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盛典吧 关注:5贴子:130

【山水团队】张仁胜 | 一个山东人的广西放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出生地——那其实并不止是出生,张仁胜从血缘和气质上具备了齐鲁之地的文礼传承和北方文化的视野格局;因为放逐地——那其实也不止是放逐,他又从创作和思想上濡养了八桂之地的故事传说和南方的浪漫传统。出生和放逐作为他的两个最关键支点,每个都不可或缺,如果说山东给予了他表达背景和表达方式,那么广西则给予了他表达主题。


1楼2015-10-16 12:04回复
    1843年初,屠格涅夫和别林斯基第一次见面。在后来的回忆中,屠格涅夫对这次见面的印象非常之深刻:“我见到的是一个个子不大的人,背微驼,但他是非凡和独特的,起初他讲得很多很快,不过他不兴奋,也不笑,但是渐渐地他讲得有声有色。他抬起眼睛,整张脸变了样,开初那种严肃的几乎是病态的表情也变得诚恳、兴奋和快乐。”
    当然不用对号入座,我并不是屠格涅夫,张仁胜老师也不是别林斯基。我说这个例子的意思在于表达两人初次见面时的第一感觉,那种感觉会伴随两人之后的一些交往经历并被具体的细节所不断验证。说实话,当初见到张老师的第一面,我大概也是屠格涅夫对别林斯基这样的印象。最早认识老师是在四年之前的冬天,见面是在著名出版家李元君社长位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的寓所,话题主要是聊梅帅元和他的山水实景演出。
    和张老师的相识,说来颇有渊源,但是不说似乎又不能交代一些人际关系的深层关联。学理工出身的我,素来不爱理工,唯有于文字还算擅长,也算是爱好。所以八年前毕业肯定要失业的我转投了出版,有幸的是被当时的肖启明社长偏爱,留在了大名鼎鼎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桂林度过了将近三年的岁月,而后又去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上海的分社,半年之后旋即又去了北京。初去北京是在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创意出版中心,在那里认识了资深出版人刘文莉,又靠着她的引荐去跟被文化艺术出版社礼聘的李元君社长做一个出版部门。而后我又跟着李元君社长去了雅昌集团,参与做了一个叫做“东方集雅”的图书策划出版公司,就是在这个公司时我开始与张仁胜老师相识。


    2楼2015-10-16 12:05
    回复

      著名编剧 张仁胜


      3楼2015-10-16 12:06
      回复
        最早是因为我在东方集雅公司时,先帮忙策划胡红一兄写梅帅元和山水实景演出的一本书《中国式山水狂想》,后来是李元君社长觉得有必要再从商业的角度写一本梅帅元和山水实景演出的书,在有了这个动念之初她便邀请张老师来家中谈谈想法,我则是这个想法的见证者和执行者。后来虽然也请了财经作家张学涛老师,还跟着梅帅元梅总去看了《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大典》等几场经典的山水实景演出,书后来大概写了几万字,但终究搁浅下来,这是题外之话。
        在李元君社长家那一晚,他们相谈甚欢,主要是张仁胜老师在讲,我主要是聆听,偶尔插嘴——并不抽烟,那时我还不会抽烟。听张老师聊了很多山水实景演出的经验、早年的文学和戏剧经历以及他和梅帅元的很多陈年旧事,尤其是他和梅帅元的结缘之处——广西文艺工作团学员队,几十个男生都住在同一个屋子,梅帅元交下了第一个男性朋友、比他大一岁的张仁胜,两个懵懵懂懂、不安于世的文艺少年在青春的躁动和物质的贫乏中佐以戏剧和文学度日,在学戏和演戏之余他们还弄墨舞文——这让他们在16岁时都写出了近20万字的中长篇小说,还合作了第一部戏剧作品《红铜鼓传奇》。
        至于我当时去李元君社长家初见张仁胜老师时的心态背景,现在客观回忆起来主要是三点,虽然不免自大,但是仍需诚恳说出:第一是纯粹的工作性质,觉得要做一本书就做一本书,要见一个人就见一个人,其他无他;第二是虽然我读了《中国式山水狂想》的书稿并做了策划,通过纸面之上了解了梅帅元和他周遭的诸多人物——其中就有张仁胜老师,但对于广西的编剧、作家还认识未深,且觉得不过如此——何况当年我还有一些无知者无畏的自大;第三点是因为在桂林待过一段时日,也接触过不少广西的文艺人士,并不曾发现在文学界或者编剧界有什么值得高山仰止的人物,觉得那还不过是地方小圈子的自我喧嚣而已,但是在听了张老师的一晚之言后,打破了我先前的井底之见。


        4楼2015-10-16 12:06
        回复

          著名编剧 张仁胜


          5楼2015-10-16 12:08
          回复

            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 山水盛典文化公司董事长 梅帅元


            7楼2015-10-16 12:11
            回复
              桂林于我,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城市那么简单,我虽然只在那里待过短短两年,但那里的深远的人情世故和人文传统却让我至今难忘。我想对于青少年时代长期生活在桂林的张老师来说,这座因为山水而名甲天下的小城,应该更有着这样的情缘和背景,正一如他自己所言:“如果以后能写成什么大东西,一定也是以桂林作为背景或主题的。”因为他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影响到他日后的一切文学创作,笔下所写虽然是方块字,但是脑中音调却仍是桂林话,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张老师说道:“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桂林这个地方其实一点都不壮族,反而是最汉族的,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对山水的审美意识,都是最中国最超越当地民族的。”
              而抗战时期的桂林,今天回头来看真是一座风起云涌的城市,从1938年到1944年这硝烟纷乱的六年之间,在这座以盆景式的山水为美的西南小城,国共两党的势力在此既纠集合作又分庭抗礼,多少执全国之牛耳的剧作家、演员、作家、将领、出版人、新闻人等文化人物皆云集于此,我们且不看这些宏观层面的政治大势力的较量,也不看中观层面的文化人士的各自创作,单单是想想微观层面那么多人的情感、生活、命运在此背景下一一开展,就足以明白有多少值得书写的内容,而且那些内容多么有底色。
              第三个因素就是张老师和他的写作。因为我始终觉得,就写作这回事而言,一般有这样的规律,擅写者不擅言,擅言者不擅写。而到目前为止,我所接触到的能称为作家或者编剧的人,绝大多数都不脱此理,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张仁胜老师。于写,他既能写小说,也能写剧本,还能写随笔,年轻时可能还写过诗,且每一种体裁都可以写得风生水起;于言,张老师说段子能自己忍俊而禁而能令别人捧腹不止,说故事能自己置身事外而能令别人置身其中,而说理论人又能令自己出入无碍而能令别人洞若观火。这样的既能言又能写的本领,对于以写作为业的我来说并不具备,我想对于很多以写作为业的人来说可能也都不具备,所以对于张老师这样的能写擅言者,我真是既敬且佩的。


              8楼2015-10-16 12:11
              回复

                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 山水盛典文化公司董事长 梅帅元


                9楼2015-10-16 12:13
                回复
                  而我佩服张仁胜老师写作的另外一层,是他对于故事的结构和述说能力,这种写故事的能力还不单单只是把故事本身写得精彩——这还并不算太难,难的是言外还能挖掘出有很多被世象和表象所隐蔽但是却值得面世和普世的价值品质。同拜于张老师为师的师姐黄娟,有一次曾带我去张老师在南宁的家里喝过两次酒,其中有一次是聊到张老师应桂林市文化局之邀所写的一出话剧《龙隐居》,准备今年年中在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这个剧从头到尾都用桂林话上演,张老师剧中所写的虽然是一些国破山河在之际的小人物,皆为剃头师傅、木匠、小商贩等引车卖浆之流,但是他却逆其意而用之,写的都是他们在城破家亡时所表现出的与自身地位、阶层、职业似不相符的精神风范。
                  张老师的文学起源,跟广西有关,那个当代文学的辉煌年代有关。从1980年代起,他和梅帅元、女作家林白、中国出版集团前总裁聂震宁、作家东西、鬼子、凡一平等都是相熟甚深的朋友,不但是生活,更有文学——这主要是小说。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写作中,小说可以说是彼此共同的经历,也是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源头。而在张老师后来的写作中,虽然一如他所言是“合同制合作”,主要是给山水实景演出做剧本和导演,但渊源可寻,而且有了这个渊源才能倚马并能纵马,譬如张老师做山水实景演出的剧本和导演,可以说在梅帅元所创立的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史上张仁胜是一个无法绕得开的名字。作为梅帅元团队的核心人员,张仁胜是梅帅元合作最多的主创,在梅帅元迄今的所有实景演出中张仁胜至少参与了一半以上,而他所编剧的《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导演的《大宋·东京梦华》等作品好评如潮,更成为实景演出的范典之作。


                  10楼2015-10-16 12:13
                  回复
                    有幸的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梅帅元先生还曾亲自陪我们去看了《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和《大宋·东京梦华》等几场演出,这些都是张老师以编剧或导演等主创身份参与的演出,我在《刘海砍樵》中看到了人狐之恋的旷世奇情,在《东京梦华》中看到了王朝兴亡的家国之情,在张老师后来编剧的《文成公主》中又看到了“天下没有远方,人间就是故乡”式的悲悯之情,可以说张老师为山水实景演出的表达美学找到了表达主题。小生不才,以后生小子和旁观者的角度从旁观之,梅帅元和张仁胜两人从十几岁浪荡少年到如今功成名就但还不坐享其成的这一路于文学于戏剧于演出的合作,梅帅元是何其幸,而张仁胜是何其运,两个都不是广西人的广西人,一个在广西找到了山水之间的表达美学,一个在广西找到了山水之外的表达内容,他们既有惺惺相惜,又有彼此成全。
                    这一点,我想应该跟他们共同的出身和共同经历的时代性有关系,他们不但从少年时就在同一个学员队一起面对过文学梦和青春期、物质贫乏和精神丰富,还一同在武汉大学求过学念过书,都在作为当代文艺最好背景土壤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长期浸润过,用纸和笔这两种最简单的工具为人生路向进行过不懈的开掘——这既有谋生意义上的考量,也不乏谋心意义上的坚持。他们都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履历,梅帅元还做过广告,张老师也做过,后来张老师还去参加过广西电影制品厂的编导选拔考试,成绩虽好但是却落选了,理由竟然是“生活作风有问题”,这令很多人匪夷所思,尤其是让当事人匪夷所思,张老师带着一脸当年的迷惘和如今的狡黠自我解嘲道:“我还犯过这等错误呢?”


                    11楼2015-10-16 12:14
                    回复
                      事实上,张老师在身份上是多重的,在职务上他先后属于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艺术研究所和现在的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在作品上他曾经做过彩调剧、壮剧、广播剧、电视剧、音乐剧,还写过小说、做过导演、填过歌词,去年还以编剧和总导演的身份做了一场反响空前的动漫音乐剧《跟斗小子》。虽然这些多重可以从不同的面向区隔,不过我发现他最为重要的几部作品都跟广西有关,跟壮族有关,跟传说有关,跟传统有关。鲜为人知的是张老师并不是广西人,也不是壮族,这也许是随父母从故乡出来之后在广西的生长跟他带来了太多元素,他不得不去面对、接受和处理这种置身于此的题材,但他却能把这种人生意义上的“合同制写作”做得像是主动选择的工作一样——虽然对于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广西作家、编剧或导演而言,他们有时候反而不会也不愿意把这些内容作为表达对象,而是要去表达“在别处”的内容,去主动被“主流”招安。


                      12楼2015-10-16 12:14
                      回复


                        13楼2015-10-16 12:15
                        回复
                          以上所说,散不成言。对于张仁胜老师,无论是以我之了解和理解,还是以我之猜度和揣度,其实都不能既既宏且微地把握其人其作。他所经历的往事于我是历史,他所行走的道路于我是绝路,不能晋身其中,也不能效法模仿,而且虽然认识四年多但见面也不太多,故此只能谈一点感官化的个人印象。但是对我来说,从纯文学或一个写作者的角度而言,出于私心私情,在山水实景演出之外,在“合同制写作”之外,我真心希望张老师能有时间多写几部比较“自我”的作品,或小说,或散文,或话剧,跟桂林有关——但跟山水无关,跟人文有关——但跟合同无关,跟戏剧有关——但跟演出无关。


                          15楼2015-10-16 12:16
                          回复

                            张仁胜,男,生于1956年8月,山东黄县人,一级编剧。曾任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兼广西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调研员。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及“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主要作品:大型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编剧,合作)、大型风情壮剧《歌王》(导演,合作)、儿童音乐剧《太阳童谣》(总导演兼编剧,合作)、歌曲《老王》(作词)、广播剧《千条水总归东》、电视剧《那年秋天》(编剧,合作)等;大型动漫音乐剧《跟斗小子》(总导演,编剧);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编剧)、《文成公主》(编剧)、《嫦娥》(编剧)、《大宋·东京梦华》(导演)、《梦里老家》(编剧)、《草庐·诸葛亮》(编剧)等。
                            曾多次荣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剧本“孔雀杯”银奖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


                            16楼2015-10-16 12:16
                            回复

                              本文作者:林东林
                              青年作家、策展人、出版人、漫行书店联合创始人,著有《谋国者》《身体的乡愁》《线城》等。


                              18楼2015-10-16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