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行事吧 关注:9贴子:1,315
  • 3回复贴,共1

【东方】——拖延,就是拖给未来的自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Melissa Dahl
science of us 撰稿人
译者|茉娅
蒙汗药译文组 友心人

先测试下度娘的牙口还好不。


IP属地:浙江1楼2016-04-22 10:46回复
    未来的我 是现在的我 的奴隶
    四月的第二周来了,这对我来说可不是好事儿。每个周要结束时我都会把那些烦人的任务和请求推到下一周,美滋滋儿的想着即使我现在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以后我一定会有的。下一周的我一定能完成它们!
    仿佛下一周的我是一个能随便使唤的靠谱人儿,有啥现在不想做的,交给他不就行了呗!
    然而事实上……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一系列吸引人的心理学研究解释了为啥我,以及你们,每个月会有这样相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倾向于认为未来的他们自己,将与现在的自己既不一样又没关系。正因如此,许多心理学家把心灵视为由多种多样的自我组成——那个“提前做好选择的自己”和“那个去面对最终结果的自己”。
    通常,研究这个主题的研究者会关注人人熟悉的拖延症。举个例子,人们倾向于推迟那些好处在以后才能体现的事情(如锻炼或者存钱买一件很重要的物品),却会偏爱那些现在对他们就有利的事情(如看美剧或者在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上花太多钱)。但当把角度从拖延行为更换到人们同自我的关系时,这竟然也是一种“压榨”未来的我们自己的常规方法,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随便把使唤未来的自己的时间预定到去做我们并没有兴趣的事情上,好像未来的你和现在的你不是同一个人似的,完全不去care“TA”。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04-22 10:51
    回复
      你总以为未来的你不会像现在一样忙成狗?
      为了验证这种现象,一位实验者乔装成大一新生,在期中考试周的周一或周二晚上突然敲开普林斯顿大学一些大一学生的宿舍门,以相似的话开头:“现在是期中考试周了,可是咱们班上还有很多人面临着严重的学业问题,有挂科危险。我这周试图组织一个‘最后一分钟’同辈学业辅导项目以帮助那些最有可能挂科的同学,不知你能否在这周帮助其中一人,耗时从15分钟到6小时不等。我们希望你能参加。”
      然而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内心里其实早已默默地把学生们随机分了四组,提了四个不同的关键问题。第一组学生听到的是:
      “你觉得 这周, 你 能花费多长时间来帮助他们呢?”
      回答:27分钟
      第二组学生听到的这个项目信息略有差别,是在下学期期中考试周才开始,于是他们被最后也会被询问到的问题是:
      “你觉得 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周, 你 能花费多长时间来帮助他们呢?”
      回答:90分钟
      还有第三组学生,被问到的却是其他人的情况,他们听到的问题是:
      “你觉得这周, 你的大一年级的同学们 能花费多长时间来帮助他们呢?”
      回答:两小时吧?
      第四组的学生呢?别着急,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告诉你!
      前三组的结果清晰地呈现了这个模式——人们会把未来自己的时间预定给他们现在根本没有意愿去做的事情上。代表“现在自己”的第一组学生的回答平均为27分钟。但代表“未来自己”的下学期第二组呢?竟然是一个半小时!这个结果与代表“他人”的第三组学生说2小时的结果很接近!这个实验更加支持了前面所说的观点,人们会认为未来的自己与他们现在的自己毫无关系!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6-04-22 11:04
      回复
        大脑告诉你,你才不认识未来的你
        另一些心理学家用高大上的脑成像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人们想着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扫描他们的脑活动,结果发现当人们想着一些名人和想象着十年后的自己时,脑活动的模式很相似!这可很有意思,这些被试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名人,同样地,他们也从来没见过未来的自己。
        这同时也提示了我们为什么给将来的自己做决定是如此棘手而纠结。做决策明显需要大量反省,你会观察到你的想法、感受和愿望,以便做出尽可能最好的选择。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在猜测他人的内心生活时表现奇差,都会倾向于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们自己的极其相似,这咋可能嘛?但是反过来想,一个月或一年之后的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如同你旁边的同事或前面实验中旁边宿舍的同学一样,无法知晓、不可触及。心理学家总结说:“向内看,我们可以感知自己的念头和情绪,然而对于其他人,我们只能通过行为去了解。所以未来的自我,甚至过去的自我,都更像是另一个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能像感知现在的自己一样去感知过去或将来自己的任何感受。”
        想对未来的自己好一点,肿么破?
        但普林斯顿大学的这个研究也为我们改变这种烦恼的趋势提供了启发。当提醒代表“未来自己”的学生下学期他们仍然可能要应对他们现在面临的时间约束和压力时,这种效应减弱了。
        在上面研究的第四组学生中,当实验者提醒大一新生下学期他们“有和现在同样多的作业,感受到同样的时间压力,对于平衡学业、出行、公益服务和所有一切事情有着同样的担忧,最基本的是,你会是和你现在同样的一个人”时,既代表“未来自己”又启动了“相同感受”学生把他们对下学期的时间承诺减半,平均从一个半小时缩减到了45分钟。
        另一方面,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个趋势,你可以利用它来为未来的自己设定“善意的陷阱”,也就是把错以为未来的自己乐意会做的事情放到现在去做。春天来了,你想开始骑车上班来健身,总在出门那一刻顺其自然地拎着乘车卡想偷懒的你,可以更少地给乘车卡充值以迫使没钱坐车的自己去更多的骑车。又或者,如果你在试图算出准备买一件重要物品需要多少工资,尽力去想想那些还没赚来的工资而不是你现在拿到手的,这会驱使你存更多的钱。
        总之,这项研究可以帮助你开始在吵闹不停的自我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假如说你是一个很忙的人,你经常被要求在会议上发言也总是轻快地答应,此时这就是个你自己想和自己“说说话”的时候:“看,我想要对自己好些,不想累垮了,如果这个会议就在今天,我会想去这么做吗?如果答案是不,也许你应该拒绝。”在许多情况下,最好是用你现在的情绪作为预测你未来情绪的向导,毕竟,未来的你仍然是你。
        如果你能记住这一点,你将会非常感激自己。

        -end-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6-04-22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