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汇国际吧 关注:64贴子:732
  • 0回复贴,共1

60年的坚持 只为补锅手艺的传承风雨60年,他常常自问“有一天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风雨60年,他常常自问“有一天我做不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支撑他的是传承的信念,为的是不让补锅技艺消失在历史中。图/文 桂林日报 刘教
01
17
本期作者:刘教清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听到“补锅咧”的叫喊声,就会有人提着破锅烂鼎,去寻觅补锅人的身影。如今,这样的情景已一去不返。而桂林市全州石塘镇旧宅村,今年81岁的赵德济老人,16岁开始补锅,至今仍在坚持,已补锅60余年。
年轻时,他走村过街去补锅。现在,每逢圩日,他才到镇上的一个老市场定点补锅。
虽然他年岁已高,但补锅行头不减:坩埚、小炉、焦炭、煤块、锤子、板凳,一应俱全。只要有人来补锅,他便摆好风炉,填入几块焦煤引燃炉火,再用鼓风机吹风,往坩埚里放几块铁片。不一会儿铁片就熔成铁水,“铁水球”的温度比想象中要高,但赵德济用布和灰将其放好,不会太烫手。补锅辛苦吗?补锅就跟火、铁水、黄泥、烂锅打交道,纯手工活,一身脏不算,大热天还要在身边放个火炉,“有时滚烫的火花、铁水会溅到身上”。当他刮掉铁锅上的烟垢后,再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抹上去,冷却后用细砂纸把补痕磨平,再抹上些黄泥浆,这锅就算是补好了。赵德济说,过去每家每户几乎都用铁锅做饭,用大锅煮酒,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扔锅,通常补了再补。那时补锅是他养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富裕了,只要锅一烂,立马换新的,甚至有的人觉得锅不好用,就直接丢了。现在来补锅的,都是上点年纪的人,他们吃过苦,节约意识根深蒂固,“一般不轻易丢弃一口锅,但前来补锅的人的确一年比一年少了”。这一天,石塘镇上虽车水马龙,但来补锅的人只有5个,赵德济一天只赚了20元钱。他说:“这人气最旺时,二三十块钱一天,算是不错的了,虽然还不够几餐菜钱,但总比没活强。”没活干的时候,赵德济只能坐着干等。赵德济曾收过徒弟,但都没干多久。觉得苦,赚钱少,另谋了出路。如今赵德济年纪大了,儿女也各有所成,都想让他安享晚年。但他觉得几十年的手艺丢了太可惜,所以隔三差五就上街补锅。


1楼2016-07-11 08: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