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229贴子:105,794

浅析张继青的演唱风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继青老师的昆曲演唱风格曾得到广大听众的推崇、认可,被誉为“张三梦”。其代表作“惊梦”“寻梦”“痴梦”三梦剧目颇受欢迎,尤其“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也是昆曲爱好者们入门开蒙的首选长短。我初次接触昆曲也是张先生的“皂罗袍”,曾经被她的优美委婉缠绵的曲调所吸引,从此爱不释手,曲不离口。我想把我对张继青老师演唱风格的体会分享给大家,一来“投石问路、二来”“抛砖引玉”,也许能引起曲友门的兴趣。
张老师年轻时学戏是以苏剧开蒙的,所有唱段都带有“苏味儿”,这也奠定了她的“昆曲味道”,得到一些观众的认可,也引起一些观众的质疑。有人说这才是”昆曲味儿'“,也有人说那不是真正的昆曲。·······(待续)


IP属地:天津1楼2015-12-12 14:16回复
    马起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12-13 00:02
    回复
      老乡顶一下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12-13 00:03
      收起回复
        坐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2-13 11:43
        回复
          先说张先生的唱,几十年前传授唱腔都是心传口授,很少有自己看着谱子学唱的,尤其是老艺人传授自己拿手的剧目更是如此。徒弟学会了唱腔短时期内不会自己发挥走样,成名后有了自己的体会,可能有些改动。一位老艺人曾经说过“学我者死”,这也说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学习、传承,完全一丝不差的模仿会走进死胡同。张先生的确实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地域的滋养努力发挥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她字音处理上严格的遵循“逢入必断”“逢上必罕”,熟练地运用了“擞、断、叠、嚯、豁、······”等唱腔要领。如:上声字好、宝、小、袅、鸟、瞧·····等用罕腔,入声字;则、石、月、出、吃·····等用断腔。音符处理上;很多一拍中有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唱,她都在头一个音符加上符点,目的是加强音头的力度,使人听起来活泼不死板。有人却说这是苏剧的唱法。(待续)


          IP属地:天津5楼2015-12-13 21:11
          收起回复
            坐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14 00:32
            回复
              大爱张婆婆啊,当初就是她的一曲皂罗袍,让我惊为天人,从此入了昆曲这个大坑,再也爬不出来了。


              8楼2015-12-21 09:59
              回复
                人说继奶是小众里面的大众 诚如是也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12-21 13:46
                回复
                  众所周知,昆曲唱腔是有曲谱记载而传承的。一般情况下音符是没有较大的改动的,除非是改编剧目或是新编剧目,因此昆曲只有演唱风格没有流派之说。板腔体的唱段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任意的改动唱腔音符,节奏的长短、音符的高低以及旋律的走向。曲牌体则受到了格律、音韵、依字行腔等“桎梏”的限制,不得任意发挥、改动唱腔、音符。张先生就利用了自己的先决条件,把昆曲祖师爷留下来的曲谱,在不改动音符的前提下加以美化、润色传统唱腔,使之成为自己独特风格的“张三梦”。说说张先生的“上声字”。
                  昆曲里的入声字、上声字是昆曲特有的发声技艺,正确的掌握、运用它,能给昆曲增色,更显昆曲音乐的魅力。所以,张先生所唱的“入声字”“上声字”运用的非常准确·,恰到好处。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里的“整花钿”的整字,把全身现里的“把”字,“八宝填”里的“宝”字,一生爱好是天然里的“好”字。【皂罗袍】里的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与”,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美景”,雨丝风片的“雨”,那牡丹虽好的“牡”字,“好”子,【尾声】里的闲过遣的“遣”字,都是上声字,张先生一字不落的加以运用。(待续)


                  IP属地:天津10楼2015-12-22 11:47
                  收起回复
                    截至目前对昆曲的了解也只是听了张奶奶和单雯的《游园惊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2-22 16:36
                    回复
                      谢谢楼主,以前听的时候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些字发音稍高,这下明白了,原来张老师用的是罕腔。


                      IP属地:北京13楼2016-01-01 19:28
                      回复
                        大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02 08:27
                        回复
                          上回书说道,张继青先生“上声字”用法,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用的得心用手,甚至有些“过”。比如:那、瞧字,那字是去声字,瞧是二声阳平音,可是张先生却处理成“逢上必罕”,正因为如此,有些人说她有“苏音”。
                          再说逢入必断:北曲里没有“入声字”,南曲里的“入声字”很明显,加上张先生一字不落的充分利用,更显得南曲魅力的所在。同样是牡剧-南曲游园的【皂罗袍】一曲,如:乐、的、呖、不、,【山坡羊】里的里、则、一、,【山桃红】里的芍、药、石、逢、等等,都是“逢入必断”的“入声字”。可是你对比着听“北昆”与“南昆”同一个唱段,发觉唱腔基本没变,(可是张先生把唱腔润色处理的绘声绘色)唱词的吐字发音却有了很大不同。“北昆”基本不用“上声字”“入声字”,而“南昆”把“上”“入”字则用得很到位。那么问题来了,牡剧-游园是标准的南曲,为什么有人我行我素,不按南曲唱法处理呢?争论很大,不得其正,留给明白人探讨吧。(待续)


                          IP属地:天津15楼2016-01-02 16:46
                          收起回复
                            马一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1-03 23:42
                            回复
                              再说张先生对“上声字”“入声字”的处理,之所以自己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无外乎她对某些字的具体发声进行了改良。如:她在游园惊梦、烂柯山里将“旁、他、妻等,都用罕腔处理。甚至把某些字如:”啊呀“”位“都处理成”喊“腔,可是这几个都不是”入声字“呀!可是经过她的完美润色声腔,(与原谱音符不一样)我们却得到了昆曲声腔的听觉悦耳感受。张先生的风格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甚至有人称她为”昆曲皇后“。(待续)


                              IP属地:天津17楼2016-01-04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