤十二代,共计八十四代。史家认为第一代当在东汉晚年,即六祖分支时期。如上溯至三十世祖希母遮,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时期。从汉文史料中也可以看到彝姓的影子。宋史《沪州蛮传》中记载的斧望个恕、沙取禄路, 以及清史《世宗实录》中记载的施额者布、法漏者约、扁刀说革等。据了解,“施额”、“ 法漏” 在今彝良县境, 曾作地名使用。“ 说革”则在镇雄。
        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一定。编写《彝族千家姓》时,我们调查发现,彝族的一个姓可能有多个来源,比如说彝族的姓“邱摸”就有40多个来源,有些是来自“拉玛”家支成员,有些是来自“聂乃”家支成员。这就是说,就彝族而言,见了面,只问姓名特别是只问汉姓汉名的话,无法确定两者是否属于一个家族,必须问一问家支,盘一盘谱系才能确定两者的确切关系。


      7楼2015-08-18 10:52
      回复
        追溯彝族姓氏形成的渊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祖先的名字作后辈的姓。如吉克,原是祖先的名字,之后作为姓,再后来子孙不断繁衍,就有了阿约、尼色、吉木、吉补等姓氏。彝族自古实行父子连名制,祖先的名字逐渐演变成后代的姓,后代子孙繁衍多了,形成若干支系,后代的名字又逐渐演变成其子孙的姓。因此,虽然从字面看各是各的姓,按其家谱,却是同一支系。
          二是以职业或某种特点为姓。如尔古,意为能工巧匠、手艺人等。原来,这些手艺人和工匠,因为有一技在身,到处受人尊敬,而以此自诩,久而久之,所操职业便成了其代名词,后来又逐渐演化为姓氏。又如苏呷,原意为富有、富裕之人,由于这些富裕人家有一定的财产,有的人便故意隐去其真名实姓,直呼其为苏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姓氏。
          三是统称“赤黑”。原是一种统称,汉族或其它民族的人被人贩子卖到彝乡做奴隶,或彝族统治者出兵直接掠夺来做奴隶的,因为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彝族,没有彝族的姓氏,便统统称之为“赤黑”,以示区别,后来“赤黑”一词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姓氏。当然,也还有其它的情况。


        8楼2015-08-18 10:53
        回复
          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
            《白虎通义》卷3《姓名》讲,姓和氏在汉族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姓是为了“重人伦,别婚姻”,用于确定血统,防止近亲结婚,早在周代,“同姓不婚”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准则。而氏的作用则在于“贵功德,贱伎力”,即用于区别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判别是否属于同一家支、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以姓氏别婚姻,而名则仅是指代个人的符号。
            彝族姓氏不只是个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关系着我们的血脉与历史,通常是彝族维系血缘的隐形 纽带。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彝族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彝族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彝族的“姓”和“氏”(支)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丢“姓”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在传统的彝族社会“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姓氏,贱者有名无姓氏”。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姓”有“氏”者贵,无“姓”无“氏”者贱,这是常理。据说,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既称“姓”“氏”又称“名”,而贱者和妇人只称“名”,不称“姓”“氏”。所以,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们就只有名,没有姓氏可言。
            通过彝族姓氏,我们能知道彝族中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可以通婚,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不能通婚。氏(家支)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4500年前就已经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可婚”不是“同姓不婚”,若谓“姓”重在“别贵贱”,“氏”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不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则可通。”“姓”可改变,而“氏”,则是不变的。


          11楼2015-08-18 10:53
          回复
            1、口耳相传
              口耳相传是指人们在传播、传授文化时,传者口头传播,受者耳朵收听后铭记下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流传至今最普通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彝族尽管有自己的文字,但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掌握在毕摩祭祀者手中且只在各种祭祀场合使用,没有与普通知识的传承联系起来。所以,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过去以口耳相传为主。目前,尽管出现了许多谱系文本,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至今仍在延续。
              2、文本传递
              文本传递是指文化知识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录在石板、木板、树皮、布帛、纸张等物体上进行传播、传授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就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而言,在1949年民主改革以前,这种文本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限于少数掌握彝族文字的毕摩及其家支成员之间。1949年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谱书籍的增加,文本传递成为彝族姓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如果仅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难免出现纰漏,只有配合运用文本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才是坚固有效的,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育成熟和文化社会文明的体现。目前,彝族地区各家支或各民间机构收集整理的家谱、姓氏录等,无论是正式出版的或是内部资料,无论是纸媒的或是电子的,都是传承彝族姓氏文化的最佳介质。 邱摸巫赍弫弘(彝学网)


            13楼2015-08-18 10:54
            回复
              写的好。


              14楼2015-08-26 22:28
              回复
                建议,有时间认真研究一下,阿力沙马兹莫属于沙马土比那个家支。


                15楼2015-08-26 22:31
                回复
                  据考,沙马土比家支有三大姓,按时间依次是土比、沙马、阿力,沙马阿力家族最先是从元代的管理驿站开始,逐步成为大土司的。沙马阿力家族自身的因素和被外族人利用,争权夺位,内外合谋,杀害阿力日博拉惹。阿力日博拉惹绝嗣后,权力实际被控制在女婿家族中,从此沙马家族姓阿力的越来越少,土目、下人的姓反而越多了。目前,沙马家族一直保持祖宗姓的有阿力阿鎏七子家族和阿子此子部分家族。也有人说,如果当时继续做土司,阿力沙马家族人口没今天那么兴旺。


                  16楼2015-08-26 22:56
                  回复
                    曲比岭森


                    17楼2015-09-12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