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滹沱河北大堤 -----太监李兰英
滹沱河可以称得上饶阳地区的母亲河,历史上饶阳县的很多名人轶事,都与滹沱河渊源相关。
滹沱河也有“小黄河”的“美誉”,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记得一九五三年的暑假后,我们一行二十几个同学,就是在留楚村外的土埝上,乘坐一隻木帆船,东渡五十多里,到献县中学去上学。沿途放眼望去,一片汪洋;远近稀稀落落的几个村落,像海上的一个个孤岛,在波浪中高低错落。沿途也有几段残存的堤坝,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隐入水中。船工们不失时机地背起纤绳,吃力地踏在泥泞的土堤上;几次失足跌入缺口内,险些丢了性命!承蒙上苍的怜悯,刮起了微风,船员们挂起了船帆,“借西风”使我们顺利地抵达“臧桥”渡口,登上了子牙河的东岸!船工们的艰辛自不用多说;难忘的是我们这些“童男、童女”们,急忙下船的心景,------。
无独有偶,当我们历尽颠簸,从水路到达学校的时候,来自河北边的同学们,却坐着大车沿着滹沱河北大堤,早已来到达学校!?不久一个叫“石文同”的同学,还展出了一幅“滹沱河北大堤”的国画,备受师生们大加赞赏。绿柳掩映下的北大堤堤面是平坦的大道,南侧是天水混一;北侧是千顷良田,俨然像一道天然屏障,形成南北两重天地!然而这一人工杰作,却缘于慈禧太后的一道懿旨。
相传晚清光绪年间,滹沱河连年泛滥,南北两岸的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免遭水患,争相加固南北两岸的堤坝,经常发生冲突,直至引起严重的械斗,造成多人死伤!这事传到老佛爷慈禧太后耳朵里。他问身边的亲信太监李兰英:“小李子,你说说怎么办好?”李兰英是河间人,自然向着河北边的人,他灵机一动,玩了个“文字游戏”,顺口答道:若淹河北,要淹“八州”(霸州);太后问:“若淹河南呢?”李答:“只淹四十八个村!”太后当机立断,拟定一道懿旨:「用国库银量,修筑滹沱河北大堤;对河南边的四十八个村,只要车道沟里见到河水,不管男女老少,都发给三年的口粮」。就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两岸”纷争就这样和谐了。
历经北洋政府、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地方政府,都坚持了确保滹沱河北大堤安全的宗旨;小时候曾听说:在南面的堤坝上修了一个“大簸箕”,就是一个溢水口,只要河水达到一定的水位,河水就自然的淹没河南的广大田野!究竟河南的“四十八村”吃了几年的“皇粮”,无从考证;但记得直到解放初期,每到农闲时节,都有来自那一带讨饭的“灾民”挨户乞讨!甚至流传着一个大“笑话”:一个讨饭的妇女正在乞讨的时候,另一个小姑娘急急忙忙地跑来大声的喊:“大婶,快回家吧,你家的粮食都被人偷走了!”可见这一带的村民屡遭水患,乞讨已经列入他们营生的例行活动之一;“皇粮”没吃上,却靠讨“百家饭”活命。更可悲的是,每当河水泛滥,何止是“四十八个村”,饶阳东南部大部分村庄都吃了“挂捞”。听老人们讲,闹“义和拳”的年代,二十年“碌碡”不翻身;村里信奉天主教的人家,经常藏在芦苇荡里,躲避“义和拳”的追杀!
回想起“五三”年看到的情景,那些困扰在大水中的村落,就是“四十八村’的一个鲜活的缩影。俱往矣!地覆天翻,风云变幻;现在不畏水多为患,而是靠南水北调,“远水解渴”。
今又是:西山石壁截云雨,江河条条变小溪;
千年河道流黄沙,功过是非谁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