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場的驚喜
German 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與阿龔演奏
循著上半場音樂會進行的禮儀及模式,首席帶領各聲部音樂家調音後再度邀請指揮出場時,意外看到BerndRuf挽著阿龔一起上場,哇!此時的阿龔是German 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的客席鋼琴獨奏家,下半場以正統交響樂團音樂會型式揭幕,帶給全場歌迷耳目一新的驚豔體驗。
『冬之頌 』龔鈺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有精神的快板─莊嚴的快板』
依『冬 未了』主題改編而成的『冬之頌』應該說是整個『冬 未了』專輯音樂製作的核心所在,但仔細聆聽之後,會發現到除了歌唱性專輯中某些熟悉的旋律之外還有更多阿龔本身對這些作品的看法及詮釋擴展,比較是褪去文字意涵後回歸音樂本質的各種可能性的想像編寫,或許,因阿龔喜歡充滿節日歡慶氣氛的冬季,在他筆下所呈現出來的『冬之頌
』,冷冽中卻帶著高燃度的熱情,產生了與青峰文字上的冬季有著截然不同的調性,但也因這種差異性,讓青峰此次偏黑暗色調的文字行走在旋律的歌唱間有了隱線性的希望支撐,奇妙的組合卻如此渾然天成,好奇妙!
音樂會中以此套協奏曲中樂句轉折最豐富也最具畫面感的第四章做為演奏曲目,六分多鐘的曲子挑戰了German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與阿龔演奏實力與默契,一開始由阿龔輕盈俏皮的鋼琴獨奏帶著管絃樂的加入,齊奏出對隆冬節日慶典的期待,中段漸轉至強烈節奏,寒風雪景透過聆聽呈現在歌迷腦海中,末段盛冬隆雪中的節慶歡樂則在鋼琴與交響樂團競奏應對交相協奏中完成,三段樂句表情豐富的演奏中,阿龔展現了獨奏家具有的領導﹑融入及協調溝通特質與樂團飽滿的音樂能量產生了時有互為主從的旋律帶領、追逐、複誦
、協奏與合奏,雙方旗鼓相當,非常精彩!

愛情故事館〈小情歌〉、〈說了再見以後〉、〈下雨的夜晚〉
〈小情歌〉應當是此次音樂會中最大的驚喜,完全沒意料到的歌單啊!但前奏響起,我的心就整個被勾走了,好好聽也好感動。哎!冬季是個讓人容易思春的季節,應該要熱情如火的窩在被窩中,雖然說來有些情色但真的很濃情溫暖;而此次交響樂版的〈小情歌〉就帶著這份濃情將冬季唱暖,通紅的燈光打在代表無盡概念的舞臺上,幾盞垂吊著的聖誕樹燈飾點綴其中,轉眼間舞臺上是一幅冬夜居家的美好。歌聲、鋼琴與鐵琴交互編織出最初心動時的靦腆與透明,龐大絃樂鋪陳了層層迴旋而出的親密靠攏,高亢的小號則引吭高唱出直達雲端的幸福,莊嚴中充滿靈動的輝煌聖光。接續『冬之頌』歡慶的餘溫,〈小情歌〉展現了是另一種戀人間平安廝守的承諾。全然回歸古典樂世界所譜寫的〈小情歌〉是阿龔答覆青峰的贈禮。
〈說了再見以後〉是阿龔近年來少數無配置現代樂器而以全本的古典樂元素編曲及配器演奏的作品,鋼琴及絃樂兩個聲部猶如歌詞中兩人的彼此對話,純粹乾淨寫情寫意。當青峰與阿龔再度分據於舞臺最遠的兩端,紫藍色燈光下所拉開的距離顯得好憂鬱好迷離;前奏在鋼琴聲啟動後加入絃樂帶出了落葉般下行的旋律直到青峯聲音入歌;歌聲中所構築的愛情故事,以「道別」了結情果,以「相思」呼喚舊愛,說是一人的混亂思緒對話卻也是兩人交相折磨拉扯。歌者懸然欲泣的唱著,聽者的心也一再憂鬱的往下沉。
〈下雨的夜晚〉一首有著水晶般質地的好作品,從青峯的嗓音到阿龔的編曲都有著晶瑩剔透的清涼感。歌詞平鋪直述無太多迷藏的走心,友情中安靜的陪伴和關照是最暖心的天使,情變需要時間去療癒、需要勇氣去自省更要懂得放下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喜歡青峰在唱法上段落分明的安排,第一段是以朋友的角度進入,因此,整段旋律都帶著些許上旋的感覺,第二段轉由旁觀者化身事件主角唱出當事人的痛與苦,末段又逐漸淡出回復到旁觀者的理性。以少見的豎琴獨奏帶著青峰輕柔的嗓音走到歌中,其間轉折,除了是青峰希望使然,也多少取決於阿龔對於青峯音質的了解而採用了豎琴音色搭配編寫,也或許是豎琴在整個交響樂團的樂器配置中有著只有一座的孤獨感用以呼應情傷的無助所致吧!如此走完作品的第一段,微涼的心酸與溫柔在聆聽者的心中下起了雨;在情緒最為複雜的第二段,陪伴青峯的豎琴聲轉換成鋼琴聲而有了更為起伏的轉折,絃樂層層堆疊出的情感如漣漪擴散流往歌迷的心頭,埋伏其中的銅管樂,亮澄澄的音色有著太陽的熱度,或許,這作品對於阿龔而言,一開始就不是那麼的悲觀;而對照末段歌詞的語意也是如此的,曲末由木管組吹奏演繹出那段代表希望起飛的釋然,能真心哭著後的微笑,生命的緯度又向上攀了一階。

〈他舉起右手點名〉
冬專輯中色調最為血腥黑暗的作品以令人意外的搖擺樂之姿呈現,搖擺的是偏執狂的選擇王國,不是我國度中的子民那就依我的法庭判決處置之,搖擺的是無辜被貼上各種指涉標籤的被害者們無窮盡的恐懼、絕望、質問及未曾明白即已走向死亡的憤怒,整個酣茫的亂了,還有更血腥更殘忍的嗎?歌名意指希特勒,歌詞敘述卻是因他的偏執所致而被送進集中營的眾生相,這樣的反置與〈對殺人狂指控〉形成了歌名與歌詞交錯混亂的對應,也藉此點出了亂貼標籤下毫無是非可言的荒謬。青峰把玩文字的品味實在很厲害。
帶著搖擺樂的基調走的卻是進行曲的節奏,貫穿全曲的絃樂一開始就以規律且強勁的速度佈置了猶如暗夜中一列列駛往某處的火車的情境,小威的鼓點在這作品中有著推動引擎般的動能帶著節奏往悲劇的盡頭走去,非常有戲的吉他三人組彈奏出時高時低的遊移線及後段加入的銅管樂是被害者的悲鳴怒嚎,青峰的表情和唱腔由冷靜變換成憤怒終至狂亂中帶著哭腔踮著腳尖唱出:「為何我有罪!」,「若我說祂也.......。」以及對照青峰狂亂而冷靜執行和音的馨儀,兩者冷熱間的反差一如劊子手對被害者的麻木及視若無睹,而融入絃樂陣中的阿龔在曲末也象徵性的舉起了右手的琴弓,這作品從編曲到演出可說是劇力萬鈞!

活出自我價值的〈Everyone〉、〈你在煩惱什麼〉
絃樂吃掉的樸質,管絃樂在隱線的騷動中完美和諧的裹著這份質樸前進並成為整個作品向上飛起的支撐與箭頭。喜歡阿龔為管絃樂譜寫的那種跳躍及象徵笑聲的鈴鼓所引發的騷動,那種騷動讓人愉悅開心,另外,明亮的管樂與絃樂對位搭配的共鳴太好聽了。交響樂版〈你在煩惱什麼〉再度更新了我對這作品的感觸,我一直相當害怕最初版本及MV中被過度強調出來的沉重,總覺得生活中的壓力已經讓自己過得很辛苦,若我還在音樂的聆聽中一再去經歷這些日常,那我保有的樂土就將無法如此的純粹與快樂,而這點在2013年『十週年/空視幻』演唱會中的新編曲中有了相當程度的體驗與疏解,到了這次的音樂會的感觸則是全然的昇華釋放;神奇的療瘉性讓這段落的演出閃耀著如彌撒福音祝禱般的感動救贖。

〈牆外的風景〉
早在六年前蘇打綠將『韋瓦第四季』計劃最終站選定在柏林錄製時,就預料到會有一首關於「牆」的作品,只是我沒料到青峰會引申到『婚姻平權﹑反歧視﹑爭平等』議題上所遭遇到的種種因觀念思想心態而起的挫折和難題;因緣巧合得趕上臺灣同志運動最蓬勃的年代,原來作品也有其命定的時程進展。前奏中透明清亮的豎琴聲是阿龔特為同志們打造的美麗登場,用以呈現其靈魂中纖細敏感的獨特性,極具美感的說服力,緊接而來盤旋於高音域全曲通透的交響樂編曲譜寫,銅管樂聲勢隆重猶如一道道巨大高聳的牆還列著青峰的聲線,形成了這作品精神上翻山越嶺的挑戰及困頓,強大的壓迫感押著歌迷隨著青峰的詮釋在衝撞中希望、失望。這作品綿密的絃樂對歌者呼吸換氣的掌控有著一鼓作氣到底難度,現場演唱時讓我有著與上半場〈我們不懂〉時不相上下的危機四伏感,但,青峰又做到了,再次得分。非常喜歡阿龔在第一段結束後那段由銅管帶領木管樂衝出來的間奏,好好聽,曲末以恢宏氣勢導向高牆不倒繼續努力的意喻結尾,用以拉高歌詞中希望到失望無限迴旋中卻不絕望的勇敢。
〈牆外的風景〉演唱後的那段Talking成為三天音樂會中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的一段思想交流,「您可以選擇與同性結婚,與異性結婚,選擇結婚或不結婚,但我們不能決定別人的可與否....,這不僅是對人權的尊重更是人權上的自由平等」;「不要去害怕混亂,混亂後才會有觀念與秩序的重整建立......」,我不知道青峰為這段話準備了多久時間也不知道他為這段話做了多大的情緒整理,但我對他在第一天抖著手上的麥克風說話的神情,事隔一個多月,依然記憶猶新,而青峰的原話我也不太記得了,但那些撞擊到我靈魂深處的話語精意依然鮮明的活在我的記憶中。尤其那段關於「混亂」現象的看法與安慰對年屆五十未婚且保守的我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青峰,謝謝您!
生命以各種美麗的獨特性存在著,若他們,幸運的與我們遇見,請以一抹溫柔的微笑帶上讚嘆與祝福。
〈未了〉
當希臘神話故事中推動巨石滾動的神人薛西佛斯成為蘇打綠「冬 未了」專輯中的主角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為何是他?而非是更為正向且更為人所知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但回歸「未了」這個無盡的意涵,薛西佛斯確實更具有說服力:活在神話中的人神預言式的演繹了凡人因貪婪取巧、輕視神祇、厭惡死亡及對生命永生的熱愛,必須在反覆而徒勞無功的作為中累積自己的經驗,而不斷的經歷挫折的生命軌跡;雖然,不見得人定勝天,但,至少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主導性並從中活出快樂與價值。而普羅米修斯神格特性上的完美,讓祂即使因觸怒天神宙斯而被綁在高加索山區懸崖上日夜受著週而復始被神鷹啄食肝臟之苦,但最終還是等到赫拉克勒斯的解救而結束這日復一日的悲劇性懲罰。神話中神與人的救贖還是有所差異。
一首從歌唱到編曲演奏都充滿了律動性線條的作品,軟綿綿的速緩中有著奇妙的彈性及穿透力,前奏鋼琴聲及吉他聲交織出略帶流浪氣味,淡淡的緩緩的,開啟了薛西佛斯推動巨石前進的旅程,青峰以跳脫巢臼想像必然的剛硬而善用他與生俱來的美聲慵懶入歌,巧妙的對應到歌中主角那種生命的樣貌由自己掌控的質地,而阿龔在絃樂上也以此種調性緊貼著青峰的聲線譜寫纏綿,並且大膽的將轉調所需要的精準和力道交由人聲去掌控執行,因此,在音樂會中就能相當明顯的感受到青峰溫柔聲線幻化成水刀般帶著樂團展開跋山涉水高低輾轉的神奇體驗,曲末前青峰的那一聲極其微弱的嗚咽,也讓歌中那份因「未了」而起的悲劇性更為一言難盡。絃樂中那幾道如跳舞般扭動的線條突出了生命實踐過程時的變化騷動,不協調卻意外的迷人,難以忘懷。而搭配這作品創作的動畫也以充滿稜角的幾何畫風說著薛西佛斯推石登山頑強對抗命運之神對他否定的否定的故事,相當好看且易懂,但在故事性很強的情況下,讓人有不知道該把觀賞的重點擺在舞臺上演出的音樂家們還是動畫故事本身的些許困擾。
〈Must Keep Singing〉
2003年青峰的作品。
磁器般質地的歌曲,精緻而脆弱,歌詞中那位靈魂被一次次希望與一次次失望所幽禁的男孩,纖細美麗。是怎樣的混亂與絕望心情寫下這歌曲?暗夜等待天明,下雨了,期待天晴後的彩虹,習慣了超出預期的悲劇結尾變成麻痺,當夢想變成只是夢想的死亡,還必須自我撿拾破碎後的脆弱,然後,安慰自己催眠自己在傷痛中活著、死去。破碎後的脆弱以悲傷療癒,混亂到整個陷在絕望頂點的心碎,是我對這作品中那個男孩最大的心疼。
藍區舞臺上的一隅,彈琴的阿龔和唱歌的青峰打造了一歌一世界的安靜幽閉,無現代樂器編制的三拍子小步舞曲,琴聲如啟動情緒的發條帶領並陪伴著青峰喃喃自語般唱著,第一段間奏間加入的鐵琴,如雨點更如淚珠般晶瑩剔透,隨著絃樂加入合奏後在曲中展開了另一條極富彈性又不斷迴旋的敘述及烘托,阿龔所彈奏的那段來自於薩提(Erik Satie)作品─吉諾佩第第一號(Gymnopedie No.1)中的音符則轉成貼著青峰聲線循環伴奏的同步進行,人聲與鋼琴聲交織出情緒時而激昂、時而夢幻、時而昏睡或驚醒的來回擺盪;無法釋放的情緒在絃樂堆疊出的迴旋中凝結至絕望;曲末,當貫穿四季的主旋律緩緩響起,最後影像定格在阿龔轉頭對蜷坐著的青峰的凝望,更將這混雜著各種情緒卻無力釋放的悲傷推到絕望頂點,而這一幕因悲傷之美所引發的感動又會讓我記上一輩子。另一驚奇點是阿龔對這作品絃樂所譜寫的彈性度,有著既是失望的催化渲染也是鎮定著絕望再度往下陷落的提升支撐。所以,當青峰溫柔華麗如絲絨般的嗓音與情緒在低點盤旋沉溺時,鐵琴與絃樂交錯合奏的旋律總是埋伏在人聲底下將樂句曲線撐住後在往上拉提,真的太美也太神奇了!
〈小星星組曲〉
貫穿四季主旋律改編而成的組曲,帶著精靈光串起了走了六年的四季回憶。接續前一首〈Must Keep Singing〉曲末的餘韻,以春專輯〈各站停靠〉中夢裡的那隻飛舞的蝴蝶啟動記憶扉頁,隨著投影動畫情境飛過千山萬水,在秋夜裡收穫滿天〈小星星〉的閃光快樂;夢醒,活在當下,繼續著對生命懷抱著〈他夏了夏天〉熱情踏實。
謝幕及某些感動的事
三個多小時的音樂會在〈小星星組曲〉溫暖明亮的氛圍中結束,緊接而來的謝幕又是另一波的高潮與感動,一開始就預期到阿龔激動的心情會在12/11第一場音樂會謝幕時引爆,(因為從冬專輯到這次音樂會的成功與否的關鍵都在他身上,壓力最大),所以,當12/11節目進行到謝幕時,阿龔臉上已爬滿了淚水,馨儀拍著他的背試著要穩住阿龔的情緒,而青峰則敘述了這一年來阿龔在冬專輯絃樂譜寫錄製及音樂會排練而往返於台北、柏林兩地的辛苦過程,只是,青峰說著說著也哭了起來,最後,更是阿龔青峰兩人激動的抱在一起哭了好久,在場的歌迷也為了這一幕真情流露而感動,最後在小威的加碼一抱中演變成全團抱在一起的激動,而歌迷也給出了當晚最響亮最熱烈的掌聲。12/12的謝幕則在青峯與阿龔控制著激情不潰堤與馨儀手只讀秒的鞠躬中完成,12/13的終場謝幕除了有前兩場激情未退的淚水還多了阿龔與指揮BerndRuf的英文致詞,為三場賓主盡歡的精彩演出劃下完美的驚嘆號!真得太感動了。這是蘇打綠近幾年來最樸素最貼近音樂本質的演出,但整個音樂會所要強調的概念意義在如此簡單純粹中被完整呈現,『活著的音樂』有太多關於人文上的美好,讓音樂的美,回歸最單純的溝通去感動人心,讓認真的態度與熱情被真實看見。這樣型式的音樂會在臺灣的流行樂壇中從未出現過,蘇打綠的任性大膽,勇敢謙卑的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里程碑的同時也要求著歌迷們與他們一同前進,並為台灣的演唱會與音樂會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可能。



敢於築夢並逐夢的人,勇者
早在2014年8月份看到林暐哲先生在微博PO文說柏林的演出場地很好時,就想說音樂社該不會瘋到讓蘇打綠去做一場Live演出實況錄音專輯?會有此想法是起於若只是單純的錄製應該不至於會需要到正式音樂廳型式的表演場所,而更關鍵的思考則來自於柏林的古典樂演奏家們與蘇打綠基本上都是現場演繹能手,況且,音樂廳都訂好了,所以,來一次現場收音錄製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而當時,我也只是猜想一下而已。
在這種猜想的延伸,除了音樂社的財力人力負荷考量之外,真正形成挑戰的是作品本身的優劣,現代與古典的融合及現場收音技術的完成程度。青峯的詞曲在中港台已是口碑保證之作,但如何在西方及古典樂界獲得認可而願意搭配合作才是重中之重的考驗,在此情況下,阿龔的角色就極重要。身為冬專輯的KEY MAN,阿龔肩負著將現代摩登的蘇打綠音樂通往古典樂搭橋的責任,他得面對團內的問題,還要用他的編曲去說服柏林那些古典樂音樂家們,這角色影響著蘇打綠面對西方音樂甚至國際性市場的可能,壓力超大。直到去年3月蘇打綠真的在柏林完成現場演出錄製,我才意會到我的猜想已經不是猜想,而是走在另一個夢的旅途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夢想成真。而這個夢在2015年11月『冬 未了』專輯發行及12月『故事未了』音樂會中實現了。在這夢中,克服萬難的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從無到有的實踐者是林暐哲先生、音樂社的工作人員及蘇打綠,您們都是敢於築夢並逐夢的勇者。謝謝您們帶我走了一趟如夢的音樂旅程,更感謝您們所帶給我的啟迪與感動,我會以更多的熱情去做您們音樂上的農夫,將蘇打綠的音樂之美的種子分享給更多朋友。
(文中照片均轉載自蘇打綠FB官網及環球音樂蘇打綠粉絲專頁)
German 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與阿龔演奏
循著上半場音樂會進行的禮儀及模式,首席帶領各聲部音樂家調音後再度邀請指揮出場時,意外看到BerndRuf挽著阿龔一起上場,哇!此時的阿龔是German 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的客席鋼琴獨奏家,下半場以正統交響樂團音樂會型式揭幕,帶給全場歌迷耳目一新的驚豔體驗。
『冬之頌 』龔鈺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有精神的快板─莊嚴的快板』
依『冬 未了』主題改編而成的『冬之頌』應該說是整個『冬 未了』專輯音樂製作的核心所在,但仔細聆聽之後,會發現到除了歌唱性專輯中某些熟悉的旋律之外還有更多阿龔本身對這些作品的看法及詮釋擴展,比較是褪去文字意涵後回歸音樂本質的各種可能性的想像編寫,或許,因阿龔喜歡充滿節日歡慶氣氛的冬季,在他筆下所呈現出來的『冬之頌
』,冷冽中卻帶著高燃度的熱情,產生了與青峰文字上的冬季有著截然不同的調性,但也因這種差異性,讓青峰此次偏黑暗色調的文字行走在旋律的歌唱間有了隱線性的希望支撐,奇妙的組合卻如此渾然天成,好奇妙!
音樂會中以此套協奏曲中樂句轉折最豐富也最具畫面感的第四章做為演奏曲目,六分多鐘的曲子挑戰了GermanPopsOrchestra交響樂團與阿龔演奏實力與默契,一開始由阿龔輕盈俏皮的鋼琴獨奏帶著管絃樂的加入,齊奏出對隆冬節日慶典的期待,中段漸轉至強烈節奏,寒風雪景透過聆聽呈現在歌迷腦海中,末段盛冬隆雪中的節慶歡樂則在鋼琴與交響樂團競奏應對交相協奏中完成,三段樂句表情豐富的演奏中,阿龔展現了獨奏家具有的領導﹑融入及協調溝通特質與樂團飽滿的音樂能量產生了時有互為主從的旋律帶領、追逐、複誦
、協奏與合奏,雙方旗鼓相當,非常精彩!

愛情故事館〈小情歌〉、〈說了再見以後〉、〈下雨的夜晚〉
〈小情歌〉應當是此次音樂會中最大的驚喜,完全沒意料到的歌單啊!但前奏響起,我的心就整個被勾走了,好好聽也好感動。哎!冬季是個讓人容易思春的季節,應該要熱情如火的窩在被窩中,雖然說來有些情色但真的很濃情溫暖;而此次交響樂版的〈小情歌〉就帶著這份濃情將冬季唱暖,通紅的燈光打在代表無盡概念的舞臺上,幾盞垂吊著的聖誕樹燈飾點綴其中,轉眼間舞臺上是一幅冬夜居家的美好。歌聲、鋼琴與鐵琴交互編織出最初心動時的靦腆與透明,龐大絃樂鋪陳了層層迴旋而出的親密靠攏,高亢的小號則引吭高唱出直達雲端的幸福,莊嚴中充滿靈動的輝煌聖光。接續『冬之頌』歡慶的餘溫,〈小情歌〉展現了是另一種戀人間平安廝守的承諾。全然回歸古典樂世界所譜寫的〈小情歌〉是阿龔答覆青峰的贈禮。
〈說了再見以後〉是阿龔近年來少數無配置現代樂器而以全本的古典樂元素編曲及配器演奏的作品,鋼琴及絃樂兩個聲部猶如歌詞中兩人的彼此對話,純粹乾淨寫情寫意。當青峰與阿龔再度分據於舞臺最遠的兩端,紫藍色燈光下所拉開的距離顯得好憂鬱好迷離;前奏在鋼琴聲啟動後加入絃樂帶出了落葉般下行的旋律直到青峯聲音入歌;歌聲中所構築的愛情故事,以「道別」了結情果,以「相思」呼喚舊愛,說是一人的混亂思緒對話卻也是兩人交相折磨拉扯。歌者懸然欲泣的唱著,聽者的心也一再憂鬱的往下沉。
〈下雨的夜晚〉一首有著水晶般質地的好作品,從青峯的嗓音到阿龔的編曲都有著晶瑩剔透的清涼感。歌詞平鋪直述無太多迷藏的走心,友情中安靜的陪伴和關照是最暖心的天使,情變需要時間去療癒、需要勇氣去自省更要懂得放下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喜歡青峰在唱法上段落分明的安排,第一段是以朋友的角度進入,因此,整段旋律都帶著些許上旋的感覺,第二段轉由旁觀者化身事件主角唱出當事人的痛與苦,末段又逐漸淡出回復到旁觀者的理性。以少見的豎琴獨奏帶著青峰輕柔的嗓音走到歌中,其間轉折,除了是青峰希望使然,也多少取決於阿龔對於青峯音質的了解而採用了豎琴音色搭配編寫,也或許是豎琴在整個交響樂團的樂器配置中有著只有一座的孤獨感用以呼應情傷的無助所致吧!如此走完作品的第一段,微涼的心酸與溫柔在聆聽者的心中下起了雨;在情緒最為複雜的第二段,陪伴青峯的豎琴聲轉換成鋼琴聲而有了更為起伏的轉折,絃樂層層堆疊出的情感如漣漪擴散流往歌迷的心頭,埋伏其中的銅管樂,亮澄澄的音色有著太陽的熱度,或許,這作品對於阿龔而言,一開始就不是那麼的悲觀;而對照末段歌詞的語意也是如此的,曲末由木管組吹奏演繹出那段代表希望起飛的釋然,能真心哭著後的微笑,生命的緯度又向上攀了一階。

〈他舉起右手點名〉
冬專輯中色調最為血腥黑暗的作品以令人意外的搖擺樂之姿呈現,搖擺的是偏執狂的選擇王國,不是我國度中的子民那就依我的法庭判決處置之,搖擺的是無辜被貼上各種指涉標籤的被害者們無窮盡的恐懼、絕望、質問及未曾明白即已走向死亡的憤怒,整個酣茫的亂了,還有更血腥更殘忍的嗎?歌名意指希特勒,歌詞敘述卻是因他的偏執所致而被送進集中營的眾生相,這樣的反置與〈對殺人狂指控〉形成了歌名與歌詞交錯混亂的對應,也藉此點出了亂貼標籤下毫無是非可言的荒謬。青峰把玩文字的品味實在很厲害。
帶著搖擺樂的基調走的卻是進行曲的節奏,貫穿全曲的絃樂一開始就以規律且強勁的速度佈置了猶如暗夜中一列列駛往某處的火車的情境,小威的鼓點在這作品中有著推動引擎般的動能帶著節奏往悲劇的盡頭走去,非常有戲的吉他三人組彈奏出時高時低的遊移線及後段加入的銅管樂是被害者的悲鳴怒嚎,青峰的表情和唱腔由冷靜變換成憤怒終至狂亂中帶著哭腔踮著腳尖唱出:「為何我有罪!」,「若我說祂也.......。」以及對照青峰狂亂而冷靜執行和音的馨儀,兩者冷熱間的反差一如劊子手對被害者的麻木及視若無睹,而融入絃樂陣中的阿龔在曲末也象徵性的舉起了右手的琴弓,這作品從編曲到演出可說是劇力萬鈞!

活出自我價值的〈Everyone〉、〈你在煩惱什麼〉
絃樂吃掉的樸質,管絃樂在隱線的騷動中完美和諧的裹著這份質樸前進並成為整個作品向上飛起的支撐與箭頭。喜歡阿龔為管絃樂譜寫的那種跳躍及象徵笑聲的鈴鼓所引發的騷動,那種騷動讓人愉悅開心,另外,明亮的管樂與絃樂對位搭配的共鳴太好聽了。交響樂版〈你在煩惱什麼〉再度更新了我對這作品的感觸,我一直相當害怕最初版本及MV中被過度強調出來的沉重,總覺得生活中的壓力已經讓自己過得很辛苦,若我還在音樂的聆聽中一再去經歷這些日常,那我保有的樂土就將無法如此的純粹與快樂,而這點在2013年『十週年/空視幻』演唱會中的新編曲中有了相當程度的體驗與疏解,到了這次的音樂會的感觸則是全然的昇華釋放;神奇的療瘉性讓這段落的演出閃耀著如彌撒福音祝禱般的感動救贖。

〈牆外的風景〉
早在六年前蘇打綠將『韋瓦第四季』計劃最終站選定在柏林錄製時,就預料到會有一首關於「牆」的作品,只是我沒料到青峰會引申到『婚姻平權﹑反歧視﹑爭平等』議題上所遭遇到的種種因觀念思想心態而起的挫折和難題;因緣巧合得趕上臺灣同志運動最蓬勃的年代,原來作品也有其命定的時程進展。前奏中透明清亮的豎琴聲是阿龔特為同志們打造的美麗登場,用以呈現其靈魂中纖細敏感的獨特性,極具美感的說服力,緊接而來盤旋於高音域全曲通透的交響樂編曲譜寫,銅管樂聲勢隆重猶如一道道巨大高聳的牆還列著青峰的聲線,形成了這作品精神上翻山越嶺的挑戰及困頓,強大的壓迫感押著歌迷隨著青峰的詮釋在衝撞中希望、失望。這作品綿密的絃樂對歌者呼吸換氣的掌控有著一鼓作氣到底難度,現場演唱時讓我有著與上半場〈我們不懂〉時不相上下的危機四伏感,但,青峰又做到了,再次得分。非常喜歡阿龔在第一段結束後那段由銅管帶領木管樂衝出來的間奏,好好聽,曲末以恢宏氣勢導向高牆不倒繼續努力的意喻結尾,用以拉高歌詞中希望到失望無限迴旋中卻不絕望的勇敢。
〈牆外的風景〉演唱後的那段Talking成為三天音樂會中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的一段思想交流,「您可以選擇與同性結婚,與異性結婚,選擇結婚或不結婚,但我們不能決定別人的可與否....,這不僅是對人權的尊重更是人權上的自由平等」;「不要去害怕混亂,混亂後才會有觀念與秩序的重整建立......」,我不知道青峰為這段話準備了多久時間也不知道他為這段話做了多大的情緒整理,但我對他在第一天抖著手上的麥克風說話的神情,事隔一個多月,依然記憶猶新,而青峰的原話我也不太記得了,但那些撞擊到我靈魂深處的話語精意依然鮮明的活在我的記憶中。尤其那段關於「混亂」現象的看法與安慰對年屆五十未婚且保守的我有著很大的啟迪作用,青峰,謝謝您!
生命以各種美麗的獨特性存在著,若他們,幸運的與我們遇見,請以一抹溫柔的微笑帶上讚嘆與祝福。
〈未了〉
當希臘神話故事中推動巨石滾動的神人薛西佛斯成為蘇打綠「冬 未了」專輯中的主角時,我第一個反應是:「為何是他?而非是更為正向且更為人所知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但回歸「未了」這個無盡的意涵,薛西佛斯確實更具有說服力:活在神話中的人神預言式的演繹了凡人因貪婪取巧、輕視神祇、厭惡死亡及對生命永生的熱愛,必須在反覆而徒勞無功的作為中累積自己的經驗,而不斷的經歷挫折的生命軌跡;雖然,不見得人定勝天,但,至少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主導性並從中活出快樂與價值。而普羅米修斯神格特性上的完美,讓祂即使因觸怒天神宙斯而被綁在高加索山區懸崖上日夜受著週而復始被神鷹啄食肝臟之苦,但最終還是等到赫拉克勒斯的解救而結束這日復一日的悲劇性懲罰。神話中神與人的救贖還是有所差異。
一首從歌唱到編曲演奏都充滿了律動性線條的作品,軟綿綿的速緩中有著奇妙的彈性及穿透力,前奏鋼琴聲及吉他聲交織出略帶流浪氣味,淡淡的緩緩的,開啟了薛西佛斯推動巨石前進的旅程,青峰以跳脫巢臼想像必然的剛硬而善用他與生俱來的美聲慵懶入歌,巧妙的對應到歌中主角那種生命的樣貌由自己掌控的質地,而阿龔在絃樂上也以此種調性緊貼著青峰的聲線譜寫纏綿,並且大膽的將轉調所需要的精準和力道交由人聲去掌控執行,因此,在音樂會中就能相當明顯的感受到青峰溫柔聲線幻化成水刀般帶著樂團展開跋山涉水高低輾轉的神奇體驗,曲末前青峰的那一聲極其微弱的嗚咽,也讓歌中那份因「未了」而起的悲劇性更為一言難盡。絃樂中那幾道如跳舞般扭動的線條突出了生命實踐過程時的變化騷動,不協調卻意外的迷人,難以忘懷。而搭配這作品創作的動畫也以充滿稜角的幾何畫風說著薛西佛斯推石登山頑強對抗命運之神對他否定的否定的故事,相當好看且易懂,但在故事性很強的情況下,讓人有不知道該把觀賞的重點擺在舞臺上演出的音樂家們還是動畫故事本身的些許困擾。
〈Must Keep Singing〉
2003年青峰的作品。
磁器般質地的歌曲,精緻而脆弱,歌詞中那位靈魂被一次次希望與一次次失望所幽禁的男孩,纖細美麗。是怎樣的混亂與絕望心情寫下這歌曲?暗夜等待天明,下雨了,期待天晴後的彩虹,習慣了超出預期的悲劇結尾變成麻痺,當夢想變成只是夢想的死亡,還必須自我撿拾破碎後的脆弱,然後,安慰自己催眠自己在傷痛中活著、死去。破碎後的脆弱以悲傷療癒,混亂到整個陷在絕望頂點的心碎,是我對這作品中那個男孩最大的心疼。
藍區舞臺上的一隅,彈琴的阿龔和唱歌的青峰打造了一歌一世界的安靜幽閉,無現代樂器編制的三拍子小步舞曲,琴聲如啟動情緒的發條帶領並陪伴著青峰喃喃自語般唱著,第一段間奏間加入的鐵琴,如雨點更如淚珠般晶瑩剔透,隨著絃樂加入合奏後在曲中展開了另一條極富彈性又不斷迴旋的敘述及烘托,阿龔所彈奏的那段來自於薩提(Erik Satie)作品─吉諾佩第第一號(Gymnopedie No.1)中的音符則轉成貼著青峰聲線循環伴奏的同步進行,人聲與鋼琴聲交織出情緒時而激昂、時而夢幻、時而昏睡或驚醒的來回擺盪;無法釋放的情緒在絃樂堆疊出的迴旋中凝結至絕望;曲末,當貫穿四季的主旋律緩緩響起,最後影像定格在阿龔轉頭對蜷坐著的青峰的凝望,更將這混雜著各種情緒卻無力釋放的悲傷推到絕望頂點,而這一幕因悲傷之美所引發的感動又會讓我記上一輩子。另一驚奇點是阿龔對這作品絃樂所譜寫的彈性度,有著既是失望的催化渲染也是鎮定著絕望再度往下陷落的提升支撐。所以,當青峰溫柔華麗如絲絨般的嗓音與情緒在低點盤旋沉溺時,鐵琴與絃樂交錯合奏的旋律總是埋伏在人聲底下將樂句曲線撐住後在往上拉提,真的太美也太神奇了!
〈小星星組曲〉
貫穿四季主旋律改編而成的組曲,帶著精靈光串起了走了六年的四季回憶。接續前一首〈Must Keep Singing〉曲末的餘韻,以春專輯〈各站停靠〉中夢裡的那隻飛舞的蝴蝶啟動記憶扉頁,隨著投影動畫情境飛過千山萬水,在秋夜裡收穫滿天〈小星星〉的閃光快樂;夢醒,活在當下,繼續著對生命懷抱著〈他夏了夏天〉熱情踏實。
謝幕及某些感動的事
三個多小時的音樂會在〈小星星組曲〉溫暖明亮的氛圍中結束,緊接而來的謝幕又是另一波的高潮與感動,一開始就預期到阿龔激動的心情會在12/11第一場音樂會謝幕時引爆,(因為從冬專輯到這次音樂會的成功與否的關鍵都在他身上,壓力最大),所以,當12/11節目進行到謝幕時,阿龔臉上已爬滿了淚水,馨儀拍著他的背試著要穩住阿龔的情緒,而青峰則敘述了這一年來阿龔在冬專輯絃樂譜寫錄製及音樂會排練而往返於台北、柏林兩地的辛苦過程,只是,青峰說著說著也哭了起來,最後,更是阿龔青峰兩人激動的抱在一起哭了好久,在場的歌迷也為了這一幕真情流露而感動,最後在小威的加碼一抱中演變成全團抱在一起的激動,而歌迷也給出了當晚最響亮最熱烈的掌聲。12/12的謝幕則在青峯與阿龔控制著激情不潰堤與馨儀手只讀秒的鞠躬中完成,12/13的終場謝幕除了有前兩場激情未退的淚水還多了阿龔與指揮BerndRuf的英文致詞,為三場賓主盡歡的精彩演出劃下完美的驚嘆號!真得太感動了。這是蘇打綠近幾年來最樸素最貼近音樂本質的演出,但整個音樂會所要強調的概念意義在如此簡單純粹中被完整呈現,『活著的音樂』有太多關於人文上的美好,讓音樂的美,回歸最單純的溝通去感動人心,讓認真的態度與熱情被真實看見。這樣型式的音樂會在臺灣的流行樂壇中從未出現過,蘇打綠的任性大膽,勇敢謙卑的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里程碑的同時也要求著歌迷們與他們一同前進,並為台灣的演唱會與音樂會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可能。



敢於築夢並逐夢的人,勇者
早在2014年8月份看到林暐哲先生在微博PO文說柏林的演出場地很好時,就想說音樂社該不會瘋到讓蘇打綠去做一場Live演出實況錄音專輯?會有此想法是起於若只是單純的錄製應該不至於會需要到正式音樂廳型式的表演場所,而更關鍵的思考則來自於柏林的古典樂演奏家們與蘇打綠基本上都是現場演繹能手,況且,音樂廳都訂好了,所以,來一次現場收音錄製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而當時,我也只是猜想一下而已。
在這種猜想的延伸,除了音樂社的財力人力負荷考量之外,真正形成挑戰的是作品本身的優劣,現代與古典的融合及現場收音技術的完成程度。青峯的詞曲在中港台已是口碑保證之作,但如何在西方及古典樂界獲得認可而願意搭配合作才是重中之重的考驗,在此情況下,阿龔的角色就極重要。身為冬專輯的KEY MAN,阿龔肩負著將現代摩登的蘇打綠音樂通往古典樂搭橋的責任,他得面對團內的問題,還要用他的編曲去說服柏林那些古典樂音樂家們,這角色影響著蘇打綠面對西方音樂甚至國際性市場的可能,壓力超大。直到去年3月蘇打綠真的在柏林完成現場演出錄製,我才意會到我的猜想已經不是猜想,而是走在另一個夢的旅途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夢想成真。而這個夢在2015年11月『冬 未了』專輯發行及12月『故事未了』音樂會中實現了。在這夢中,克服萬難的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從無到有的實踐者是林暐哲先生、音樂社的工作人員及蘇打綠,您們都是敢於築夢並逐夢的勇者。謝謝您們帶我走了一趟如夢的音樂旅程,更感謝您們所帶給我的啟迪與感動,我會以更多的熱情去做您們音樂上的農夫,將蘇打綠的音樂之美的種子分享給更多朋友。
(文中照片均轉載自蘇打綠FB官網及環球音樂蘇打綠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