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建设蓝图梦
家国情怀赤子心
——陶唐足音群赠王建国先生
(寒天撰联 韩世光书写)
当我们惊叹于平遥也有着莽莽苍苍层峦叠翠的天然林海时,当我们置身于苍翠挺拔葱茏蔽日的片片松林中,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种植和守护山林的人,当我们能重登宝塔山再睹文风塔雄姿时,我们不能不感恩那些开辟这条道路的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四十二年扎根这里并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超山林场场长王建国。
初见王建国,便可感受他的亲切和朴实,热情招呼我们坐下,他便滔滔不绝谈起了林场的情况。林场有17万亩有林地,分布在4个乡镇40个行政村,6万多亩天然次生油松林,5万多亩人工种植林地。他们每年的任务就是林区监护、巡逻检查、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等。然后又给我们讲种植的方法,管理的艰辛,“三分造林,七分管理”,他一脸的骄傲和自豪,就像慈爱的父亲讲述亲手抚养孩子成长,细节和过程里都是满足欣慰,言语中都是对绿林的深情,对林场的热爱。
谈话中了解到他的一些经历,他清晰地记得1975年4月3日,十八岁的他积极响应党的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条件优裕的家来到山区林场,这一来便像松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里。他爱这里的蓝天白云,爱这里的阳光空气,爱这里的每寸土地,每棵树,爱这里善良的人们和淳朴的民风……对于不善言辞不擅应酬的他,这山就是他的桃花源,这林就是他的水云间。一恍已是四十二年,今年十一月他即将退休,问到他的心情时,他说:“真舍不得啊,舍不得这里所有的一切。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森林保护好,为家乡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他早已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怎么放得下,离得开?
四十二年来,他的身影无数次奔走在每个熟悉的山头和村落,他的足迹遍及这里每条路甚至每寸土地,他的目光注视过这里每片林子甚至每棵树。林区的山形风貌,树种分布,沟壑小路都了然于胸,他已然成了这里的一张“活地图”。
回忆他走过的岁月,工作中的艰辛无处不在:挑着米面油盐步行几十里到作业点,几十天不回家。年轻时夜行山林曾突遇豹子,结伴而逃。夏夜虫叮蚊咬浑身是包无处可逃,冬天冷得睡不着,远处群狼嚎叫,点着油灯听狼撕抓着门板,听得我毛骨悚然……那些天天月月年年的苦难可想而知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单说开辟到文风塔的通道时,他就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地图,实地勘察,预算经费,选取了距离短山势平缓和毁林相对少的路线,上级部门审批后,他带领施工队修建,近50天里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往工地跑,风餐露宿废寝忘食,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身上划了多少血痕,都无法计数。最后工程不仅如期完成,还比最低预算又节省了两万元。他自豪地说:“这也算退休前我还能为山区做点贡献,立点功劳吧。
”
工作以来,他做过十几年业务,摸爬滚打在基层经受过各种苦难,所以他做副场长后实实在在为工人谋福利,处处想工人所想,急工人所急,竭尽所能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由于业绩和人品都被认可,他经民主推荐当上了场长,他更加任劳任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因此深受工人爱戴,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在他的带领下,众志成城,短短几年后,超山林场扭亏为盈,成为晋中市多次被树为典型的天然保护林区。
有人说他是“命好,机遇好”,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他说“工作上论公论私,我问心无愧,为人处事,我心安理得。”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我相信他是真做到了。
但是唯一让他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照顾家人,他最最感恩的是他的母亲,儿子从两岁就由母亲抚养直到成人,家里的事一多半都是母亲包揽。而他因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身体不适没及时发现,拖延了病情,母亲住院时因工作培训都没能赶回去,后来母亲不日便病逝,说到这里,他语气悲咽沉重,我能感受他深深的遗憾和愧疚,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在淌泪。如果他的母亲泉下有知,一定会原谅他,他不仅仅是母亲的儿子,他也是大山的儿子,林场的儿子。
他把最火热的青春镌刻在这里,把最激荡的热情挥洒在这里,把最晶莹的汗水流淌在这里,他把最真诚的情感留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到了这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一个人几十年坚守山区,一生默默无闻只为做好一件事,这种执着无悔太让人钦佩。朴实厚道、勤劳节俭、知足感恩、正直无私、淡泊名利的他真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他多次感慨,“大山是被人遗忘的地方,那些默默无闻的护林工作者更被人们遗忘,可是他们真的把毕生精力贡献到这里,有的到退休,有的到病逝……”我想,大山不会忘记你们,绿林不会忘记你们,你们守护这片土地,这片森林,你们已化身为林中一棵棵坚挺的松树,是可亲可敬的家园卫士。
家国情怀赤子心
——陶唐足音群赠王建国先生
(寒天撰联 韩世光书写)
当我们惊叹于平遥也有着莽莽苍苍层峦叠翠的天然林海时,当我们置身于苍翠挺拔葱茏蔽日的片片松林中,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种植和守护山林的人,当我们能重登宝塔山再睹文风塔雄姿时,我们不能不感恩那些开辟这条道路的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四十二年扎根这里并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超山林场场长王建国。
初见王建国,便可感受他的亲切和朴实,热情招呼我们坐下,他便滔滔不绝谈起了林场的情况。林场有17万亩有林地,分布在4个乡镇40个行政村,6万多亩天然次生油松林,5万多亩人工种植林地。他们每年的任务就是林区监护、巡逻检查、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等。然后又给我们讲种植的方法,管理的艰辛,“三分造林,七分管理”,他一脸的骄傲和自豪,就像慈爱的父亲讲述亲手抚养孩子成长,细节和过程里都是满足欣慰,言语中都是对绿林的深情,对林场的热爱。
谈话中了解到他的一些经历,他清晰地记得1975年4月3日,十八岁的他积极响应党的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条件优裕的家来到山区林场,这一来便像松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里。他爱这里的蓝天白云,爱这里的阳光空气,爱这里的每寸土地,每棵树,爱这里善良的人们和淳朴的民风……对于不善言辞不擅应酬的他,这山就是他的桃花源,这林就是他的水云间。一恍已是四十二年,今年十一月他即将退休,问到他的心情时,他说:“真舍不得啊,舍不得这里所有的一切。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森林保护好,为家乡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他早已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怎么放得下,离得开?
四十二年来,他的身影无数次奔走在每个熟悉的山头和村落,他的足迹遍及这里每条路甚至每寸土地,他的目光注视过这里每片林子甚至每棵树。林区的山形风貌,树种分布,沟壑小路都了然于胸,他已然成了这里的一张“活地图”。
回忆他走过的岁月,工作中的艰辛无处不在:挑着米面油盐步行几十里到作业点,几十天不回家。年轻时夜行山林曾突遇豹子,结伴而逃。夏夜虫叮蚊咬浑身是包无处可逃,冬天冷得睡不着,远处群狼嚎叫,点着油灯听狼撕抓着门板,听得我毛骨悚然……那些天天月月年年的苦难可想而知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单说开辟到文风塔的通道时,他就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地图,实地勘察,预算经费,选取了距离短山势平缓和毁林相对少的路线,上级部门审批后,他带领施工队修建,近50天里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往工地跑,风餐露宿废寝忘食,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身上划了多少血痕,都无法计数。最后工程不仅如期完成,还比最低预算又节省了两万元。他自豪地说:“这也算退休前我还能为山区做点贡献,立点功劳吧。
”
工作以来,他做过十几年业务,摸爬滚打在基层经受过各种苦难,所以他做副场长后实实在在为工人谋福利,处处想工人所想,急工人所急,竭尽所能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由于业绩和人品都被认可,他经民主推荐当上了场长,他更加任劳任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因此深受工人爱戴,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在他的带领下,众志成城,短短几年后,超山林场扭亏为盈,成为晋中市多次被树为典型的天然保护林区。
有人说他是“命好,机遇好”,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他说“工作上论公论私,我问心无愧,为人处事,我心安理得。”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我相信他是真做到了。
但是唯一让他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照顾家人,他最最感恩的是他的母亲,儿子从两岁就由母亲抚养直到成人,家里的事一多半都是母亲包揽。而他因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身体不适没及时发现,拖延了病情,母亲住院时因工作培训都没能赶回去,后来母亲不日便病逝,说到这里,他语气悲咽沉重,我能感受他深深的遗憾和愧疚,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在淌泪。如果他的母亲泉下有知,一定会原谅他,他不仅仅是母亲的儿子,他也是大山的儿子,林场的儿子。
他把最火热的青春镌刻在这里,把最激荡的热情挥洒在这里,把最晶莹的汗水流淌在这里,他把最真诚的情感留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到了这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一个人几十年坚守山区,一生默默无闻只为做好一件事,这种执着无悔太让人钦佩。朴实厚道、勤劳节俭、知足感恩、正直无私、淡泊名利的他真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他多次感慨,“大山是被人遗忘的地方,那些默默无闻的护林工作者更被人们遗忘,可是他们真的把毕生精力贡献到这里,有的到退休,有的到病逝……”我想,大山不会忘记你们,绿林不会忘记你们,你们守护这片土地,这片森林,你们已化身为林中一棵棵坚挺的松树,是可亲可敬的家园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