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吧 关注:249,055贴子:2,339,787

回复:兰州刻葫芦杂谈,随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图为白塔山,阮琳大师目前所在葫芦研习所,每天有陆陆续续的游客参观


45楼2016-11-26 08:05
回复
    阮文辉 1934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美学研究会理事,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等职。阮琳的父亲。
    正真的大师,精通书画,制陶。。。非现在的所谓的猫猫狗狗伪大师所能相提并论


    这作品真心跪了





    46楼2016-11-26 08:13
    回复
      老一辈王氏葫芦的开山大师,王德山的作品,王小弟的爷爷,可以看出王德山老人都其影响非常大,风格被继承下来。
      老人已经仙逝,这样的作品再也看不到了。

      这枚葫芦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王德山老师刻制的,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葫芦上刻了2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只狗和3只鸡在农家田园的景象,刻工精细、构图完整,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下面更是传神精品:





      48楼2016-11-26 08:39
      回复
        陈唯一,名士昶,字唯一、未一,号东空、拙然、乐涛、磨道人,1925年5月生于兰州,2008年2月13日晚9时25分因病在兰州辞世。葫芦雕刻艺术家,陈氏兰州刻葫芦创始人。
        陈唯一的祖父和父亲均热爱传统书画艺术,母亲工于民间刺绣,耳濡目染,陈唯一自幼便喜爱传书画及民间艺术,14岁开始治印,19岁学习刻葫芦。曾参加过抗日后援会艺术培训班,学习木刻、美术字、图案设计和剪纸等,后又自学金石篆刻,在兰州马坊门开设“琢磨斋治印社”,以刻印章、雕刻葫芦为营生。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西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现西安美院),后供职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设计室、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兰州搪瓷厂、甘肃省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因其在雕刻葫芦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卓越贡献,1991年陈唯一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99年被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他虽历经磨难,生计坎坷,但毕生勤于好学,多才多艺,对书法、绘画和雕刻葫芦颇有研究。他继承和发展了兰州雕刻葫芦的传统技法,守巴书法、绘画和雕刻巧妙地融为一体,能在一个小小的葫芦上,刻划出画面复杂、字数众多、透视难度大的场面。如他刻画的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字数分别有633字和628字,并配画了三国故事图案;还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和“兰亭图”; “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桃园问津图”;“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和“五柳庄山影图”; “陶渊明归去来辞”和“归去来辞图”;“苏轼前赤壁赋”和“东坡观赤壁图”,及“后赤壁赋”和“赤壁山水图”;“王勃滕王阁序”和“滕王阁图”;“范仲淹岳阳楼记”和“岳阳楼山水画”等,都以娴熟的书画,苍劲的刀法,给人以美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49楼2016-11-26 08:45
        回复
          陈唯一老先生,十二生肖图



          51楼2016-11-28 08:50
          回复
            葫芦作品按其特征分,兰州刻葫芦可分为微雕葫芦、彩刻葫芦、墨刻葫芦等;若按其题材内容分,兰州刻葫芦可分为山水葫芦、仕女葫芦、刀马人物葫芦、佛像罗汉葫芦、仿名家书画葫芦、十二生肖葫芦等;若按葫芦的形态分,兰州刻葫芦可分为亚腰葫芦、鸡蛋葫芦、疙瘩葫芦、单肚葫芦、异形葫芦等


            52楼2016-11-28 17:14
            回复
              微雕葫芦,顾名思义,在有限的葫芦载体上,呈现出繁杂的画面,一般以历史名家画作、生活采风、市井绘制、书法等等题材构成。微雕葫芦在兰州针刺葫芦里面占有很大的比重。
              下面一个作品是齐鸿民先生创作了,是创作,不是简单照画册刻制,艺术性的创作了了兰州牛肉面有了“清明上河图”。创作者齐鸿民用白描的手法,在手掌大的葫芦上通过微雕的技艺,以马保子清汤牛肉面馆为中心,完美地再现了清末时兰州市井的生活风貌,与《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处。
              葫芦,直径只有手掌大小。整个葫芦分为上下两部分,在葫芦下面是宽5厘米、周长30厘米左右的画面。雕刻者齐鸿民采用白描的手法,集中展现了清末马保子牛肉面及其他的兰州的饮食风俗图。
              整个画面上雕出了 468位市井人物,大的如同大米粒,小的和小米一般,有玩耍的小孩,有走街串巷的货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再现了兰州市井风情。

              还有一个是阮琳大师创作的100罗汉图:
              正面



              53楼2016-11-28 17:24
              回复
                微雕葫芦题材中,有许多名家都对下面以这幅白描经典画为临摹在葫芦上进行了创作。
                《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 “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 。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之一啊!

                因为亚腰葫芦本身是曲面,而87神仙卷长线条居多,所以在曲面上表现衣服的长线条难度较大,而且画面恢弘,很多葫芦艺人都以该作品刻制后,进行比赛。
                在齐鸿民的作品中,有一个在棒子葫芦上刻制的87神仙卷,已经全部发红,在兰州齐鸿民刻葫芦的地方可以看到。
                下面是亚腰葫芦葫芦艺人刻制的部分87神仙卷。


                54楼2016-11-28 17:33
                回复
                  八十七神仙卷而且画面恢弘。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要求葫芦刻制者,在进行八十七神仙卷的制作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在刻制过程中,一根线条乱了,会导致整个画面紊乱,随意对刻制者的心境有很高的要求。画如其人,很多葫芦艺人都以该作品刻制后,进行比赛。


                  55楼2016-11-28 17:40
                  回复
                    兰州针刺葫芦的刻制工具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最早,李文斋时期用的就是缝衣服的针,所以顾名思义,这就是兰州针刺葫芦叫法的来历。
                    缝衣针,细,锋利度随着刻制葫芦而降低,所以需要不时的磨针。后期随着钢针、篆刻刀、自制刀等工具的使用,作品也日趋多样化。另外圆规用于画圈使用,一般刻葫芦的都使用,尤其刻制鸡蛋葫芦。
                    “针”的选择,不同的葫芦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作品的风格而不同。
                    李文斋、王德山等都采用传统针刺技法;阮氏一般是针刺较多;陈氏葫芦针刀并用;齐鸿民针刺为主,蝈蝈罐子鱼、虾、骆驼等动物刻制以刀为主;王小弟针刀并用、邱临俊主要用刀,市场上丁亥年邱临俊刚出道时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人物都是以针刺为主,后期木板刻画风格,还是以刀刻为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工具如下: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磨刀石、圆规、可以安装不同针的工具笔
                    圆规画圈

                    齐鸿民以前隍庙现在刻制
                    马耀良老人自制刻刀

                    钢针艺人替代之前的缝衣针
                    不同的刻刀,可以刻制不同风格的作品


                    56楼2016-11-28 20:35
                    回复
                      刻制着墨


                      57楼2016-11-28 20:43
                      回复
                        本帖兰州针刺葫芦民间工艺,会不断整理,很多内容为自己原创和收藏心得,与针刺爱好者交流


                        58楼2016-11-28 20:53
                        回复
                          下面是兰州疙瘩葫芦关于雕刻的一些事


                          59楼2016-11-28 23:50
                          回复
                            在兰州,时在兰州隍庙、雁滩、西关文玩市场和一些雕刻工艺店的人会看到一种兰州土生土长的“丑”葫芦,因其满身长得疙里疙瘩,被兰州老百姓俗称为“疙瘩葫芦”。
                            “疙瘩葫芦”是兰州老百姓对一种身上长满“疙瘩”的葫芦的一种通俗称呼。疙瘩葫芦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感受,密集恐惧症者,觉得疙疙瘩瘩,心里不舒服者也有。在兰州,雕刻葫芦、玩蝈蝈罐的最早都用疙瘩葫芦制作。每年10月份兰州疙瘩葫芦下架后,购买者很多。兰州疙瘩葫芦销售也是按照品相要价,疙瘩少的几块,几十的都有;疙瘩越多,体型越大、连体等等价格都非常高。尤其打皮以后的文玩店价格都比较高。
                            但是因为西北气候干燥,加之疙瘩葫芦性干,非常容易开裂,所以在兰州就有无疙瘩大葫芦不裂的说法,尤其疙瘩越多,越大,越密集的更容易开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兰州葫芦爱好者对疙瘩葫芦的喜爱。
                            种植“疙瘩葫芦”的种植户,“疙瘩葫芦”是葫芦和苦瓜杂交产生的新品种。兰州疙瘩葫芦的特点是皮厚,尤其青白石种植的疙瘩葫芦,以为土壤原因,皮非常厚,皮色金黄,盘玩容易变色,随着长时间盘玩包浆后非常漂亮。而周边城市,天水、瓜州种植的疙瘩葫芦皮薄,并不适合雕刻。
                            下面是收藏的一些疙瘩葫芦,发来一起欣赏,这是疙瘩葫芦纯素玩,不适合雕刻。
                            非常老的一把疙瘩葫芦,已经全部玉化,看龙头的颜色便知,有多少时间流逝了,老疙瘩葫芦镇楼:





                            60楼2016-11-28 23:51
                            回复
                              老不老,颜色一比便知


                              61楼2016-11-28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