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线技术吧 关注:4,173贴子:29,079
  • 29回复贴,共1

推荐竖线起始用这种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图的起始方式是起始钳在拍头的方法,2图的起始方式是起始钳在拍框内侧6点钟位置依赖减压器的方式。
之前用1图第一种起始方式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用高神70穿线,发现拍头竖线断线风险很高,仔细观察并分析后发现或许跟起始夹夹的那段线也有关。拍头的线先是被起始钳夹扁,然后这段线又需要拐弯受力牵引,让本身拍头就容易断的竖线变得更加脆弱,增加了拍头竖线断线风险。所以,最近几个月,我改用了2图第二种起始方式,通过跟进效果,感觉在保证磅数的同时增加了拍头竖线的耐打性,所以在此推荐给大家。
2图的截图是源自于吧主猪猪的穿线视频,之前其实很早就有看过这个起始方式,但是一直没用主要是因为本人的是弹簧机并非恒拉机,担心这样起始在牵引起始钳夹的B2竖线时,被起始钳夹的那一段线会导致整条竖线的磅数准确性。
通过测试与实践,我推荐给各位用非恒拉机的穿线师的目前我的操作是:起始钳夹的线(即B2竖线)拍头在被机头牵引时,一旦发现起始钳与减压器不再紧密贴合时,我就右手固定机头保持拉力但不跳线,左手松开起始夹然后右手再继续牵引跳线,然后再用座夹固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4-18 17:29回复
    是的,现在也是用图二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4-18 21:51
    回复
      图二也有缺点,就是对护线管的挤压,而且本身就多拐了一个弯,压力全部集中到R1-R2的弯道处。
      我推荐的是夹R1外面,那里是有足够位置夹住的。拉线顺序是R1-L1-L2-R1-R2。


      IP属地:广东3楼2016-04-18 22:39
      收起回复
        其实最好的起始不用起始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4-19 05:53
        收起回复
          感觉你这种好负责!


          5楼2016-04-19 08:43
          收起回复
            圖2的方式,是在沒有任何拉力下,始起始鉗夾在R2下,拉R1。
            我微調了一下,先R1、R2兩線並拉,然後起始鉗才夾在R2下,線夾夾在R1上。
            為的是讓夾在起始鉗裡面的那一段線先有一半的拉力。
            然後重新拉R1,放開線夾,讓R1能補足磅數,再重新夾上。
            雖然我的是電動機,但手搖機應該也可以適用。
            如果我是用手搖機,在拉R2時,放開起始鉗、線夾夾線後,我會再重拉R2一次。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6-04-19 11:30
            回复
              但是yy的马克在中通处起始钳。不知道如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4-19 19:52
              回复
                最近又改变了操作细节,等穿好一侧的三根线以后再转过来穿另一边的和拆钳子,这样更安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12 00:11
                收起回复
                  我是起始钳夹r2,位置在T头,拉r1,l1,l2,r2松钳


                  IP属地: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15 01:12
                  收起回复
                    近一年一直用推荐的这个起始方法,这里补充一下,在穿一些比较滑的线的时候,或者线夹功能不够稳定的情况下。
                    本来是穿完二根竖线后再转回去另一边,就可以考虑一边穿完三根再转回去,否则在拆起始钳牵拉时可能会碰到线夹内线打滑的情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31 0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