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当午后的阳光晒暖冬日里的那一丝丝的寒冷后,内心那份蛰伏许久想走走看看的心情,随着午后的阳光而萌动。九嵕山下土生土长几十年的我,却未曾拜访过家门口这个在陕西文物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殿堂,说走就走,享午后阳光,品大唐遗韵。

驱车沿新修的烟昭旅游路向东行驶大约15分钟,便到达目的地——唐昭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是在原唐昭陵陪葬墓(李勣)徐懋功陵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昭陵博物馆内,除李勃墓外,包括两个碑石陈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绘画展厅。除展出近年来发掘出土的十多座陪葬墓中文物外,主要陈列昭陵范围出土的各式唐代石刻与墓志铭。因为这些石刻独有的巨大书法艺术价值,这座博物馆又被人称为“昭陵碑林”。


隆冬寒月,院内的雪松依然青翠挺拔,点缀着那唐风唐韵的古朴建筑,别具风味。走进博物馆正门,一对唐建陵西门石狮蹲坐在这里, 2010年4月3日,不法之徒盗走唐肃宗建陵东门遗址守门石狮一对。之后,建陵朱雀门(南门)原地只保留了一对石狮,将西门和北门的两对石狮及北门3对石马移居到了昭陵博物馆集中保护起来。在石狮中间的石刻镌刻着“展民族瑰宝 览大唐雄风”十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



沿参观的路线入左侧展厅,幽暗的灯光,古朴的风格,大唐的风韵在沉睡千年之后,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栩栩如生的陶俑,表情生动传神,粗犷张扬的胡驼俑,彪悍威武的三彩马,似乎在诉说千年大唐的胜景,一具具无不是先人的智慧,民族的瑰宝。




昭陵博物馆素来有“小碑林”之称,现存的墓前墓内的石刻仍有100余件。碑石墓志。有近百通(方),书石出于名家,堪称初唐书法艺术之荟萃。仅次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居全国第二位。石刻艺术品。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原先就列置在昭陵祭坛。




由西至东,便到达壁画展览厅,一幅幅壁画尽显唐人的风貌,你看那妇人的白面红唇,细眉凤眼,眉目传神惟妙惟肖。还有那将军的威武,仪仗的风范似乎让人恍惚梦回唐朝。



出的壁画展厅,院落中心座落故人(李勣)徐懋功的墓冢,唐朝开国功臣李勣(徐懋功)墓碑矗立在墓冢前方。这方巨碑为唐仪凤二年(677年)所立,矗立在徐懋功墓前。碑高5.6米,宽1.8米,厚0.54米,重50多吨。碑座为1.2米长的赑屃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额上篆书阴刻着“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碑题下“御制御书”四字及文末立碑年款为正书。




沿墓冢小路拾阶而上,几经婉转,便登上墓冢的封土之上,望北远眺,一代明君福地长眠,那便是昭陵。伫立此境之中,看那已经经历千年风雨的石雕,我似乎真的看见那散落在渭北平原上星星点点、大大小小的陪葬墓冢,那矗立千年不到的碑石,见证者一段历史的沧桑,记录这一个人的功与过是与非。似乎真的看见大唐边关的风云突起,金戈铁马,看到长安城繁华遍地,浮华若梦……

出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角落里一棵玉兰已经含苞待放,冬天似乎开始缩短自己的尾巴,春天也许不远了!历史总是在积淀中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历史总是后辈的评价话题,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历史,等待后辈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