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吧 关注:11,417贴子:27,589
  • 6回复贴,共1

晋唐古方的运用与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伤寒》、《金匮》两书是医圣张仲景于汉代“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成,是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作。两书中的方剂是后世诸方的“祖方”,故而历代医家都将二书奉为临床规皋,称书中方剂为经方。晋唐时期,由于政治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经济、文化也很繁荣,所以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也比较多,而且与宋元相比医风还比较朴实,大多医籍以整理、校正、详实记述为主,虽然对病因、病机、病性的认识还很笼统,但却少了许多师心自用和臆测之举。我在临床上对一些晋唐古方做过试用,大多与《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用药规律相仿,而且疗效突出。因而可以看作是经方的延续与补充。
  比如《千金》溽藏汤原治腹中有燥屎、大小便不通、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等证,方中生葛根生津、猪膏润燥、大黄下燥屎,三药相和简单明了,法度谨严,大有经方遗蕴。笔者常以猪膏发煎合用本方治疗一些燥热结于血分的阳明里实证。如萎缩性胃炎(便结、口干、目涩、乏力、嘈杂)、肝硬化(便血、便秘、腹胀、肝掌、黄疸)及脑炎、糖尿病、疮毒、肝炎等皆可使用。总之,本方适用于当下而又血燥津亏、二便不利者。
  再如《千金》诸风历节篇的羌活汤、防己汤、大枣汤等都是治痹的良方,适证用之,常收意外疗效。
  宋某,有风湿病史多年,前年又患腰椎间盘突出。现腰部及下肢冷痛难忍,汗出、短气。虽服药无数,但一直有增无减。据证先予乌头汤合《千金》三黄汤通痹止疼。
  小乌头10克(去皮) 黄芪20克 麻黄10克 黄芩12克 细辛5克 独活12克 甘草12克 白芍30克 生姜15克
  注意:先以蜂蜜2两煎乌头30分钟,再与它药同煎1小时即可服用,先从小量开始,渐渐加多,日5-6次,直至微微如醉方妥。也可将乌头去净皮,与它药用醋熬至乌头黑色为止,一般就没有毒性了。
  二诊,疼痛大减,患者很高兴。转用《千金》防己汤消息之。
  防己12克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甘草10克 白术20克 生姜20克 党参20克 小乌头(去皮)5克 水醋合煎,服如上法。
  刘某,患肝硬化数月,初以溽藏汤合麦门冬汤、朴姜夏草参汤使腹胀减轻、大便转好。现时有鼻衄、便血、饮食减少、心情烦躁。此胃络大伤,血不归经。给与《千金》竹茹汤合理中汤补中清上。
  竹茹20克 甘草10克 黄芩12克 川芎10克 当归15克 白芍30克 白术20克 干姜15克 党参20克 白薇10克
  两剂鼻衄就再未发作。后经此方治疗一月,诸证皆减。
  治疗下利我喜用《外台》下焦热,毒痢、杂痢方。曾用栀子豆豉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干姜黄芩黄连党参汤加减治疗各型痢疾、腹泻等效果都不错。后阅读《外台秘要》,发现与我自拟方很相似,而且高出我方之处多矣!
  如孙女,发痢疾10余天,日夜20多次,人甚痛苦。腹内绞痛、里急下重、肛门灼热疼痛、大便红白相间而排泄不畅。遂直与《外台秘要》治疗杂痢方。
  栀子15克 豆豉20克 薤白20克 黄芩15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白术10克 地榆15克 茜草15克
  结果,三剂下利大减,服6剂痊愈。
  根据肾着汤治疗腰冷痛,重如五千钱的记载。我常用《千金》肾着散(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杜仲、牛膝、泽泻)及杜仲丸(杜仲、石斛、生地、干姜)治疗肾虚、跌打损伤、湿气、风寒等各型腰痛。
  所以笔者认为用好经方,有时也要向这些晋唐医书寻求答案。因为它们与仲景学术一脉相承,是对经方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孙思邈慨叹“江南诸师秘仲景之术而不传”的《千金要方》中,却记载了大量的“仲景方”。可见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博采众方”的结果,并非张仲景一人所为。其中如大肠腑门治咳诸方都是张仲景书中所记载的经方,如小青龙汤、麦门冬汤、厚朴麻黄汤、皂荚丸等,书中还有深师小投杯汤、百部根方、麻黄石膏汤等方,可以看出这些方剂与张仲景经方的用药都很相似,而且有互通、互补的优势。


1楼2015-08-22 21:38回复
    《八会穴歌》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2楼2015-08-24 20:40
    回复
      《下合穴歌》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


      3楼2015-08-24 20:44
      回复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4楼2015-08-25 00:00
        回复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5楼2015-08-25 00:11
          回复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7楼2015-08-25 08:28
            回复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8楼2015-08-25 08: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