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这部剧开播时,我曾经追着看。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只得暂时放下。2014年把全集都下载后,准备一次性看完,但是当会津篇结束后,却因心潮澎湃而暂时放弃了。直到今年7月才终于重新看完。
统观全剧,可分为会津篇和京都篇。前者以会津为舞台中心,讲述了八重在幕末时期手持铁炮的奋斗历程;后者以京都为舞台中心,讲述了八重在明治维新的洪流中找回了自己的位置,走向时代的前沿。
我不是一个日本历史迷,对于剧中错综复杂的历史线不感冒,因此我更喜欢感情色彩浓厚的会津篇,而京都篇就比较枯燥了。会津围城战,是全剧的最高潮,不论看几次,都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小遥持枪奋战的英姿,让我联想到了花木兰、穆桂英……
本剧毕竟是历史剧,大河剧是非常严谨的,因此在看剧的同时,我也开始思索中国近代历史。早在第一集中,佐久间象山就曾说:“于鸦片战争中大败而归的清国,如今已是任由西洋列强宰割之鱼肉。为避免重蹈清国之覆辙,我等须以西洋之技术与东洋之道德,令日本面貌一新。”(在《仁医》里,也有日本借鉴清国教训的思维)而这正是魏源先生首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两个国家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问题,也有了相似的解决方案。于是,日本倒幕之后开始维新,清国则在太平天国之后开展洋务运动。数十年后,双方终于在甲午战争中碰了头。
甲午,是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赔款和土地,藉此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清国丧师失地,加上巨额赔款,导致洋务运动的成果化为乌有,不进反退。
以上是结果,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直到西南战争为止,日本的政治仍然属于派阀之间的权利斗争,长州派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日本政府在经济、文化、技术方面的诸多改革,与洋务运动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废藩置县”,并没有多少先进性,中国早在秦朝就已经实行郡县制。让明治维新从封建改良蜕变为资本主义改革的事件是: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和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这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清国洋务运动所缺乏的。只有在先进的政治体制下,经济、文化、技术的革新才有意义。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就是两个典型案例。
《八重之樱》对甲午战争着墨不多(即使是在《坂上之云》中,也回避了甲午战争的动机,只是作为日俄战争的序曲。所谓“为了遏制俄国势力的发展而进占朝鲜”,这只是侵略者的籍口而已)。八重作为战地护士参与了甲午战争,剧中主要描述了她在战争中不分敌我地进行救助。这虽有一丝美化日本形象的嫌疑,但或多或少宣扬了反战的思想。
对于本剧的补充评价:
1、本剧过于注重历史的严谨,因而故事性较差,如果你不是历史粉,不是遥控,可能会看不下去。会津篇稍好,京都篇会让你睡着。
2、小遥在会津守城战中的造型酷毙了。英姿飒爽,巾帼英雄。京都篇中的洋装造型也很不错。但一些和服造型显老,我不太喜欢。
3、山川大藏和八重的感情戏,应该是杜撰的吧,大概是为了增加一些故事性。但我一直为大藏惋惜呢,又帅又能干,怎么就搞不定八重呢?
4、剧末,当八重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时,真是很伤感呢。不过这都是会津篇的情感残留。
5、新岛襄去世时,当他依依不舍地说:“Goodbye……再会了……”而八重伤心又无奈地呢喃着“襄……襄……”,这时我也好难过的……
6、觉马、八重,和他们的母亲,命好硬,会不会太硬了,所以其他亲人们就……
7、本剧总体来说是反战的,该剧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不畏艰难,从废墟中站起,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国家而奋斗;战争不可忘却,但不要迷恋,不要依赖战争去解决问题。
剧本:★★★
人物:★★★★
造型:★★★☆
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