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谁共徘徊
携一本书,在后院门外坐下,低头看着地,抬头望着天,直视则看到开阔的地平线。
眼前,是故乡熟悉的风景;
身后,是自己生长的家园。
翻开书页,你进入一个铅字成阵的思想世界;
合起书本,又回到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
创世之先,天地是空虚混沌;
而眼前的山水,却是如此清新明艳。
不远处的池塘,天上的日光云影倒映在池水里,池里面的水汽氤氲在空气中;在这似有若无的水汽里,一种无形的绳索把天与地连成一片。
这个时候最适合读的,应该是诗。最好是绝句,律诗,小令或是散曲。那短小的句子,精致的曲调,好像是一朵朵散落在池塘里的倒影,映照着那时那日的天光,那年那月的雨露,那人那事的心情。像是揉碎在水面的浮萍,漂荡在岁月的池水里。这零星的记忆随着思想涌动,与诗里的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虽然只是方塘半亩,却足以让我们流连忘返;
纵然只是云影天光,也不能阻止我们在这诗情画意中捕风捉影。
翻开《千家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季分明的世界。诗里的花,好像就开在身边;诗里的雨,好像就洒在眼前。诗里的春天是那样明媚,诗里的夏天是那样炎热,诗里的秋天是那样的清爽,诗里的冬天在漂泊和火炉中是那样“慢腾腾地暖烘烘”。诗里的季节那样循环反复,当你看到菊残荷尽的时候,又会跳出“花落知多少”的“春晓”来,这样的交叉错乱,像一本错页的日历,让人感慨在没有数字的世界里“寒尽不知年”。
书中还有众多的记事诗、咏怀诗、投赠诗、怀古诗,像是收起来的画卷,需要展开才能一睹芳颜。可以说,那些都是诗人的代表作,是季节的代表作,是思想的代表作。
我常疑问: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不到干湿冷暖,看到月亮相似的阴晴圆缺,会不会把年头当成年尾,把冬天当成夏天?
如果我们忘记身处何地,忘记自己的岁月,看到相同的花开花落,会不会忘记自己站在过去还是未来?
如果我们抛开尘世的姓名,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做着和古人一样的事,说着和古人一样的话,会不会忘记自己所说的话是古人的经典,还是自己的心声?
囿于文字,最长的律诗也不过56字,纵有起承转合,也只能是卷帙浩繁里的惊鸿一瞥。更不要说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而且,所谓的《千家诗》也并不和标题那样的货真价实,所有的作品只有200来首,唐宋作品杂陈其间,甚至还有明朝“穿越”来的两首七言律诗,可是瑕不掩瑜,并不因此影响我们,至少是我,对《千家诗》的青睐。
摩挲书页,好像在冷眼旁观变幻莫测的电影。仿佛不读古书,我们就不曾走进这个轮回无极的四季。不读古书,我们不在春天,不知夏天,不在秋天,也不在冬天。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互不相干的诗句串联成珠帘,像是一本没有日期的日历的插画散落在地面,让我们随着上面的蛛丝马迹,重新串联。
里面散落的景致,零星的思想,断续的故事,似乎平淡无奇,却带着鲜明的特色。像散落的珠子,散落的日历,上面的痕迹,历历在目,种种天光云影叠加在一起,交织成一片绚烂的色彩。
于是我再凝望,是不是拾起一本旧时的日历,就能穿越古今,回到从前?是不是在这天光云影中徘徊,就能看遍世界,触摸地极?
山中历日,谁曾相伴?
天光云影,谁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