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史“编后记”中写道:“2008年,因抄录《巡抚都察院禁谕明文》碑文并搜集整理相关故事传说,我结识了董群祯老先生。”那个时候,董老的住宅尚未翻盖成楼房,第一次见面的细节全然忘却。隐约记得是2008年,在打听明代争集的故事时,本家郭牛子大伯带我去找董老,穿过简易的街门走进院落,心想老人家是什么样子呢?但不巧,先生不在家。后来郭大伯到我家告诉我说:“你不用去找群祯了,那个事我问了,常彦章当年的红缨枪可能还有呢!”我没有听郭大伯的劝告,后来单独又去找了董老。一来二去,就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也把董老拉进了几年繁琐的义务劳动当中!
董老是个宽厚和善的长者,村史整理过程中,从未有一句怨言,更未提过一个钱字!记得一次他带我去找田解元后人搜集资料,在门口,老先生爽朗地说:“一弄这事,就来精神了,走!”田解元的故事,在媒体和报刊推出后,我送了一本刊载先生照片的书籍,作为主要联络人,我不能忘记先生热情的努力!
由于先生交际面广,有些事情由先生牵线,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董老访问了很多人,得到了大量信息,为我提供了许多线索,当然有的线索需要直接使用,有的还要查实,环顾四周,有董老这样正能量的人,可谓寥若晨星。2008年,似乎还没有编村史的宏大计划,但是我们在做基础性的工作。村史不是朝夕可成的,2008年,其实也有些晚了。但,晚总比不做好一些。换句说法,村史其实没什么看头,但聊胜于无吧!
董老是个宽厚和善的长者,村史整理过程中,从未有一句怨言,更未提过一个钱字!记得一次他带我去找田解元后人搜集资料,在门口,老先生爽朗地说:“一弄这事,就来精神了,走!”田解元的故事,在媒体和报刊推出后,我送了一本刊载先生照片的书籍,作为主要联络人,我不能忘记先生热情的努力!
由于先生交际面广,有些事情由先生牵线,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董老访问了很多人,得到了大量信息,为我提供了许多线索,当然有的线索需要直接使用,有的还要查实,环顾四周,有董老这样正能量的人,可谓寥若晨星。2008年,似乎还没有编村史的宏大计划,但是我们在做基础性的工作。村史不是朝夕可成的,2008年,其实也有些晚了。但,晚总比不做好一些。换句说法,村史其实没什么看头,但聊胜于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