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伦吧 关注:16贴子:191

姓苏的名人有哪些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


1楼2015-09-08 21:12回复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


    2楼2015-09-08 21:13
    回复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团、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5楼2015-09-08 21:16
      回复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文成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德化、大田、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莆田、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6楼2015-09-08 21:17
        回复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北海市、 合浦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东华乡新田村、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7楼2015-09-08 21:17
          回复
            苏秦 (战国时期纵横家)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1]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2]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10楼2015-09-08 21:22
            回复
              苏东坡,苏有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11 05:44
              回复
                小说里更多:苏珊,苏文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9-11 05:45
                回复
                  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13楼2015-09-14 00:07
                  回复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4楼2015-09-14 00:07
                    回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15楼2015-09-14 00:07
                      回复
                        苏辙(1039年3月18日[1] —1112年10月25日[2] ),字子由,一字同叔[3] ,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因上书劝阻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4]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16楼2015-09-14 00:08
                        回复
                          继续


                          17楼2015-09-19 23:45
                          回复
                            苏步青(1902.09.23 ~ 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8楼2015-09-24 23:43
                            回复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20楼2015-09-24 2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