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吧 关注:14,724贴子:46,842

准备用四十年来练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始吧。写不好大家多指教。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17 22:51回复
    每日一练。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1-21 21:41
    回复
      【笔】
      先来了解下笔的进化过程。
      书法绘画是笔、墨与纸共同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代笔的形制的演变都受到纸的各类工艺的变化和执笔方式变化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毛笔由于在宽度只有1厘米的竹木简上书写,只需要一点笔头,以硬度比较强的兔豪为主。(写完再用刀刻)
      晋代出现了纸张,书写范围变大,笔头变大,成分增多,表现技法也更多,出现了书法史上的巅峰——“二王”。
      笔头做大后,为了解决弹性的问题。古人开始用纸把笔芯缠起来,以限制笔毛的自由度,同时增加披毛数量,以达到在保证弹性的情况下不影响蓄墨效果,这就是风靡一时的唐代缠纸笔。

      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抄经成为很常大的用笔需求(字比较小)。晋唐可能是以是二指单钩法为主的执笔方式。所用纸张以麻纸、皮纸为主。

      宋代出现了宣纸,纸张更大,文风鼎盛,缠纸笔笔芯太硬,写不了大字,写出来的字缺乏意趣,成为致命问题。宣城人诸葛高发明散卓法,将笔从缠纸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毛笔的原型。笔的形制改变,需求与表现更加多元,原料也从兔豪到狼毫,再到羊毫逐渐丰富起来。明清之后,价廉物美、性能丰富的狼毫得到普及,逐步取代兔豪。清朝中叶以后,羊毫兴起,逐渐成为主流。清代金石学兴盛,书法流行碑帖,羊毫配生宣写碑体达到完美的结合,而湖笔精细到无以复加的纯羊毫毛笔,也成为毛笔史上技术水平最高的一个阶段。
      ==================================================================
      个人理解书法以师古为上。师古最好是充分了解古人的技法和书法工具。包括所用纸墨笔的形制及其书写技法。
      我们学书法首先要选择自己想学楷行草隶哪种字体,选择大小字体(比如是小楷还是中楷还是大楷?),再选择哪位书家的法帖,然后根据上述的选择来决定用何种笔,何种纸,何种执笔技法。
      比如小楷或小行楷,抄经、隶书之类适合用雀头笔、蒜头笔、鸡距笔(缠纸笔)。
      中楷、大楷、行草适合散卓笔。
      这样当然不是唯一的办法,但个人觉得可以事半而功倍。


      IP属地:上海22楼2016-01-22 14:49
      回复
        【笔】继续各种毫
        目前毛笔的主流原料粗分为兔豪、狼毫与羊毫,由于颜色、长度与生长部位各异,其性状又各不相同。
        兔豪
        战国至西汉早期的毛笔皆为兔毫。是指秋季狡兔脊背上的两溜硬毛。汉代诸郡纷纷献上等兔毫以供宫廷之用。按品级依次分为紫毫、花豪、三花、五花、七花。其中,紫毫为纯黑色的兔豪,由于毛色漂亮,弹性、灵敏度俱佳,最易折损也最为珍贵。
        魏晋制笔,仍续汉代。 到唐代,许多动物的毛都用来做毫,如麝、狸、马、鼠、狐、鸡以及人的胎发。并出现有心笔。以较硬的毛做笔心保持笔头弹性, 外面裹一层较软的羊毫储墨,软硬兼施,既尖健又洪润,可称“兼毫”。
        或以纸卷固定笔芯,层层披毛(相同毛质或不同毛质),再缠纸以固定,形成缠纸笔。
        羊毫
        以兔毫为宗的毛笔历史持续了很久,唐末五代,开始出现了“散卓笔”,是纯羊毫做成。羊毫最软,等级和性状最丰富。此时的笔与先前最大的不同是无笔心,即无硬毫作柱,较软,当然不是当年毛笔的主流。“散卓笔”出现的时期正是出现桌椅的时期。有桌椅,臂、肘、腕都有了依托,自然不大需要用硬毫笔心作依托,软的羊毫笔就应运而生了。到了宋代,“散卓笔”颇为流行。
        狼毫
        清代从朝鲜传入。狼毫为黄鼠狼尾巴上的毛,比紫毫软一些,毛锋和弹性也很好。
        明清以来,从书案到纸到笔到执笔都和晋唐大相径庭了,笔杆的形制、粗细、笔毫的长短、软硬已逐渐不针对古法转笔的要求,书家开始书不择法。
        兼毫
        现代毛笔是基于“散卓笔”形制的笔。由于没有硬笔心,笔毫完全泡开会瘫软无力,为克服之,多以较硬的狼毫为笔柱,外披较软的羊毫来储墨。按羊狼的比例分为九狼一羊,七狼三羊,三狼七羊等等。
        ====================================================
        本人初学小楷。试过散卓的全狼、七狼三羊,但发现很难一笔过去流畅地写出晋唐法贴的点划。现在的教材都是教人用笔锋点划顿挫来描出。个人觉得这样的方法是不好的。一个可能的问题是晋唐的执笔方法笔与纸是不垂直的,都是侧锋一路书写过去,而现在的散卓笔配五指执笔,笔与纸是垂直的,这个本质的不同导致现在的书写无法自如地书写出当年的点划。这是我现在的初浅想法。可能不正确。且当一家之言。


        IP属地:上海24楼2016-01-22 16:50
        收起回复
          纸是个很玄妙的东西。面对行行色色的书画纸新手总是很难选择。要深入了解各种纸对书写的影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自上手去尝试。于是我买了几十张纸来试用。


          然而在试用后才发现对纸的评价是件极难的事情。根本无法对各类不同用途的纸做出简单客观的评价。原因很简单,用途决定性质。对于写大字和写小字,写楷书和写草书对纸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就洇墨的问题,就无法简单地说洇墨的纸就不好,例如对于泼墨写意和草书就会需要用洇墨生的纸。所以不会有统一的标准。
          但对于某一特定的用途,可以选择出更适合的用纸。
          我现在目标是练习小楷或小行楷。
          在试写了一大堆纸后,我比较喜欢皮纸和宣纸。麻纸有些粗糙,对于表现细腻的笔触是有些困难的。竹纸有些脆,我不太喜欢竹纸的触感。
          有些纸比较薄,显墨性就会差一些,墨色看起来会不够润。有一定厚度的纸墨色会润一些。
          而在皮纸中我比较喜欢山桠皮和褚皮的纸。我不敢确定这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因为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纸商的配方和工艺,无法一概而论。



          纸的纹理可能是最次要的因素,当然纹理取决于工艺(如竹帘),工艺也可以决定纸的厚薄。
          我不喜欢花里糊稍的纸,对字画会形成干扰。
          以上测试我是用墨汁进行的。我不知道不同的墨与纸之间的相互亲合是不是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所以书法绝不是单单笔或纸或墨独自的事。而是它们共同亲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
          我基本知道我要买什么纸了,价格还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一些800一刀的纸和200一刀的纸对于我这种级别的书写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现在练习用的20一刀的毛边纸有些不足的缺点,但也还是不错的练习用纸。


          IP属地:上海67楼2016-01-28 16:58
          收起回复
            【砚台】
            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的用材很多,石、瓦、玉、陶、瓷都有。
            瓦砚:

            砚台的好坏主要是看下墨和发墨
            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
            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
            现在很多人都用墨汁了。笔舔似乎更加实用一些,而砚台则被搁置高阁。
            在砚台的实用性之外其造型和做工则是文人抒情达意的另一种美学境界。比如文天祥的玉带生砚简直是天公造物,天作之合的绝品。



            我都试图想找合适的石料自己做一方。
            当然砚台是一个文化载体。对于我等新手水太深。我只能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求一方砚台了却心思。
            我曾经很喜欢紫袍玉的料,形制上似乎比较能做出玉带的效果。但求不到合适的石头。而市面上紫袍玉砚台的形制只能用“俗”一语概之。
            后来又开始关注红丝石,但又因太艳而慢慢不喜欢。
            端砚的质感很好,一小方拿手里都是很重的感觉。一开始我喜欢很多雕琢的款式,看到最后就会喜欢简单而巧工的作品,甚至是大简若无的工,朴素天成。喜欢的尺寸也倾向于越来越小。
            在端砚中有一类是绿端,很是漂亮沉稳。我前阵子曾花了小几百元买了方树叶形的绿端砚,料不会是什么好料,但我很喜欢它的形制,边上有黄色的石皮,很象一片秋开的落叶,于是我就叫它一叶知秋砚。正好这年我40。





            IP属地:上海70楼2016-01-29 09:55
            收起回复
              真的是一反转就立马高大上的感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6楼2016-02-01 21:02
              收起回复
                今天在今天在书店读到的,节选自于钟华的《问道王羲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7楼2016-02-01 21:30
                收起回复
                  这样锋利的尖锋和丰实挺圆的笔肚,以定点侧落于纸上才能写出二王法贴中最精到的点划。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16-02-01 21:50
                  回复
                    关于法贴。下过一些APP。最推荐下面这款,首先是免费的,其次贴子比较丰富,再者帖子的质量非常好。我去书店对比过,国产的印刷品的质量实在没眼看。至于碑帖我是不喜欢的,也不推荐大家临。中间隔了一道刻碑匠人不说,还笔锋尽失。临碑能把人临坏了。另外临帖一定要先了解原作字的大小,一定要临同样大小的字,不然笔法、笔都不对,又岂能得其法?
                    再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练哪位书家的法贴了。这个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死而无生命的字体,我不能把自己练成人肉打印机,那毫无意义。我见吧里有人抄几十小时经,洋洋几千上万字几乎都是完全一样的笔触,真不明白这样的乐趣何在。
                    在临贴时大家容易忽略的是速度,这贴子能记载字的间架结构和锋芒力道,但无法表达出速度。当我练习临摹兰亭时我分明能感受到王羲之书写时的速度与停顿。而速度又直接连通书家的情感情绪。如果你练成一手匀速的馆阁休那就不如不练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1楼2016-02-02 21:48
                    收起回复
                      推荐看百家讲坛于钟华的《书法档案》http://kejiao.cntv.cn/2015/05/07/VIDA1430984176461430.shtml
                      很系统地讲解了中国书法的体系和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失去晋唐古法书法自宋元之后衰微。
                      现在还有一个环节我还不理解,为何唐之后晋唐之法就不再普遍,以至苏东坡用古法还被大家视为异类?难道是五代十国期间中原文明又遭受北方蛮族的入侵所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6楼2016-02-13 19:41
                      收起回复
                        笔法传承图谱。由此可以体会历代书家书法演进的过程和各家特点之间的关联。
                        宋代黄庭坚师从苏轼。
                        唐后笔法衰绝。


                        IP属地:上海93楼2016-02-23 11:34
                        收起回复
                          【兰亭集序解析】——竖
                          王羲之的竖笔的开笔是带装饰的,一个左起向右让的转笔。
                          我总在想这总该有所用意吧。直到仔细看这个畅字,我想或许就是为了让位与换下来的横笔吧。

                          但这个装饰确实别有趣味,王羲之也喜爱这种笔法甚之,以致在没有右边笔画时也多用这种装饰如少字
                          以致于变种在咸字的撇都要这么婀娜地扭动腰肢。

                          再如这带字的第一竖,设想如果都是四条看挺挺的竖就少了趣味。

                          王羲之的竖的这一笔法对后世影响甚远,以致到宋代的米芾都常用这一笔法。


                          IP属地:上海108楼2016-02-27 19:31
                          回复
                            【兰亭集序解析】——其
                            这个其字的第一笔横画被一些现代书家解读为下向上的起笔。但通过仔细研究墨迹的深浅我们可以看出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只是被纸上不小心溅到的墨点误导了,王羲之其实只是写了个再寻常不过的横笔。


                            IP属地:上海109楼2016-02-27 19:33
                            回复
                              【兰亭集序解析】——盛
                              这个盛字并不是如一些视频教材中所说的少了一点,而是点与横排列连贯成了一体。
                              王羲之的字是灵动飘逸的,笔画的起止是在挥洒运动中完成,一些点画看似要从法定的位置上跳将开去,但又全在法度之内。看他的字我感受到速度和情绪。绝不是一些现代书家用笔磨蹭出来的。
                              相较之下明清的馆阁体是不需要书写者个性和情绪的,那些死去笔画的堆积是没有意义的。而现在众多练书法的人又在练习它。


                              IP属地:上海111楼2016-02-27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