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明确提出了“迎随、徐疾、呼吸、开阖、深浅、导气法、方员”7种补泻手法。其中“深浅补泻”经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法,“导气法”发展为近代的“平补平泻”,“方员补泻”蕴含了“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的雏形。
1 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后世对“迎”和“随”的争议颇多。《灵枢·九针十二原》 云:“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
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迎而夺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可见,“往者”为气虚小,“来者”为气之平,均非经脉之方向。在《九针十二原》关于迎随补泻的 一句还有“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空,腧穴也。腧穴中的经气运动很微妙,不可差之毫发,故岁i能凭敏锐手下感来体察。《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则具体指明了判断经气盛衰的方法。当手下有紧滞感时,邪气来,不可用补法;手下有和缓感时, 正气来,不可用泻法。所以“迎随”是补泻时机,“迎随补泻”是根据经气盛衰而定的补泻手法。
2 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篇》对此有2种解释。《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篇》则日:“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小针解》从整个进针到出针的过程言“徐疾”,是单式补泻;《针解》则仅针对出针的过程而言,并融入了开阖补泻的方法,是复式补泻。
3 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内经》记载的呼吸补泻时还融入了开阖补泻,可见《内经》中的补泻手法非常灵活,可根据临床需要自由选择。
4 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痛,无使邪气得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已发针,疾按其痛,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出针时快速按毕针孔为补法;慢按针孔为泻法。
5 深浅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一方虚,浅刺之。”泻法,为刺深;补法,为刺浅。《灵枢·官针》日:“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日: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浅刺皮肤泻阳邪,再刺比皮肤深一点泻阴邪,再深刺至分肉则脉里谷气出。《内经》中的深浅分层补泻对明代徐凤《针灸大成·金针赋》所载“烧山火”和“透天凉” 的“天、地、人”分层,补法由浅到深,泻法由深到浅的分层补泻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导气法
《灵枢·五乱》记载:“徐人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灵枢·阴阳清浊》云:“清浊相干,命云乱气。” 《说文解字》对“同”“精”的解释:“同”日合会也。“精? 日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拨云雾而见青天亦云精。”可见治疗清气浊气相干的乱气,可用慢进针慢出针的调整经气的方法,寓补泻于无形,可以收到“拨云雾而见青天”的治疗效果。近代的“平补平泻”以均匀的速度捻转或提插以激发经气,正是在《内经》“导气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用神经刺激理论来解释这种针法的有效性。
7 方员补泻
《灵枢·官能》日:“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方员补泻”为《内经》独有的补泻方法,是复式补泻的一种。其中蕴含了明确的徐疾,开阖补泻。从“转之”“微旋”可以看出是后世的捻转补泻,然而捻转补泻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较少看到,故捻转补泻没有成为《内经》的主要补泻手法,这可能与当时针柄为方柄,针具粗糙不易捻转有关心。
《说文解字》曰:“伸,屈伸”,《仓颉篇》云:“推,前也”,《内经》虽未有提插补泻,但是根据字义理解,可认为“伸推”即后世“提插”之意。故方员补泻融汇了捻转、徐疾、开阖补泻,也具备了后世提插补泻的雏形。
以上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娄玉方针灸减肥机构”所有。
1 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后世对“迎”和“随”的争议颇多。《灵枢·九针十二原》 云:“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
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迎而夺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可见,“往者”为气虚小,“来者”为气之平,均非经脉之方向。在《九针十二原》关于迎随补泻的 一句还有“机之动,不离其空,……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空,腧穴也。腧穴中的经气运动很微妙,不可差之毫发,故岁i能凭敏锐手下感来体察。《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则具体指明了判断经气盛衰的方法。当手下有紧滞感时,邪气来,不可用补法;手下有和缓感时, 正气来,不可用泻法。所以“迎随”是补泻时机,“迎随补泻”是根据经气盛衰而定的补泻手法。
2 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篇》对此有2种解释。《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篇》则日:“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小针解》从整个进针到出针的过程言“徐疾”,是单式补泻;《针解》则仅针对出针的过程而言,并融入了开阖补泻的方法,是复式补泻。
3 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内经》记载的呼吸补泻时还融入了开阖补泻,可见《内经》中的补泻手法非常灵活,可根据临床需要自由选择。
4 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痛,无使邪气得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已发针,疾按其痛,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出针时快速按毕针孔为补法;慢按针孔为泻法。
5 深浅补泻
《灵枢·终始》云:“补须一方实,深取之,……一方虚,浅刺之。”泻法,为刺深;补法,为刺浅。《灵枢·官针》日:“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日: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浅刺皮肤泻阳邪,再刺比皮肤深一点泻阴邪,再深刺至分肉则脉里谷气出。《内经》中的深浅分层补泻对明代徐凤《针灸大成·金针赋》所载“烧山火”和“透天凉” 的“天、地、人”分层,补法由浅到深,泻法由深到浅的分层补泻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导气法
《灵枢·五乱》记载:“徐人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灵枢·阴阳清浊》云:“清浊相干,命云乱气。” 《说文解字》对“同”“精”的解释:“同”日合会也。“精? 日择米也。引申为凡取好之称。拨云雾而见青天亦云精。”可见治疗清气浊气相干的乱气,可用慢进针慢出针的调整经气的方法,寓补泻于无形,可以收到“拨云雾而见青天”的治疗效果。近代的“平补平泻”以均匀的速度捻转或提插以激发经气,正是在《内经》“导气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用神经刺激理论来解释这种针法的有效性。
7 方员补泻
《灵枢·官能》日:“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方员补泻”为《内经》独有的补泻方法,是复式补泻的一种。其中蕴含了明确的徐疾,开阖补泻。从“转之”“微旋”可以看出是后世的捻转补泻,然而捻转补泻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较少看到,故捻转补泻没有成为《内经》的主要补泻手法,这可能与当时针柄为方柄,针具粗糙不易捻转有关心。
《说文解字》曰:“伸,屈伸”,《仓颉篇》云:“推,前也”,《内经》虽未有提插补泻,但是根据字义理解,可认为“伸推”即后世“提插”之意。故方员补泻融汇了捻转、徐疾、开阖补泻,也具备了后世提插补泻的雏形。
以上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娄玉方针灸减肥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