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乡吧 关注:524贴子:103
学诗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16 21:10回复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四:“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现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16 21: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16 21:14
      回复
        某种意义上看,d有错误,犯了三平尾。但是,其实唐人、宋人、明人在写诗时都不避讳这一“问题”,三平尾这个概念有生造之嫌。如以下诗句,都是三平尾: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李白五律《春日游罗敷潭》。全是三平)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
        欢来意不持,乐极词难陈。(唐寅)
        茫茫彭蠡口,隐隐鄱阳岑。(徐祯卿)…………………………………………………………………………等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16 23:37
        回复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个七言绝句的格式对吗?
          ……………………………………………………………………
          可以算是律绝,倒是个正格,每句一三字平仄不拘,二四句押韵,第一句不必用韵。第一句也可变作仄仄平平仄仄仄,此时第三字必用平。
          四句全是律句,合乎粘对,就可以算作律绝。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里提到过仄韵五言律绝,七言可以类比。
          不过七言仄韵相当少见,我只见过白乐天有一首,倒是减去两字的仄韵五绝还有一些,刘梦得柳子厚都作过一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1-16 23:43
          回复
            根据国家《汉语拼音方案》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ue
            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
            er为特殊韵母有时候归类于复韵母,有时候单独列为特殊韵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17 11:53
            回复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1-17 11:54
              回复
                唇音:b(玻) p(坡) m(摸) f(佛)
                齿龈音(舌尖音):d(得) t(特) n(呢) l(勒)
                舌根音(软腭音):g(哥) k(颗) h(喝)
                舌面音(硬腭音,龈-腭音):j(机) q(七) x(西)
                平舌:z(资) c(次) s(思)
                翘舌(齿龈后音,舌尖后音):zh(知) ch(吃) sh(师) r(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17 11:56
                收起回复
                  如官〔guan〕这个音节中,〔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a〕是韵腹,〔u〕是韵头,〔n〕是韵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17 12:00
                  回复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1-17 18:39
                    回复
                      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古代,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发现有规律的语音可以形成鲜明的节奏。中国汉代,有一种亦诗半亦文的文学体裁——赋,这种文学体裁很讲究文采和韵律。到魏晋时期,“赋”日益对偶化,全篇都用字数相等、意义相关、音调和谐的偶数句组成。自汉到唐,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发展,在题材走向、 格律形式、艺术手段、风格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绝句、律诗的格律结构也最后形成。绝句、律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绝句律诗格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1-17 18:57
                      回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11-17 19:04
                        回复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11-21 09:45
                          回复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 ,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11-21 09:55
                            回复
                              至于称为“平平脚”或“平仄脚”那是因为在近体诗的基本句式中,无外乎四种形式,即每句最后三字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这是较细的分法,如果按“平”收“仄”收的话,仅两种了。如:A式、C式为仄收,B式、D式为平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11-21 1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