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怀戳吧 关注:17贴子:10,992

回复:江苏汇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润州区
唐代建置时以州东有“润浦”而得名。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润州,
1984年10月,镇江市郊区更名为镇江市润州区。
辖7个街道:宝塔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金山街道、七里甸街道、蒋乔街道、官塘桥街道、韦岗街道;


IP属地:福建95楼2016-04-04 21:12
回复
    3、丹徒区
    “丹徒”,取“赭衣囚徒”之意。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故名丹徒县。
    2002年4月3日,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
    辖2个街道、6个镇:高资街道、宜城街道(丹徒新城)、高桥镇、辛丰镇、谷阳镇、上党镇、宝堰镇、世业镇。


    IP属地:福建96楼2016-04-04 21:16
    回复
      4、丹阳市
      一说,取“丹凤朝阳”之意。
      二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曲阿县为丹阳县,
      1987年12月15日,撤丹阳县,设丹阳市(县级)。
      全市辖2个街道、10个镇:云阳街道、曲阿街道、司徒镇、延陵镇、珥陵镇、导墅镇、皇塘镇、吕城镇、陵口镇、访仙镇、界牌镇、丹北镇。


      IP属地:福建97楼2016-04-04 21:24
      回复
        6、句容市
        因当地有勾曲山(即茅山)而得名。
        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置句容县。
        1995年4月,撤句容县,设句容市(县级)。
        辖3个街道、8个镇:华阳街道、崇明街道、黄梅街道、下蜀镇、白兔镇、边城镇、茅山镇、后白镇、郭庄镇、天王镇、宝华镇。


        IP属地:福建99楼2016-04-04 21:35
        回复
          十二、泰州市
          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州,先民祈盼“国泰民安”,因名“泰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
          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区解放,划城区设置泰州市,
          1996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
          辖海陵、高港2个市辖区,代管靖江、泰兴、姜堰、兴化4个县级市。


          IP属地:福建100楼2016-04-04 21:39
          回复
            1、海陵区
            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
            1996年8月12日,设立地级泰州市,原县级泰州市改为海陵区,名称源于西汉所设置的海陵县。
            辖10个街道、3个镇: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中街道、城北街道、京泰路街道、红旗街道、凤凰街道、寺巷街道、明珠街道、九龙镇、罡杨镇、苏陈镇。


            IP属地:福建101楼2016-04-04 21:42
            回复
              2、高港区
              因高氏聚居,且位于港口,故名“高港”。
              清代中叶成陆,后期形成港口,原名朱家港,因高氏聚居,遂改称高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末秀才、绅士高升甫在江边择地创办“洋棚”,接揽申汉线和沿江城市中外客轮停靠,代办旅客,货物水上运输业务。
              1997年8月,设立泰州市高港区。
              辖4个街道、5个镇:口岸街道、刁铺街道、许庄街道、沿江街道、永安洲镇、白马镇、野徐镇、胡庄镇、大泗镇。


              IP属地:福建102楼2016-04-04 21:45
              回复
                3、姜堰区
                为纪念北宋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故名“姜堰”。
                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约即这个时候形成的。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1994年7月,撤销泰县,设立姜堰市(县级),因驻地姜堰镇得名。
                2012年12月,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泰州市姜堰区。
                辖15个镇:姜堰镇、溱潼镇、蒋垛镇、顾高镇、大伦镇、张甸镇、梁徐镇、桥头镇、淤溪镇、白米镇、娄庄镇、沈高镇、兴泰镇、俞垛镇、华港镇。


                IP属地:福建103楼2016-04-04 21:49
                回复
                  4、兴化市
                  兴化,取“振兴教化”之意。
                  五代十国吴武义二年(920年)始置兴化县。
                  1987年,撤销兴化县,设立兴化市(县级)。
                  辖29个镇、5个乡:戴窑镇、合陈镇、永丰镇、新垛镇、安丰镇、海南镇、钓鱼镇、大邹镇、沙沟镇、中堡镇、李中镇、西郊镇、临城镇、垛田镇、竹泓镇、沈伦镇、大垛镇、荻垛镇、陶庄镇、昌荣镇、茅山镇、周庄镇、陈堡镇、戴南镇、张郭镇、昭阳镇、大营镇、下圩镇、城东镇、老圩乡、周奋乡、缸顾乡、西鲍乡、林湖乡。


                  IP属地:福建104楼2016-04-04 21:52
                  回复
                    5、靖江市
                    靖江,取“安靖江海”之意。
                    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县。以其地扼江海门户,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
                    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县建市(县级)。
                    辖1个街道、8个镇:靖城街道、新桥镇、东兴镇、斜桥镇、西来镇、季市镇、孤山镇、生祠镇、马桥镇。


                    IP属地:福建105楼2016-04-04 21:57
                    回复
                      6、泰兴市
                      一说,"国泰民安、五业兴旺”之意。
                      二说,“随泰州兴起”之意。
                      本为海宁县济川镇,
                      南唐升元元年(937)升海陵县为泰州,析海陵南五分地始置泰兴县。
                      1992年10月16日,撤泰兴县,设泰兴市(县级)。
                      辖1个街道、14个镇、1个乡:济川街道、分界镇、古溪镇、元竹镇、珊瑚镇、广陵镇、曲霞镇、张桥镇、黄桥镇、河失镇、新街镇、姚王镇、宣堡镇、滨江镇、虹桥镇、根思乡。


                      IP属地:福建106楼2016-04-04 22:00
                      回复
                        十三、宿迁市
                        以春秋时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宋闵公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故名“宿迁”。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豫县。
                        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1987年,撤销宿迁县,设立宿迁市。
                        辖2个市辖区、3个县,即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IP属地:福建107楼2016-04-04 22:04
                        回复
                          1、宿城区
                          因原为宿迁市(县级)主城区,故名。
                          1996年7月19日,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宿豫县和宿城区。
                          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幸福街道、项里街道、河滨街道、古城街道、双庄镇、耿车镇、埠子镇、龙河镇、洋北镇、仓集镇、洋河镇、中杨镇、郑楼镇、陈集镇、三棵树乡、罗圩乡、南蔡乡、屠园乡。


                          IP属地:福建108楼2016-04-04 22:10
                          回复
                            2、宿豫区
                            取“宿沙”、“预犹”各一音(古代预、犹同音),故名“宿豫”。
                            宿迁的古代居民主要由两支古越人迁徒于此,并与当地人混合而成。到晋代,从“宿沙”、“预犹”族称中各取一音(古代预、犹同音),构成“宿预(豫)”这一新地名。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豫县。
                            2004年3月,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乃以古地名为区名。
                            辖3个街道、13个镇、3个乡:顺河街道、豫新街道、下相街道、晓店镇、蔡集镇、王官集镇、皂河镇、仰化镇、大兴镇、丁嘴镇、来龙镇、黄墩镇、陆集镇、关庙镇、侍岭镇、新庄镇、井头乡、曹集乡、保安乡。


                            IP属地:福建109楼2016-04-04 22:14
                            回复
                              3、沭阳县
                              北周时以县治在沭水之阳,故名“沭阳”。
                              古为郯子国,汉置厚丘县。
                              南齐建元二年(480)设僮县、怀文县。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以县治在沭水之阳,故名。
                              辖6个街道、25个镇、8个乡:沭城街道、南湖街道、梦溪街道、十字街道、章集街道、七雄街道、陇集镇、胡集镇、钱集镇、塘沟镇、马厂镇、沂涛镇、庙头镇、韩山镇、华冲镇、桑墟镇、悦来镇、刘集镇、李恒镇、扎下镇、颜集镇、潼阳镇、龙庙镇、高墟镇、耿圩镇、汤涧镇、新河镇、贤官镇、吴集镇、湖东镇、青伊湖镇、北丁集乡、周集乡、东小店乡、张圩乡、茆圩乡、西圩乡、万匹乡、官墩乡;青伊湖农场。


                              IP属地:福建110楼2016-04-04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