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小说也没多长时间,一开始看的是盗版,后来发现书确实不错,所以去起点全订阅,然后就追着更新到现在。看了新发的《立国》之后,觉得还是该说些什么。
其实,今天邓季在表达他的观点之时,也是很见作者考量,开始就说皇帝和皇家自身的各种限制,然后才是各种选举和官职的章法,最后更借田丰把邓季捧到了尧舜的高度。可以说,作者是把邓季的这种想法看得很重的。但是,正如各方面讨论的那样,想法确实是好的,但实行起来可能就会变样。现在,邓季以主公的身份推行这种分权选举制度,以自身的威势和功德影响手下诸多大臣接受自己的提案。这些大臣们在接受这些观点时无不张口结舌,而他们作为当时的顶级精英尚且如此,当这些制度规定推广下去,在民间的接受程度将会如何,可想而知,更不要说还会存在被人曲解和恶意利用的可能了。
即便各项制度传递下去阻力很少,信息的损耗也很少,但是实行起来依然难度巨大。为什么在上古时期,民主制最早出现在希腊,那是因为希腊境内都是领土较小的城邦,民众参与选举的自然条件是具备的(不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被选举人的情况选举人也能基本了解(事实上也不尽然)。之后类似希腊的民主就很少出现,只出现了所谓波兰的贵族民主制,其实就是有土地有权势的人物集体议政,目的在于限制王权。贵族民主制的存在基础,是贵族的强大和国王的弱小,所以可以形成一种制衡,另外,这里的贵族可不是民选的,跟现在的民主相差甚远。另外还有古罗马的元老院,其元老并非通过选举产生,恐怕不能算作民主的。
说的远了,回到今天作者更新的《立国》一章,作者欲在三国开启民主时代,我以为最首要的不妥之处,是不合实际。为什么不合实际?第一,技术不行,这一点至为重要。君主立宪最早发生于英国,而其思想起源应该追溯到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的发生,需要得益于印刷术传至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这个因果关系,说明了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三国时代,包括邓季穿越后的农夫三国时代,我没有看到这样的技术进步。(农耕技术的进步可不能直接推动思想和舆论的转变。)没有技术进步,就谈不上上下信息的传达便利,也就不能使底层民众了解相关信息,不能真正参与推举。第二点,环境不行。就如诸多网友所说,如果邓季打下整个版图,要让四方元老赶往中央,需要多少时日?这中间会不会出差错,能不能准确表达民意,元老是否需要与其选民沟通,还是说直接被关在京城中被监视或者洗脑?第三点,基础不行。邓季选民的基础是功民,功民从哪来?身体好,会打仗的就行(至少目前如此),这样的功民,在我看来,最容易被洗脑,而这样的功民会选出怎样的乡老?并且这种功民选拔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现在战时是身体素质好,那么和平年代呢?此外,功民的选拔会不会被人动手脚,以及功民随着时间推移会不会成为推选乡老制度本意(不是制度及其执行程序本身,而是制度制定的本意)的绊脚石?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目前在我看来,邓季立国的基础,恐怕还是在于功民出身的未来的新权贵身上,而不是所谓网友所说的民主和选举。
另外多说几句。之所以喜欢《农夫三国》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是因为作者的认真细致。看到今天的网文,能够时不时认真给出各种注释的作者,真没遇到几个。而老虎不仅是注释到位,而且情节能够较好地贴合当时的情境,包括社会、地理、人口、制度等等,可以说非常用心了。语言文字上也颇有品位,所以是值得一读的小说。但是,小说发展到现在,我感觉作者有与初衷背离处,特别是这个立国,感觉作者有点为立而立的搞法了。诚如诸多网友所说,在三国时代搞选举,简直不可想要,无论是环境还是人心,都是完全不符合条件的。可是作者硬要来这一出,还真是让人叹息再三啊。
其实,今天邓季在表达他的观点之时,也是很见作者考量,开始就说皇帝和皇家自身的各种限制,然后才是各种选举和官职的章法,最后更借田丰把邓季捧到了尧舜的高度。可以说,作者是把邓季的这种想法看得很重的。但是,正如各方面讨论的那样,想法确实是好的,但实行起来可能就会变样。现在,邓季以主公的身份推行这种分权选举制度,以自身的威势和功德影响手下诸多大臣接受自己的提案。这些大臣们在接受这些观点时无不张口结舌,而他们作为当时的顶级精英尚且如此,当这些制度规定推广下去,在民间的接受程度将会如何,可想而知,更不要说还会存在被人曲解和恶意利用的可能了。
即便各项制度传递下去阻力很少,信息的损耗也很少,但是实行起来依然难度巨大。为什么在上古时期,民主制最早出现在希腊,那是因为希腊境内都是领土较小的城邦,民众参与选举的自然条件是具备的(不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被选举人的情况选举人也能基本了解(事实上也不尽然)。之后类似希腊的民主就很少出现,只出现了所谓波兰的贵族民主制,其实就是有土地有权势的人物集体议政,目的在于限制王权。贵族民主制的存在基础,是贵族的强大和国王的弱小,所以可以形成一种制衡,另外,这里的贵族可不是民选的,跟现在的民主相差甚远。另外还有古罗马的元老院,其元老并非通过选举产生,恐怕不能算作民主的。
说的远了,回到今天作者更新的《立国》一章,作者欲在三国开启民主时代,我以为最首要的不妥之处,是不合实际。为什么不合实际?第一,技术不行,这一点至为重要。君主立宪最早发生于英国,而其思想起源应该追溯到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的发生,需要得益于印刷术传至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这个因果关系,说明了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三国时代,包括邓季穿越后的农夫三国时代,我没有看到这样的技术进步。(农耕技术的进步可不能直接推动思想和舆论的转变。)没有技术进步,就谈不上上下信息的传达便利,也就不能使底层民众了解相关信息,不能真正参与推举。第二点,环境不行。就如诸多网友所说,如果邓季打下整个版图,要让四方元老赶往中央,需要多少时日?这中间会不会出差错,能不能准确表达民意,元老是否需要与其选民沟通,还是说直接被关在京城中被监视或者洗脑?第三点,基础不行。邓季选民的基础是功民,功民从哪来?身体好,会打仗的就行(至少目前如此),这样的功民,在我看来,最容易被洗脑,而这样的功民会选出怎样的乡老?并且这种功民选拔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现在战时是身体素质好,那么和平年代呢?此外,功民的选拔会不会被人动手脚,以及功民随着时间推移会不会成为推选乡老制度本意(不是制度及其执行程序本身,而是制度制定的本意)的绊脚石?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目前在我看来,邓季立国的基础,恐怕还是在于功民出身的未来的新权贵身上,而不是所谓网友所说的民主和选举。
另外多说几句。之所以喜欢《农夫三国》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是因为作者的认真细致。看到今天的网文,能够时不时认真给出各种注释的作者,真没遇到几个。而老虎不仅是注释到位,而且情节能够较好地贴合当时的情境,包括社会、地理、人口、制度等等,可以说非常用心了。语言文字上也颇有品位,所以是值得一读的小说。但是,小说发展到现在,我感觉作者有与初衷背离处,特别是这个立国,感觉作者有点为立而立的搞法了。诚如诸多网友所说,在三国时代搞选举,简直不可想要,无论是环境还是人心,都是完全不符合条件的。可是作者硬要来这一出,还真是让人叹息再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