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吧 关注:1,115贴子:11,367
  • 12回复贴,共1

颜回之才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表在论语吧里的一些东西转过来。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违:本意是离开,不违就是不要离开当下社会的现实。参见论语详解64孝
愚:取愚忠中愚义,死脑筋不知变通。亦:“亦”,“腋”的本字;发:发挥、发扬,私:微也。参见唐朝张果正解的阴符经: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传》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功,明而不可违,公之至也。圣人体之亦然。
退而亦足以发,全句是“以退省其私、终日不违发亦足以的省略、倒装。孔子告诫颜回在践行的道路上要始终不离开当下现实,就像愚钝一样一根筋,而颜回却能辨识行道细微之处的差别不拘小节而像人的两腋一样一体而相称。不违大道,孔子赞叹,颜回不死脑子、真灵活。,
不但能不退转,且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其不同而行之有道,这也解释了孔子最看重颜回的原因。


IP属地:河南1楼2016-04-24 23:47回复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有子张教、授于陈、蔡之说。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归与,即如何回归到正道?小子,未得大道者使人自小;“狂简”因简而狂,所谓,整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自以为有所得而张扬,虽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就像写作一样,虽然成章颇易,但是要裁剪的话却是不知如何难以下手,减这也觉得可惜,减去那些也觉得可惜的状态,想精致是很难的。就像技术,入门是容易的,但是要精通却是极难。


    IP属地:河南2楼2016-04-24 23:47
    回复
      所以从我于陈、蔡者,可能应是指代,从“师也”(颛孙师)学孔子之道的人。我,根据用吾来指代自己,根据缠中说禅经济学中,对于人的定义,”我“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我辈的集合,知易行难,禅师对于“大”人之承担,而孔子之道的学习就本身面临有退转与否的难题。连孔子都曾“子畏于匡”,所以定义为动态的能闻见学行道之人的我辈或许更为精确,这样如禅师《论语》详解56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我理解为我辈的集合,能辅助更为准确的理解。
      及,至也。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入门)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的倒装与省略 ,入门有以下几种方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禅师论语中有对闻见学行君子之道高境界的论断。孔子在此章节中有对各种弟子的评价,陈国和蔡国中的跟随我辈学习的人,都没有入门。学习道最好的,一以贯之,(即禅师缠中说禅论语详解60课里所解释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所说的行hang)行之并得、有得。“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次之,是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之辈,知道道为何物而不能一以贯之落实的。“言语:宰我,子贡。”再次,是跟随孔子学习大道仅能用之悟掌握道中之术如握治国之术之流。“政事:冉有,季路。”最下,就是只能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文学:子游,子夏。”
      但偏偏,著书立说,文功武德,是最容易建立并传世的,所以,子夏之流,变大道为小道为祸千古。


      IP属地:河南3楼2016-04-24 23:48
      回复
        关于孔子畏于匡的解释之荒谬。
        论语语中有一节说。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匡:动词名用,意为匡扶而称霸。意参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此句中的匡为动词、用筐子围起来,)参见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解释,因为齐桓公是用王霸之术,称霸天下,这种齐模式,是很低端的人不知的社会模式,于孔子之道是相违背的,而齐国竟然一匡天下。所以说孔子因而有所忧虑。死:固守,一人为之大的担当。翻译意思应该是,子虽畏于匡(孔子在因齐国称霸有所担忧,在践行其道的路上还略微有所犹豫徘徊)而颜渊却紧随孔子其后面,孔子赞说,我就知道你可以固守道而不退转。颜渊说,(虽有畏)您也没有退转啊。根据论语一般用回也代指颜渊,可能此句中的回,应包含颜回和“回死”两重意思,即固守回,不能死守。既说出了孔子的坚定亦表明了颜回之决绝。这也是孔子对颜回,赞誉有加的原因。通常的解释中翻译为:我以为(颜回)你死了。死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论语中记录“颜渊死”孔子相关言行中竟有了好几节,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得道而早死的重视与叹惋。既然如此,不不至于颜渊死了,孔子还和颜回对话,这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背。真作颜回死了解的话,就是证实了佛教六道轮回的存在,(参见缠中说禅教你打坐系列)因为在何等地位的论语里都明确记载了此种鬼神灵异之事。


        IP属地:河南4楼2016-04-24 23:48
        回复
          由此也可以解释孔子曰:吾与汝弗如(颜回)一节。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愈:如韩愈之愈,字退之,这里的愈也是前进的意思。孔子对端木赐说,你和颜回哪个(人)前进得多?成语有可望而不可即,虽然不能达到那个程度,但起码却是能看到知道其程度,而端木赐对于颜回之“学”却感叹连望都不能望,就类似深不可测与高深莫测的区别了,可见颜回的境界之高。连孔子都说可能不如颜回,。颜回之才闻一知十,对于一个如此聪明之人,以缠君对于君子的定义的话,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那颜回“安贫乐道”的理解可能是错的。可以参见其中有一节。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IP属地:河南5楼2016-04-24 23:49
          回复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据《论语》详解(21)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沿途看到卫国市面繁华,一语双关地引出“庶矣哉!”的感叹。该感叹就是《诗经》的“比兴”手法,所谓“不知诗,无以言”,要理解《论语》,对此必须把握。孔子借所见市面的“庶”,“比兴”引出孔子心中的“庶”,这两者只是引发关系,就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等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庶”,不单单指“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关键还指各种人以及社会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不同”。
            一个地方,就算满大街都是人,但清一色都穿同样的服装、同样的面孔、同样的神态,这样,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庶”;人如此,物也一样,所有商店都一个样子,所有报纸、传媒都一个样子,所有的文化都一个样子,这样也不是“庶”。


            IP属地:河南6楼2016-04-25 22:37
            回复
              上面已经反复提到,只有“不相”才能“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多样性,才能称得上“庶”。“庶”的前提就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庶”。但就像“鲁式”国家鼓吹“仁”,其实只是“假仁”,在鼓吹自由的地方,其实也是谈不上自由的。
              庶:富庶,多种各样,引为见多识广之意,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空:使之空,使恩赐赏赐落空。颜回因为见多识广之高峻、闻一知十所以屡次拒绝赏赐。《广雅释诂》:“殖,积也。《广雅释诂》:“殖,积也。《周语》“财蕃殖”,韦昭解:“殖,长也。”货殖,谓居财货以生殖也。億,通臆,度也、即臆测。古代经商皆受命于官,俞樾《群经平议》不受命而货殖自是一事。古者商贾皆官主之,……若乎不受命于官,而自以其财市贱鬻贵,逐什一之利,是谓不受命而货殖。
              焉:于此,指代于屡空赐后。中:正中。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颜回闻一知十,做生意自己每次都能靠揣度而正中。《论语》详解(67)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那种连利益、利害都不懂得、了解的君子,只不过书呆子而已。
              而对于小人,又何曾真明白利害、利益?利益、利害,都必须究底穷源,对整个社会、各种制度的运行有深切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对利害、利益有稍微的了解。否则,不过是一个利益机器上被摆布的一群,利益战争下的一堆炮灰而已。
              何谓小人?首先是人,只是画地为牢,自小而已。而一般的所谓人,在社会结构被社会机器所玩弄,所有的学问、观念,不过被所谓的常识、天经地义的所组装而已。


              IP属地:河南7楼2016-04-25 22:38
              回复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依据后面孔子的回答不可而门人厚葬。古代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孔子明确不允许,门人应该遵从,这违背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厚或可参考 李贺《昼苦短》里面的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之厚,天为上地为下,就是君上臣下、父上子下、师上徒下之类的下葬的礼数。如颜回之高境界,且始终是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礼数来事孔子,
                但孔子心底从未敢下视颜回为子弟,而视作同辈之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类 。对于师徒之事,有的师傅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的是毫无保留。有为人子弟的态度是老虎跟猫学厚,而有人的态度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我:我辈、我的某些情况,依据对象而言。根据论语语中一般用,吾来代表我自己,女即汝来表示你。则相应的,“我”用来代表吾之辈,我的**,尔一般用来代表你的**。在此句中的我应该是指代后面的“二三子”也就是二三十岁的年龄,颜回,又不是我到我这个年纪了达到名师的境界,他只是二三十岁的人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我们不能行以师徒之类之礼节对待(他的葬仪)


                IP属地:河南9楼2016-04-25 22: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