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9贴子:43,647
  • 6回复贴,共1

“修心”和“真心”是佛教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朝流行的“心”字庭院在我国已经很难找到,如果有机会去京都旅游的话,可以参观一下龙安寺和天龙寺等,禅意很浓,秋天观赏红叶更佳。


1楼2016-11-30 16:46回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子提出的三纲领八大条相信受过传统教育的华人都知道。其中的格物致知是基于理学,就是认为宇宙和人都需服从一种永恒不变的天理。天理本生是有为还是无为可以有不同观点。诚意,正心,修身,除了来自孟子学说外,也受到佛学影响。我们知道朱子熟悉佛教经典,王安石更是曾为“维摩诘经”注释过。
    儒教在宋朝以前一般称为礼教,所谓“孔孟之道”是宋朝以来的传统。为什么呢?原来孟子的地位本来并不高。我们说朱子学,其实是指从王安石,到程氏兄弟,再到朱熹的学说传统。王安石除了重新修订五经外,就是竭力要将孟子的牌位迎入孔庙。孟子的“性善说”是朱子极力推崇的,因为他毕生反对要将“心”与“性”作区分。
    有空再续。


    3楼2016-11-30 17: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如果翻查佛教经典,我相信找不到有述说“人性本善”的理论。因为沿着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思路走,我们还会发现所谓人性,是一种错误的执着,是无明引起的妄执。所以,从佛教出发,会认为人性本善是愚蠢的思想。
      同时,从“论语”和“大学”中,也未能找到有关人性本善的思想。王安石和朱子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除了重新定位儒家的伦理学地位外,还有哲学上的关于“本”和’用“的思考。其中,程氏兄弟从“大学‘中悟出的天之理就是他们的本位核心。二程认为,“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性”,主要的出处就是“中庸”中提到天命可以体现在人性上。


      4楼2016-12-14 18:19
      回复
        “见性成佛”
        但我相信禅宗有关“佛性”的观念一定也深深影响着王安石和朱熹,但禅宗的“佛性”类似中观的第一义谛,一般是无法用语言和思维逻辑描述的。在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下,这个“性”字主要是自然的表现,。也就是说“性”要符合天理。既然清净无为是自然原始的表现,那么心静即是理,也没有必要去区分心和性。
        所以,朱子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我们细心看,这和“众生皆有佛性”的结构一样。很明显,这是一种本体论。


        5楼2016-12-14 18:24
        回复
          “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
          朱子进一步说到:“心犹镜也,但无尘垢之蔽,则本体自明,物来能照”。很明显,像明镜一样的心才让我们去认识世界的事物,才能让所谓一切法变成可能的条件。所谓修心,就是要修到心的本然状态,回复心的虚明本体。朱子的晚期学说虽然在心上又分性和情,但目的还是要达到心和性的统一状态。因为之前提过,二程认为性即理,所以心与理可合。所以,修性就是修心。


          6楼2016-12-14 18:39
          回复
            “无极而太极,太级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第一部分。虽然朱熹和陆九渊争论很多,但他们关于”心“的理论体系和周敦颐很大关系。如果从结构上分析,有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说法,和上面提到的”起信论“的核心”一心生二门“又很类似。我不是专家,也可以当我瞎猜,我认为周敦颐的道学抄了”大乘起信论“。


            7楼2016-12-14 18:48
            回复
              Citta - 心
              Mana - 意
              Vijnana - 识
              ”心“作为绝对意识在早期佛教经典中是很少提及的。在大乘文献中,我们常见”Bodhicitta“,即是菩提心,可以指修行的最高状态。唯识宗的奠定者世亲将Citta, Mana,Vijinana统一在一个认识概念上,我认为这是”起信论“的一心生二门的基础。
              有空再续


              9楼2016-12-14 1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