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大约两三年前接触的GTD,断断续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最早ANY.DO之类的清单软件,后来DOIT.IM,后来用手机WPS表格把时间统计法和GTD结合在一起。
(时间统计法,出自《奇特的一生》,就是把生活中每一步使用的时间都分类记录下来)
再后来因为表格本身的问题,抛弃了GTD,完全采用了时间统计法,坚持了下来。
去年年底离职,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养身体,学英语,学编程(30岁前转行程序员)。
目前已经养成了24小时,每时每刻的时间都能记录下来。(一般每天会记录20-50条)但是现在发现,如果没有GTD的支撑,时间统计法及其容易流于形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可以清晰地发现时间漏洞,但没法对治。
离职一百多天了,虽然每天运动和学习英语,但程序员还没怎么下手,最后时间记录留下大量的“浪费”分类。
所以决定重新学习和使用GTD,使用工具为DOIT.IM和时间统计表--------时间统计法并不放弃。
书籍的话,早就就买了《搞定123》,虽然6月份会出新版,但我想把旧版本吃透就很厉害了,等明年上班重新买新版--------对了一下目录,相差不大。
之前更多的是《搞定1》,感觉核心再那里,后面两本只能算翻了翻,这次三本都要吃透。
大约两三年前接触的GTD,断断续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最早ANY.DO之类的清单软件,后来DOIT.IM,后来用手机WPS表格把时间统计法和GTD结合在一起。
(时间统计法,出自《奇特的一生》,就是把生活中每一步使用的时间都分类记录下来)
再后来因为表格本身的问题,抛弃了GTD,完全采用了时间统计法,坚持了下来。
去年年底离职,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养身体,学英语,学编程(30岁前转行程序员)。
目前已经养成了24小时,每时每刻的时间都能记录下来。(一般每天会记录20-50条)但是现在发现,如果没有GTD的支撑,时间统计法及其容易流于形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可以清晰地发现时间漏洞,但没法对治。
离职一百多天了,虽然每天运动和学习英语,但程序员还没怎么下手,最后时间记录留下大量的“浪费”分类。
所以决定重新学习和使用GTD,使用工具为DOIT.IM和时间统计表--------时间统计法并不放弃。
书籍的话,早就就买了《搞定123》,虽然6月份会出新版,但我想把旧版本吃透就很厉害了,等明年上班重新买新版--------对了一下目录,相差不大。
之前更多的是《搞定1》,感觉核心再那里,后面两本只能算翻了翻,这次三本都要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