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其滥觞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建国以后,黄梅戏从民间小戏一跃而为全国重要戏曲剧种之一。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得益于黄梅戏曲调优美、韵味清新的剧种优势,更得益于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领军人物的开创性努力。其中,黄梅戏一代名伶严凤英居功至伟,她不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条件,更能博采众家之长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积极参与黄梅戏改革,对黄梅戏旦行的唱腔及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唱腔艺术不仅风靡一时,至今还广为传诵。
一、 严凤英有一副令人称羡的金嗓子,其唱腔如山野吹来的清风,似山涧淙淙的流泉。严凤英的嗓音条件十分独特,可以概括为甜、润、清、脆四字。具体而言:“甜”是指其嗓音甜中带沙,甜而不腻,有中正平和之美;“润”是说其声腔圆润婉转,有润如贯珠之妙;“清”即清澈悠扬,是指其声腔中柔媚的一面;“脆”即脆能遏云,则是指其声腔中刚烈的一面。这样好的自然条件是其具有宽广演绎空间的重要保障。严凤英在短暂的舞台生涯中塑造出50多个舞台形象。难能可贵的是,严凤英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往往能因人而异,各具特色。追溯其根源,在于她丰富独特的嗓音条件:因为丰富,所以能演谁像谁;因为独特,就可以将人物相互区别开来,让人们仅凭欣赏其唱腔,“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