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雅称嵩阳,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唐宋时由于中原汉族的南迁,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逐渐发展为人口稠密的聚居地。宋、元、明、清时,嵩口主要分属和平乡英达里(当时永泰分保和、中和、和平三乡,中和乡包括今嵩口、长庆、盖洋、伏口等地),元至正年间和平乡设置祭门巡检司,明万历年间移至嵩口,称"嵩口司"。民国初年(1913年),巡检司裁撤,设置南区(全县分东、西、南、北、中和县区六区)。1939年撤区设立嵩口镇,是全县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建国后,区划调整较为频繁,1955年设嵩口区,1959年设嵩口公社,1984年定型为现在的嵩口镇。因此,从历史沿革来看,嵩口长期以来就是永泰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嵩口又由于地处闽中诸县边界处,大樟溪环绕而过,奔往闽江和东海,特殊的地理环境更造就了嵩口自古以来闽中水陆交通中心和商贸重镇的地位,留下了直街、横街、米粉街和关帝庙街等古街区,以及120余座明清古民居,可谓是"闽中古商业的活化石"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