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吧 关注:5,487贴子:280,887

更新大德善知识经典开示法语 愿大家一起共同精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念的力量很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任何一念,尤其是贪嗔痴慢疑等恶念起的生起,不仅会伤害自心,波及出去也会伤害到他人。所以,对于起心动念,需要觉知和把控,当恶念转而被善念主导,不仅不会伤人伤己,反而能让更多的人共同感受和传递正面的力量。
群处中守住你的嘴,独处时守住你的心。
因果法则、业力是佛教的主要教法之一。意指你应行持善事,不善的行为将为此生来世带来痛苦,如果你不希望得到痛苦,就应避免种下苦因;没有因就没有果。恰如树根拔除就不会有果实,如果你希望得到快乐,就必须种下乐因。若希望树长大,就必须妥善照顾根部,不完全的根,树将不会长大。——萨迦天津法王
为什么要断肉?原因有两点,其一,现在成千上万的动物被杀,它们饱受折磨和痛苦;其二,佛陀教法中的大悲心,是视三界众生为母亲,众生皆有离苦得乐的心。而菩萨对于给予众生离苦得乐,是誓言和承担,是要实践的,不能一边行菩萨行,一边吃肉,这样不好。——大宝法王噶玛巴《2013春季课程》
作为一个佛教徒,人生观务必要具备两点:第一要相信因果,第二要了知生死轮回。 ——索达吉堪布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佛教徒的生涯规划,以自利利他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恼、知惭愧为内学,庄严成熟美好的佛国净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31 21:36回复
    执着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关于放下执著,有些错误的认识,将放弃误认为放下,结果是修行越久,越会脱离生活。表面上自以为是放下,实际上是执上加执,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执著,而是因人而异。放下好比爬楼梯,后放前追一般。因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须有次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3-31 21:36
    回复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3-31 21:44
      回复
        你应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则:要避免任何恶行,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这就是正道,就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点。——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3-31 21:45
        回复
          任何一个烦恼,诸如贪欲、嗔恨、傲慢、嫉妒等等,只要进入我们的意识系统,就会扰乱所有的思维程序,让人不自由、不愉快,甚至犯错误。因此,对付烦恼比对付任何仇人或敌人更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4-02 00:42
          回复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匿着危害最严重的偷盗者和抢劫者,那就是自己的无知。它经常让我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想法、言说、行为都是正确的,这种习气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傲慢自负,很容易受外境影响,会因别人的赞美而满足,因别人的否定而恼怒。万法唯心造,心是身体和语言的主导者。多观察自心,少观察别人的言语和动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4-02 00:47
            回复
              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如果对实相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将会十分危险。——萨迦法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4-02 00:54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4-02 09:53
                回复
                  永远别从别人嘴里去认识另一个人,你永远不知道在别人嘴中的你会有多少版本,也不会知道别人为了维护自己而说过什么去诋毁你,更无法阻止那些不切实际的闲话。 ———宗萨钦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4-02 15:55
                  回复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4-02 16:07
                    回复
                      所谓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因果、没有缘起法则,那么也就落入了极端的断灭论,后果可能会很可怕。——大宝法王噶玛巴《法王教你做菩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4-02 16:32
                      回复
                        【一日行善】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人心不善祸相侵。损人利己甚或损人不利己的,都要绝对戒除。每日转发,弘扬佛法,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4-02 23:48
                        回复
                          生起知母的量是什麼?即是當我們見到任何有情,即便是一隻螞蟻,都會想起他當過自己的母親,當我們是他的子女時,我們一切都依靠這位母親。當這樣的心任運而起時,就是有知母的量。—穹拉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4-02 23:53
                          回复
                            释迦牟尼佛教法的重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要提防自己的恶行,尽力行善,尤其是「自净其意」,让自心清净,随时观察降伏我们的心是很重要的。——大宝法王噶玛巴(第28届噶举祈愿法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4-03 19:01
                            回复
                              人永远不要显露,更不要吹嘘自己灵修的程度。灵修的是放下自我,而不是强调它。它遵守藏传佛教的誓约,不透露修行的成果,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佛陀曾经惩罚一位僧人,因为他在公众地方显露神通。佛陀说,转化人心是唯一有价值的神迹。——丹津.葩默《雪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4-03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