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吧 关注:9,791贴子:155,702

不开玩笑——试论乒乓击球和中国传统内家拳发力理论的内在联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期正在学习站桩——中国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最为重视的基本功。
所谓内家拳,我的理解,一般指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代表的一大类武术,相比较大开大合的外家拳,更重视内在精气神、血气、经络、筋骨的锻炼。80、90年代的气功热也多与此类拳种相关。
内家拳多师出道家拳一门,少林也多有贡献,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易筋经、洗髓经也是内家拳典籍。
而站桩就是最核心的锻炼方法。大致就是静静一站,双膝微屈,十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不等。
但这与乒乓球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了许多站桩的文章帖子之后,我发现这里面有许多对于发力的理解是有共性的,甚至可以道出为什么业余球友很难发力集中的真正原因。
所谓道医不分,我发现中医理论里有一个论述:上实下虚则久易病痛,上虚下实则健康延年。
内家拳练习技击时也讲究“拳不离身”、“打人拳未到脚已到”,而站桩就是调养气血经络的核心练习,所以有“欲要练拳,先站三年”的说法。
这就很有意思了,今天看到瓦吧两个帖子,一个是TW发的“脚太懒怎么办”的帖子,一个是瓦杆发的“佩尔森所言拉弧圈要先提气”的帖子,一下子勾起了我从这个角度弹乒乓球发力的内在规律的想法。
看过我帖子的吧友知道我喜欢从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领域看乒乓球,这次也是,大家勿见笑。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1楼2015-11-05 16:20回复
    先看看站桩的外观,各有所长,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大致要求是“松静自然”,就是保持脊柱尽量竖直的前提下,把能放松的地方全部放松。


    尤其上肢,即便双臂抱球也是极力放松,下肢只有小腿部分肌肉于大腿极少部分肌肉略略紧张,也只有真正达到了放松才能久站而不累,甚至妙在其中。
    想想乒乓教练让我们放松放松,我们却总是不该紧张的肌肉紧张导致发力分散,击球不稳,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但想做到放松,不要说比赛,就是和朋友练正手攻球的时候,又能放松几成?


    2楼2015-11-05 16:37
    回复
      在瓦吧大家最为欣赏羡慕的就是老瓦的正手弧圈,瓦杆对“主控中心”的论述非常有启发意义,老瓦的“主控中心”不在一般公认的合理地带“腰髋”,而是又向下移到了臀部甚至大腿根部的肌肉群!
      所以老瓦冲弧圈的时候,引拍比许多运动员要低,甚至到了不合理的低,但是击球时,他的腰腹与髋部向左前方大幅度牵引(中国球员腰髋柔韧性多有不如,除了许昕),使拍子的运动轨迹不至于向上运动,而是迎前击打。
      这是老瓦最神秘最有美感也最难以解释的独特发力方式。
      无论当代健身界、田径、球类运动理论里,腰腹都是核心肌群,髋部都是核心主控中心。
      但在乒乓球许多教学里,只是强调“用脚找球,用腰打球”、“蹬转收”等等很难自学体悟的理论,从来少见把中下肢的“腰腹、髋部、大腿肌群”放在一体动态统一又有先后地讨论教学,我想那些专业运动员可以通过成年累月的练习自己感受并形成动力定性(当然练习永远无法被理论替代),但他们也很难表述出来。
      没有条件长期跟教练练习的业余球友实在难以掌握,所以多数业余球友都有发力还不如练习几年攻球的10岁孩童的现象,这真令人迷惑又着迷!


      3楼2015-11-05 16:55
      收起回复
        刚刚出门快走6公里回来,发现帖子已经加精,谢谢吧务同学!继续。
        说完下肢的稳固与发力,我们再来谈谈上肢的发力。
        并没有什么新观点,就是放松二字。但放松实在太难了。
        先说肩膀。
        所有教练告诉你要放松,但我们就是容易紧张。而站桩时上肢要求几乎绝对的放松,
        但最开始站桩的几次,只需要两三分钟,
        我的左肩膀就会因紧张而耸起来,随即肩胛骨与后背的肌肉也紧张起来,越紧张,就越酸痛。
        酸痛就是在提醒自己,这里有劳损,而劳损的原因就是平时久坐工作或者生活中那里不必要的紧张。
        有趣的是,去年我就发现,自己正手攻球与拉弧圈的时候,肩膀在引拍时就已经僵住了。
        这就是我拉弧圈发力不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肩膀的无用功,不但对发力无益,
        反而阻隔了来自下肢的力量传递,好比一个大皮鞭的中间绑了一块硬石头,还能甩出啪啪啪么?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后来我刻意地去关注引拍到触球的过程了,主动用意识强迫肩膀放松,
        只做到稳定传输力量,明显拉球省力了许多。
        这就是站桩有意思的地方,只需要几分钟就印证了自己攻球拉球的顽疾之一,
        然后可以刻意去内观它,纠正它。
        大家可以去看看以“不会拉球”(杨影语)而著称的福原爱,在开赛练球时的肩膀,就是僵的。
        而另一位快攻大师也有标志性的耸肩膀,你去看看他拉弧圈时的肩膀,也会有感悟。哈哈哈!


        5楼2015-11-05 20:02
        收起回复
          关于肩膀在弧圈里的作用,其实还有个细节,大家观察下,
          就是——马龙与饥渴在中台对轰时的肩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饥渴的肩膀几乎是完全固定的,快速收小臂发力更多;而马龙会拍静止时肩膀指向前方更多!
          对比的话,也就是说,马龙的肩膀在拉球的轨迹里向前位移更大,力臂更长!
          可以很好弥补绝对力量不大的问题;而饥渴的肩膀在小动作拉球的时候急停了,这就是寸劲的产生。
          这其实是二人打法不同,本没有优劣。但也可以推测,
          饥渴的肩膀为了制造寸劲自己吸收掉了一部分来自大粗腿的巨大爆发力,伤,其实是这么来的。
          如果说马龙的正手像一个公园老大爷健身的大皮鞭的话,饥渴的正手就是一个拳师的九节鞭——
          虽然同样是鞭打,但后者每一节都是硬的。天长日久,对自己的损伤再所难免,
          记得饥渴除了腰部骨骼有先天的问题外,腰部肌肉也有严重劳损,这,或许是大满贯的代价。
          再看看天才少年樊振东,正手还好,反手的发力借助下肢发力并不多,
          多靠肩胛、后背、小臂爆发力强撕猛摁,因此,我悲观地预言,
          在25岁左右,这孩子可能就会有严重的伤病或反复发作。尤其腰部、肩胛部位。
          但愿我是错的。
          回头再看,从吴指导到业余球友都认为马龙的反手虽然进步,也就算很不错而已,可以顶住张樊的反手。
          都说樊的反手最先进,最暴力,但大家可以看看刘国梁指导马龙反手爆冲,
          刘言传身教马的是——从左腿蹬转腰髋拧起再向右前方甩——而不要向右上方甩!
          马龙近两年的反手弧圈是非常合理的全身鞭打发力,浑然一体,和太极拳师发力击打几乎一模一样。
          而小胖的反手弧圈还是上下肢分离的蛮力,不信你看看他发力时的表情。
          与正手的霸道发力不同的是,继科的反手是非常标准的鞭打,力的传递非常流畅。
          所以说,所谓先进,也许从效果而言如此,从人体工学甚至养生的角度看,我为小胖担心。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6楼2015-11-05 20:33
          回复
            写得太好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11-05 20:48
            收起回复
              大家看看下图,会不会觉得——这和乒乓球有什么关系?
              首先提醒大家,我们绝大多数当代人的脊柱更接近右者。
              而右者的ab两个点,正是我们20岁以后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颈椎病、腰椎病几乎十之五六人都有。
              为什么呢?
              这关打乒乓球有一毛钱的关系么?
              其实我要说的是,站桩的上肢结构,就要求向左图靠拢,就是尽量把脊柱拉平,
              像一个微微弧度的静弓。
              站桩,从上到下的要求是: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开胯,双膝微屈,双脚平行。
              暂不深究,这里面第一时间最难以适应的是:
              虚灵顶劲——就是下颌收起,a点才能拉直,而非昂首;
              松腰敛臀——收腹,尾椎向前下方勾起,才能把b点顶出,而非撅起臀部。
              所以,文艺节目里的女兵昂首挺胸的军姿和练家子的身形是不同的,就是左右两图的区别。
              站桩的理论里, 只有脊柱保持左图的正直微弓,气血才会健康运转,微循环加速,
              任督二脉周而复始,功力深的人可以打通大小周天,有病自愈,无病强身,益寿延年……
              也许你会发笑,但源自道家与中医及武术家的理论在此高度一致。
              在此做为理论依据,信与不信都可以。
              但要保持这样的站姿,与日常生活工作体育锻炼时的肌肉配合方式是很不一致,很陌生的。
              大概我在站桩两个月时,基本可以做到快速肌群配合到位。
              除了保持这样姿势的肌肉配合外,其他所有上肢肌肉完全放松。
              你会说,这和打乒乓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就是一个站姿么?
              好,我们先看看右图的b点,也就是说,撅屁股的,在预备式与击球过程中,
              有没有哪位名将特别明显?
              波尔。
              波尔同学有个经典镜头,就是远台相持时,特别容易救球摔倒……很努力,也很悲壮。
              问题就在这里了。撅屁股则下盘不稳,腰髋与下肢分离,配合时不为一体,
              小范围跑动时可以用小碎步垫步调整;但,在大范围跑动时容易失去重心而摔倒,
              说白了,就是我们业余常见的手已经够过去了,而脚还在原地;
              上肢快速前倾,拖着下肢走,能不摔跤么?
              一般我们会说,他下肢力量不足,但问题就在与过度撅屁股,使上下肢的动能传递不流畅。
              还有一位爱摔倒在中远台的女同学,也有这样的问题。
              你猜是谁?


              8楼2015-11-05 21:12
              收起回复
                目前很难找到波尔同学预备式的背影图,这个凑合着看。看看那微微翘起的臀部。
                顺便看看波尔同学的主控中心,因为他的绝技是中近台小高调,所以主控部位在腰部,不是髋关节哦。

                还有一位前辈也是近台快拉狂魔——盖亭,也是腰部发力太多。
                他与波尔的弧圈动作都是动作小,摆速快。
                然后,因为腰伤太重,运动寿命比同辈的塞弗老瓦短了不少。
                波尔膝盖最近也在添乱,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这个有关。


                9楼2015-11-05 21:26
                收起回复
                  相比较大开大合的外家拳,
                  -------- 外家拳也有寸劲著称的南拳啊,切近所在的咏春,哪有什么大开大合的东西。北方长拳是讲究大开大合的。我总觉得直板当中的推挡和咏春是否有渊源关系。毕竟容国团来自咏春聚散地的香港,李小龙也曾经师从咏春。
                  至于南方的桩功,据说是和南方的船拳有关,因为人在船上运动,所以对下盘的稳固有着特别的强调。
                  快攻打法,和南拳比较接近;弧圈打法,和长拳比较接近。两者能够融合的,那就是快弧或弧快打法,再加上节奏变化,这是道家呼吸吐纳的优长所在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15-11-05 22:39
                  收起回复
                    粗腿兄好文!崔兄虽腿粗但心很细
                    乒乓球技理殊途同归,从各人自己的理解来论述,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他人很有启发意义。以乒乓来论乒乓难,用自己日常生活熟悉的现象和动作来联系着推想就容易些了。
                    自己有些球友是练拳、太极的,在练习步法和姿势时,他们也提到站姿和移动原理、重心运用和站桩、习马(广东话)、太极等近似,原理相通,还提到腰手发力时和咏春、拳术也有共同的地方。练武的人很自然地把武学原理应用到乒乓球里了。


                    IP属地:美国11楼2015-11-06 00:21
                    收起回复
                      学习了,最近我也在找那种放松拉球的境界,只有放松,才能把力量集中在挥拍出去的那一点,拍子与球碰撞摩擦后,真的是指哪打哪,速度又快,落点也准。。。。


                      IP属地:安徽13楼2015-11-06 14:06
                      收起回复
                        按楼主的说法,推挡跟咏春,截拳道的用力方法类似,半路截击,卸力借力,通过落点变化充分调动对手。
                        与弧圈球主动发力不同,而是后发制人,以巧打力。


                        IP属地:安徽14楼2015-11-06 14:10
                        收起回复
                          很好的思路和角度!借鉴另一领域的精髓来提高乒乓球技术。


                          16楼2015-11-17 11:53
                          收起回复
                            我也来插一腿,个人觉得:业余一开始学还是先不要放松的好,放松好用力打起来也舒服,但动作容易变形,除非有教练一直在旁边教,不然变形了又打舒服了就很难改回来;应该先像机器人一样把动作练得差不多了,再慢慢学放松。


                            IP属地:广东19楼2015-11-22 20: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