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位于襄城县西南部,北傍汝水,南邻平顶山市区,是列入我国古代《名山记》的一座名山。海拔400多米的紫云山,因山顶常有紫云环绕而得名。在群峰簇拥下,紫云山孤峰突兀,如石锤擂天、玉雕芙蓉。从山麓到山顶,梨园、山楂园,侧柏、槐树随处可见。每逢初春,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槐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白血皑皑,与山顶的紫云相映衬,景色别致,人称“紫云晴雪”,是郏县八大景之一。该山顶部有紫云寺,山脚有青龙泉,还有崇善寺、仙人洞等名胜古迹。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长女妙真、次女妙音曾在此修行(三女妙善在父城香山寺修行),在山顶建有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派大将尉迟敬得监工重修。明正德年间复修,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刻碑作记。据《三国志》载:东汉末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广开屯田,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郏县紫云山北麓摩陂建立大型军屯基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在山下摩陂建行宫,指挥了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大获全胜,并在此发布“劳徐晃令”,犒赏三军。此战的胜利,为曹魏伐汉铺平了道路。后人在山脚竖起“摩陂碑”,立石为记。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曹睿由摩陂行宫入驻许昌。次年正月,有青龙现于摩陂行宫井中。行宫留守官员火速上报。二月丁酉,魏明帝专程从许昌到郏县摩陂观龙,下令改年号为“青龙元年”,改摩陂为“龙陂”,改摩陂行宫为“龙城”,并赐郏县男子爵人二级,同时免除郏县穷寡孤独者全年的赋税。青龙年号历时五载,是曹操政权的鼎盛时期。“青龙井”成为曹操鼎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