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吧 关注:1,176贴子:5,962
  • 10回复贴,共1

刘震云老师之女刘雨霖的线上分享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雨霖导演做了一次线上分享会,关于作家、编剧、制片人。都来看看吧


1楼2016-11-14 16:42回复
    云莱坞主持人:分享会马上开始,下面欢迎导演~ 大家撒花欢迎!本次分享 面向10个群,共2007人。
    刘雨霖导演:亲爱的,大家好!我是刘雨霖,特别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在这里交流。


    2楼2016-11-14 16:43
    回复


      3楼2016-11-14 16:43
      回复
        主持人:改编剧本如果原著情节不足如何增加情节又不影响原著特色?有什么原则吗?改编时如何做到不牵强又容易让观众能get到原著想表达的意思?
        刘雨霖导演:首先,《一句顶一万句》这部电影是根据《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改编的。那么《一句顶万句》本身就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特别丰厚的土壤,加上其实刘老师他本身是编剧,他是一个非凡的编剧,所以他在整个的构架,人物的关系,在拿到剧本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我觉得,因为原著提供了一个丰厚的土壤,所以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他基本的框架结构已经在那儿了。我们需要往上填肉的只是这些细节和具体的东西,这些细节和具体的东西不同于文学作品,这些需要是作为导演来说对影像的想象。
        那么其实生动来说,就是如何把书本当中的文字语言转换成镜头语言。我举一个特别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在文学作品当中,一个人在低头思索想事情,他都想了哪些事情,包括她想的状态是什么,他想起了那个人物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在文字当中是可以描述的,但是在影像当中,你是不可能一个人坐在那里,你的长镜头不动拍她在那儿发呆,所以这个就要把它变成影像化。我觉得在创作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前提,就是我们不要给自己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是什么呢?就是不相信自己,觉得不能把原著当中的所有都体现出来。我觉得首先一个概念就是文学和影视完全不一样,影视没有办法百分之百体现文学。影视是影视,文学是文学。我觉得影视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学,就是把书本上那些精髓,这些精髓是人物身上的情感和他的那些状态,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我希望我第三个问题且回答清楚了,那我们进入第四个问题谢谢!


        6楼2016-11-14 16:46
        回复
          主持人:长片和短片在架构时的区别,以及短片和长片拍摄的最大的区别和难点是什么?怎么克服?
          刘雨霖导演:其实长片和短片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在于拍摄手法上,我觉得是在体量上,也就是容量上。在你拍摄一个短片的时候,比如说短片必须是三十分钟以内,那和长篇要求你一百二十分钟以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体量整个成了四倍。那么在创作之前就要想到我短片设计的人物可能要更少一些,那么每个人物身上的厚度可能要相对薄一些。但是长片不一样,长片需要有一百二十分钟的容量,它里面涉及的人要更多,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肯定要更丰厚更复杂。
          其实长片短片的容量,在故事上想明白了以后,那么剩下的其实就是拍摄时间长短的问题。《门神》我用了八天的时间拍摄,那么《一句顶一万句》长片我用了六十三天的时间拍摄。其实,只要是之前故事想明白了,我认为在拍摄上是没有区别的。另外困难怎么解决?在拍任何一个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心里都有一个底是你肯定会遇到困难,而且肯定会遇到现场的突发情况。怎么能使在拍摄的时候突发情况越来越少,这就是看你前期准备的工作是不是越来越长。像《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我花的时间最多的是在前期准备上,虽然我拍摄只用了六十三天,但是我前期准备有一年的时间。
          我带着整个剧组,三番五次的去看景。包括我们所有的演员都提前两个月去体验生活,包括在拍摄之前,我们日日夜夜地一起通读剧本。那么在拍摄前,其实哪一个主创人员对里面的人物也好,对里面的故事也好,都耳熟能详都烂熟于心,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里面的人物。摄像机摆在哪,每场戏的桌子、椅子应该怎么摆,每一场戏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在开拍前,在按摄影机之前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其实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就是一个落实的过程。前期花的笨功夫越多,准备地越充足,后期遇到的困难和突发状况就会越少。短片也是一样的,我觉得长片和短片唯一的区别就是在故事和剧本上。在后期拍摄上是没有区别的,怎么克服困难呢,就是前期准备的更多一些,花的笨功夫更多一些。


          7楼2016-11-14 16:47
          回复


            8楼2016-11-14 16:55
            回复
              主持人:因为door god是个挺悲伤的故事,生活中总有被忽略的情绪。我也很喜欢您要tell stories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的理念。但是大陆很多片子给人一种专注悲伤情感痛苦生活的既视感。因为生活里很多悲伤,但是也有很多见缝插针的快乐。不是那种大概念宣传人民幸福的感觉,而是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在您在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您觉得生活中的痛苦比快乐要好发现,好表达?会不会因为拍中国的一些痛苦更容易获得国际奖项?还是说现在可能有一个艺术上的概念,我拍痛苦拍人性的灰色就是深刻,拍农村就是记住,拍positive的情感就不那么有价值?
              刘雨霖导演:我首先特别明确的说一点,就是我拍任何的感情,我从来没有功利心的去想过,这个人物,这个感情它所呈现的会被更讨好。国际的讲,我觉得如果在有功利心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你就是在利用你电影当中的人物,你就是在利用你电影当中的情节。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好的人物、好的情节、好的故事就不会走向这个创作者。
              另外一个我觉得,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是不是更悲伤一点的情绪会更想表达更好表达,我觉得不是。一个电影作品里不可能单纯的光表达一种情感状态,或者是特别局限性地把自己扣在一种情感状态的创作里面。每一个作品,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喜怒哀愁,不同的各个方面,是这不同各个方面综合体才把这个人物在银幕上,或者是在电影里变得生动起来和有血有肉起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很简单的这样回答,首先的是不应该有功利心去想,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能更讨好国际上的奖,或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去更好表现。
              第二个我想特别说的就是说,真正好的电影作品他不会只局限于表达人的一种情感的状态,它肯定是丰厚的,这种丰厚是这个人物身上有他的喜怒哀愁,是综合性的。这样的情感状态,才能完整的塑造里面的人物,才能真正的打动看这个片子的观众。


              9楼2016-11-14 16:56
              回复


                10楼2016-11-14 17:09
                回复
                  主持人:作为一个青年导演,你觉得在开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之前要做怎样的准备?有所谓的“恰好的时间么”?
                  “做自己的第一个产品之前要做怎样的准备,什么是恰好的时间?”,其实我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做怎样的准备,就是当你内心有讲述人物的冲动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这样的准备了。“恰好的时间”是当你觉得你一切都准备好了,你内心的人物都已经有血有肉了,他开始和你交流、说知心话了,你已经想好怎么把他们的语言转换成镜头语言了,我认为这就是准备好了。也是到了恰好的时间可以开始组建团队开始制作影片啦!


                  11楼2016-11-14 17:10
                  回复
                    如果有跟帖的话我再继续跟帖哟~~~
                    都是硬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哈哈


                    12楼2016-11-14 17:10
                    回复
                      如果时光能回头,我会跟她说我喜欢你。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5-11 1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