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吧 关注:54贴子:306

【向】高家堰向氏由来---本文只做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2-07 11:55回复
    高家堰大部分向氏派:世宗正道,自克希贤,天锡嘉兆,可光荣先!


    2楼2016-02-07 11:56
    收起回复
      土家向氏简述:
      源于西南夷,西南夷是黄帝后代,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4楼2016-02-07 11:58
      回复
        后面内容关键字较多,贴吧抽楼严重,故以图片形式展示!!!


        5楼2016-02-07 12:05
        回复


          6楼2016-02-07 12:09
          回复
            图片也抽。。。。


            7楼2016-02-07 12:10
            回复
              先秦时成为巴人的相氏,秦汉以后仍活动于巴人分布的区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二十四年,相单程等下攻临沅”;明年,“单程等饥困乞降,……为置吏司,群蛮遂平。”“精夫”即军事首领之意,其率众所攻之“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市西。唐《十道志》认为,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此文“巴子兄弟五人”,当指共推务相为廪君的巴人5姓。所以说,相单程应是流入黔中的巴酋之一。进入魏晋以后,这一地区频频出现向氏的活动而不见相氏,应该就是因为一些复杂的因素使后者转化成了前者。


              8楼2016-02-07 12:11
              回复
                史籍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向氏主要活动在长江三峡地区及其以南的渝、鄂、湘三省交界处,如酉阳蛮王向蚕,建平夷王向弘、向瓂,建平蛮向光侯,巴建蛮向宗头,以及北周时信州蛮中的“蛮”帅向五子王等等。其中,南朝宋永明年间(483-493年),“建平夷王”向弘后裔向宗头聚众,与“黔阳蛮”首领田豆渠等联合反抗齐的控制。后来,廪君族后裔的向姓等向西迁移,进入今渝东地区,不仅在六朝后期进至信州(今奉节),且在宋以前已迁至涪州(治今涪陵,领有今涪陵、长寿、武隆一带)。 ..............


                10楼2016-02-07 12:12
                回复
                  宋代,澧水北源活动着另一支向姓土人。据桑植县《民国向氏族谱》载:五代辰州沅陵县莲花池土王向宗彦后裔、巴蜀盘龙洞主向秀发长子向思胜于南宋建炎年间奉令来到桑植征苗。向思胜对土人、苗家予以宽待,澧水源头土酋、苗酋来附者达52处。向思胜率领土人、苗家入朝服化,因功被授“湖广桑植等处地方军民宣慰使司职”,颁发印篆一枚,赐袍带、虎符,拥有上、下桑植地。桑植县凉水口镇麻家湾村尚有桑植土司始祖向思胜墓址。《宋史》载: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湖外自靖康以来,盗贼盘踞,钟相、杨太山、雷德进等相继叛,澧州所属尤甚,独慈利县向思胜等五人素号溪峒归明,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使(雷)德进贼党无所剽掠,(向)思胜后竟杀(雷)德进。”向思胜协助官军招复土人山寨40余栅后,并在茶盘口修筑了老司城(遗址在今桑植县沙塔坪乡茶盘口村官屋场)。


                  13楼2016-02-07 12:13
                  回复
                    在土家地区, “虽没有发现姓相的人, 却发现了一大串的姓向的人, 起初在巴人中, 后来在‘土家’中, 一贯的成为最大的姓氏之一”。“向姓是从相姓变化出来的, 而变化的原因是两字声音相近。”潘光旦在《晋书》中找到一条线索:“《海西公记》里的相龙, 到了《五行志》里竟变成了向龙, 相龙与向龙无疑是同一个人, 并且是一个巴人。”同治《长阳县志》中“土语讹‘相’为‘向’”一语, “说得极为中肯, 但与其说‘相’讹为‘向’ , 不如说同一土音前后有了两个不同的汉文写法更为恰当”。按:“相”为尖音,“向”为团音, 鄂西汉语尖、团音不分, 确实容易“讹‘相’为‘向’”。据近二十年间的调查, 巴东仍有姓“相”的。在巴东土家三十五个姓中, 就有相姓。而且民间确实有改“相”为“向”的传说。1981 年巴东有一位向姓土家老人说:“我们原来不是现在这个向字, 是木目相。”现在, 利川土家也仍有相姓


                    15楼2016-02-07 12:14
                    回复
                      长阳县高家堰流溪辈份:(老派)万守向必向本向三向好永君时大维(续派)世宗正道 自克希贤 天锡嘉兆 可光荣先 诗书传家 文章华国 善继祖德 以开来哲。支系祖向万全。


                      16楼2016-02-07 12:37
                      回复
                        长阳县高家堰流溪辈份:传系宗子水士公之大元 有能若祖道 可以守世本 朝廷重贤贵 国泰振兴良 家富青云志 永载显名扬。九君后裔。


                        17楼2016-02-07 12:37
                        回复
                          长阳县高家堰石洪(城子里)辈分:沧廷木一洪启永文兴之水元朝宗明(另说是:向廷向一洪,启永文兴之。向元朝宗明,部分误差。前异后同)大定世可守时正泰运开修齐宜为首心怀治国才忠爱必先有贤能培德多光裕自长久。(始祖向沧公生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太平里向家村挠水堰,大明正德十六年彼处遇宸濠之乱,遂携同宗避居楚北落业于长阳高家堰向家淌开垦,同宗亦落业于驿关。向沧配申氏生三子:廷政、廷信、廷荣,遂分三房,今繁衍20代,族人在长阳县高家堰城子、向家河(今沈家棚、金盆村)、贺家坪镇(白沙驿)等地。“一”派时大房九人全部入川。)


                          18楼2016-02-07 12:39
                          回复
                            长阳县天合坪(天合村)辈份:显文向国一应之 正大光明作述昌宗 兴振启家 传法守圣 贤国多文 士永世光前。支系祖向天合。


                            19楼2016-02-07 12:39
                            回复
                              长阳县堂梁山坝辈分:均必秀胜永文明系东方宗大愈宏秉元士永从光家常安道太先泽守恒春敬顺天庭选忠清主志纯盛朝国本正作新世代培德全嘉宾兆多学定联辉。


                              20楼2016-02-07 1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