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假设不需要真实
有人可能会不服气地说:“我是不自私的!经济学假设我是自私的,这是错的!”然而,大家还记得前一讲说过什么吗?科学里的假设、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也就是不需要是真实的,或是正确的。但它们需要经受事实的验证,就是从它们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理论要能解释现实,如果不能解释,我们就要修正、或甚至不再接受这些假设、公理;但如果能解释,我们就接受它们。所以,能否定自私的假设的,不是它本身是否真实、正确,而是从它推出来的理论能不能解释现实。
张五常曾经在他的《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里举的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我对他那例子略加修改,让大家更好理解。就说现在有一群人要建加油站,可供选择的地点有公路、深山、荒漠这三个地方,并假定这三个地方建加油站的成本是一样的。经济学假设人是自私的,根据这假设,经济学推断这群人会把加油站建在公路旁。但是原来这群人其实是白痴,经济学假设他们是自私的,也就是理性的,完全错了!可是不要紧。这群白痴乱建一通,有些人把加油站建到深山,有些人建到荒漠,当然也有些人碰巧是建到公路。一段时间之后,建在深山、荒漠的加油站因为收入不够弥补成本而破产倒闭了,只有建在公路旁的加油站生意滔滔,存活了下来。你看,光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那不是跟经济学假设这群人是自私理性的,会在公路旁建加油站的推断是完全一样的吗?这就够了!这群人本来是因为什么缘故把加油站建在公路旁——是经过精明的计算,还是其实纯属碰巧——,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是公路旁会有加油站,深山、荒漠里不会有,经济学的推断没有落空!
弗里德曼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里也举过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植物朝着太阳生长这个现象,生物学里有一套理论去解释,就是叶子的生长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太阳照着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多、背着太阳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少,久而久之这植物就呈现出往太阳那边长过去的样子。但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怎么解释呢?就是假设植物是自私的,对它来说阳光是有利于它生长的好东西,所以在趋利避害这一自私本性的支配之下,它就趋向于朝着太阳生长。显然“植物是自私”的假设是不对的,植物怎么会有思想呢?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一现象,跟生物学用光合作用来解释,推断的准确性如出一辙!
事实上,现在出现了一门叫“生物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就是拿经济学这自私的假设为基础,推出可以解释生物现象的理论。而生物学的研究,反过来也在支持着经济学这个自私的假设。生物学上有一本很有名气的书叫《自私的基因》。大家知道,物种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来进行的。但这些突变有的符合自私性质,有的不符合。只是不符合自私性质的基因会在物竞天择中遭到淘汰,符合自私性质的基因就生存下来,这些生存下来的基因不断地复制、繁衍,就使得自私性质不断地加强、遗传,于是最终决定了物种——当然包括人在内——的天性是自私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过程不是跟上述所说的白痴建加油站很相似吗?基因突变就跟白痴选择建加油站的地点一样,都是随机的。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使得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加油站或基因,一定是符合自私性质的。大家也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是达尔文提出来的;但大家可能不都知道的是,达尔文恰恰是在看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受到书中关于“自私”的论述的启发之后,才提出这个观点的。
不过,话说回头,人的本性到底是不是自私的,甚至是不是像《自私的基因》一书所说的那样,是从基因的层面上就已经是自私的,这都不重要!因为自私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假设,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接受!你如果不接受,你就不要来研究经济学。当然,你可以发明一个以“人是无私的”假设为基础的学科,参与你那学科的人都必须接受你那个假设,但是在你那无私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出来的理论,就要经受事实的验证了。如果事实没有推翻你的理论,你就自成一家,可称为“无私经济学”,现在这一套经济学就要改名为“自私经济学”了。但如果事实推翻了你的理论,你就只好修正、甚至放弃你这个与现在的经济学这自私假设针锋相对的假设了。显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说明在“无私”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出的理论是解释不了事实的,也就没法成为一门学科。
不过,几何学上却出现过改变基本假设而构建出新的学科的事情。大家在中学已经学过几何,但大家是否知道你们学的几何,严格来说应该叫做“欧氏几何”,因为它是古希腊人欧几里德构建起来的。欧氏几何有五大公设,也就是有五个基本假设。其中第五个公设所导出的公理称为“平行公理”,就是你们很熟悉的“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命题。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俄国人采用了一个与之矛盾的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至少能作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结果在这新的公理的基础上也推导出一套逻辑上毫无矛盾的新的几何理论体系。此后,另一个德国人又在另一个与之矛盾的公理“过直线外一点不能作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基础上也推导出另一套逻辑上毫无矛盾的新的几何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人们把以平行公理为基础的几何称为欧氏几何,凡是以与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其它公理为基础的几何称为非欧几何。
所以,科学就是这样:它有一个或若干的基本假设,这假设无需证明,也不需要是真实或正确的,但你要参与这门学科,就得接受、遵守这假设。你有本事,你可以自己弄一个与之不同的假设出来,另起炉灶。但这炉灶能不能起得来,是由解释事实来验证的。
转载自李俊慧博士《经济学讲义》
有人可能会不服气地说:“我是不自私的!经济学假设我是自私的,这是错的!”然而,大家还记得前一讲说过什么吗?科学里的假设、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也就是不需要是真实的,或是正确的。但它们需要经受事实的验证,就是从它们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理论要能解释现实,如果不能解释,我们就要修正、或甚至不再接受这些假设、公理;但如果能解释,我们就接受它们。所以,能否定自私的假设的,不是它本身是否真实、正确,而是从它推出来的理论能不能解释现实。
张五常曾经在他的《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里举的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我对他那例子略加修改,让大家更好理解。就说现在有一群人要建加油站,可供选择的地点有公路、深山、荒漠这三个地方,并假定这三个地方建加油站的成本是一样的。经济学假设人是自私的,根据这假设,经济学推断这群人会把加油站建在公路旁。但是原来这群人其实是白痴,经济学假设他们是自私的,也就是理性的,完全错了!可是不要紧。这群白痴乱建一通,有些人把加油站建到深山,有些人建到荒漠,当然也有些人碰巧是建到公路。一段时间之后,建在深山、荒漠的加油站因为收入不够弥补成本而破产倒闭了,只有建在公路旁的加油站生意滔滔,存活了下来。你看,光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那不是跟经济学假设这群人是自私理性的,会在公路旁建加油站的推断是完全一样的吗?这就够了!这群人本来是因为什么缘故把加油站建在公路旁——是经过精明的计算,还是其实纯属碰巧——,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是公路旁会有加油站,深山、荒漠里不会有,经济学的推断没有落空!
弗里德曼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里也举过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植物朝着太阳生长这个现象,生物学里有一套理论去解释,就是叶子的生长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太阳照着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多、背着太阳的那个方向叶子长得少,久而久之这植物就呈现出往太阳那边长过去的样子。但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怎么解释呢?就是假设植物是自私的,对它来说阳光是有利于它生长的好东西,所以在趋利避害这一自私本性的支配之下,它就趋向于朝着太阳生长。显然“植物是自私”的假设是不对的,植物怎么会有思想呢?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经济学来解释这一现象,跟生物学用光合作用来解释,推断的准确性如出一辙!
事实上,现在出现了一门叫“生物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就是拿经济学这自私的假设为基础,推出可以解释生物现象的理论。而生物学的研究,反过来也在支持着经济学这个自私的假设。生物学上有一本很有名气的书叫《自私的基因》。大家知道,物种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来进行的。但这些突变有的符合自私性质,有的不符合。只是不符合自私性质的基因会在物竞天择中遭到淘汰,符合自私性质的基因就生存下来,这些生存下来的基因不断地复制、繁衍,就使得自私性质不断地加强、遗传,于是最终决定了物种——当然包括人在内——的天性是自私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过程不是跟上述所说的白痴建加油站很相似吗?基因突变就跟白痴选择建加油站的地点一样,都是随机的。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使得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加油站或基因,一定是符合自私性质的。大家也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是达尔文提出来的;但大家可能不都知道的是,达尔文恰恰是在看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受到书中关于“自私”的论述的启发之后,才提出这个观点的。
不过,话说回头,人的本性到底是不是自私的,甚至是不是像《自私的基因》一书所说的那样,是从基因的层面上就已经是自私的,这都不重要!因为自私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假设,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接受!你如果不接受,你就不要来研究经济学。当然,你可以发明一个以“人是无私的”假设为基础的学科,参与你那学科的人都必须接受你那个假设,但是在你那无私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出来的理论,就要经受事实的验证了。如果事实没有推翻你的理论,你就自成一家,可称为“无私经济学”,现在这一套经济学就要改名为“自私经济学”了。但如果事实推翻了你的理论,你就只好修正、甚至放弃你这个与现在的经济学这自私假设针锋相对的假设了。显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说明在“无私”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出的理论是解释不了事实的,也就没法成为一门学科。
不过,几何学上却出现过改变基本假设而构建出新的学科的事情。大家在中学已经学过几何,但大家是否知道你们学的几何,严格来说应该叫做“欧氏几何”,因为它是古希腊人欧几里德构建起来的。欧氏几何有五大公设,也就是有五个基本假设。其中第五个公设所导出的公理称为“平行公理”,就是你们很熟悉的“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命题。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俄国人采用了一个与之矛盾的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至少能作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结果在这新的公理的基础上也推导出一套逻辑上毫无矛盾的新的几何理论体系。此后,另一个德国人又在另一个与之矛盾的公理“过直线外一点不能作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基础上也推导出另一套逻辑上毫无矛盾的新的几何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人们把以平行公理为基础的几何称为欧氏几何,凡是以与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其它公理为基础的几何称为非欧几何。
所以,科学就是这样:它有一个或若干的基本假设,这假设无需证明,也不需要是真实或正确的,但你要参与这门学科,就得接受、遵守这假设。你有本事,你可以自己弄一个与之不同的假设出来,另起炉灶。但这炉灶能不能起得来,是由解释事实来验证的。
转载自李俊慧博士《经济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