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哲学研究》2015年第20151期
摘 要:尽管牟宗三儒学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其思想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良心本心的理解过于陈旧,未能摆脱感性理性的两分模式,总体上坚持的仍然是两分方法;二是对康德智的直觉思想理解有失准确,认为道德之心创生存有的思维方式即是智的直觉,不仅直接将其创生的对象称为物自身,而且以此作为一种基本范式,扩展到圆善论和合一论之中。从整体上看,这种方法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已经终结了。
关键词:熊十力;十力学派;牟宗三;现代新儒家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但同时也难以否认的是,其思想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笔者看来,牟宗三儒学思想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方法的不足。
说到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首先要提到的是他对良心本心的认识过于陈旧。牟宗三对良心本心有深切的体悟和简洁的阐发,特别是他所记述的熊十力关于当下呈现的论述,堪称20世纪儒学发展史的经典案例,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他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良心本心是儒家心学的立论根基,孟子如此,象山如此,阳明如此,牟宗三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牟宗三并没有超越前人。检查牟宗三的相关论述,他只是强调良心本心是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教导人们必须按照它的要求去做等等,而未能对其作出深入的理论探讨,有一个学理上的交代。笔者对牟宗三儒学思想有所不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笔者看来,按照古人的说法,纵然可以体会良心本心作为道德本体的重要,但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比如良心有无时间性,有无空间性,是不是可变的等等,并没有办法得以解决。因此,这些年来笔者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为“何为良心”“何谓良心”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步是“何为良心”。这是指首先要通过生命体验体悟到良心的存在,明白自己也有良心,不能只将其视为文字上的符号,或理论上的共相。第二步是“何谓良心”。这是进一步要求在理论上说明良心究竟为何物,不再满足于只说其如何如何重要。笔者认为,人之所以有良心,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原因:第一,来自人作为一种生物的先天禀赋,这种情况笔者叫作“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第二,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智性思维的内化,这种情况笔者称为“伦理心境”。(参见杨泽波,第64-86页)“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伦理心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心境”便没有一个附着之地,也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何以会对人自然有吸引力的问题。“伦理心境”则是“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没有这一步发展,人也不能与一般的动物相分离。“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伦理心境”则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先天的,“伦理心境”则是后天的,但同时又具有先在性。从这两个方面说明“何谓良心”成了笔者整个儒学研究的基石。
对良心本心的认识过于陈旧,对牟宗三最大的影响,在于决定了其儒学思想从整体上说仍然是一种两分方法。所谓两分方法简单说就是将人的思维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部分的一种方法。西方哲学在认知领域虽然也有其他模式,但在道德领域,流行的则一般都是这种方法。在两分的架构下,感性是导致人们走向恶的力量,理性是引导人们走向善的力量;人们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的力量,制约恶,走向善,但这种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儒学。在研究孟子性善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笔者称之为“三分方法”。所谓三分方法是将人的道德结构横向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的一种方法。在笔者看来,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讲道德就没有简单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部分的做法,实际上坚持的是欲性、仁性、智性三分的格局。欲性的作用是负责人的物质生存,仁性的作用是听从良心本心的指令,智性的作用是发挥学习和认知的功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之争,但在孔子那里,这三个部分齐备不欠。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哲学的传入,两分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看待儒学,研究儒学,未能对其加以反思,从而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牟宗三在儒家心性之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均与此有或紧或疏的关联。
摘 要:尽管牟宗三儒学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其思想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良心本心的理解过于陈旧,未能摆脱感性理性的两分模式,总体上坚持的仍然是两分方法;二是对康德智的直觉思想理解有失准确,认为道德之心创生存有的思维方式即是智的直觉,不仅直接将其创生的对象称为物自身,而且以此作为一种基本范式,扩展到圆善论和合一论之中。从整体上看,这种方法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已经终结了。
关键词:熊十力;十力学派;牟宗三;现代新儒家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但同时也难以否认的是,其思想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笔者看来,牟宗三儒学思想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方法的不足。
说到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首先要提到的是他对良心本心的认识过于陈旧。牟宗三对良心本心有深切的体悟和简洁的阐发,特别是他所记述的熊十力关于当下呈现的论述,堪称20世纪儒学发展史的经典案例,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他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良心本心是儒家心学的立论根基,孟子如此,象山如此,阳明如此,牟宗三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牟宗三并没有超越前人。检查牟宗三的相关论述,他只是强调良心本心是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教导人们必须按照它的要求去做等等,而未能对其作出深入的理论探讨,有一个学理上的交代。笔者对牟宗三儒学思想有所不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笔者看来,按照古人的说法,纵然可以体会良心本心作为道德本体的重要,但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比如良心有无时间性,有无空间性,是不是可变的等等,并没有办法得以解决。因此,这些年来笔者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为“何为良心”“何谓良心”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步是“何为良心”。这是指首先要通过生命体验体悟到良心的存在,明白自己也有良心,不能只将其视为文字上的符号,或理论上的共相。第二步是“何谓良心”。这是进一步要求在理论上说明良心究竟为何物,不再满足于只说其如何如何重要。笔者认为,人之所以有良心,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原因:第一,来自人作为一种生物的先天禀赋,这种情况笔者叫作“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第二,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智性思维的内化,这种情况笔者称为“伦理心境”。(参见杨泽波,第64-86页)“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伦理心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心境”便没有一个附着之地,也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何以会对人自然有吸引力的问题。“伦理心境”则是“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没有这一步发展,人也不能与一般的动物相分离。“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伦理心境”则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先天的,“伦理心境”则是后天的,但同时又具有先在性。从这两个方面说明“何谓良心”成了笔者整个儒学研究的基石。
对良心本心的认识过于陈旧,对牟宗三最大的影响,在于决定了其儒学思想从整体上说仍然是一种两分方法。所谓两分方法简单说就是将人的思维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部分的一种方法。西方哲学在认知领域虽然也有其他模式,但在道德领域,流行的则一般都是这种方法。在两分的架构下,感性是导致人们走向恶的力量,理性是引导人们走向善的力量;人们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的力量,制约恶,走向善,但这种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儒学。在研究孟子性善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笔者称之为“三分方法”。所谓三分方法是将人的道德结构横向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的一种方法。在笔者看来,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讲道德就没有简单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部分的做法,实际上坚持的是欲性、仁性、智性三分的格局。欲性的作用是负责人的物质生存,仁性的作用是听从良心本心的指令,智性的作用是发挥学习和认知的功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之争,但在孔子那里,这三个部分齐备不欠。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哲学的传入,两分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看待儒学,研究儒学,未能对其加以反思,从而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牟宗三在儒家心性之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均与此有或紧或疏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