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沿用历代乡村政治制度,在州县以下设置保甲里社,负责编查户籍、征收赋役、维持治安、推行教化。
乾隆十年《洛阳县志》载:“通县共八十七里,七百五十一村庄,三万九千七百三十二户,丁男十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名,妇女八万一千八百六十八口。”由此可知,当时洛阳县共39732户,丁男108994人,妇女81868人。县城外751个村,分为20个保、87个里。
该志明确,“仅载通衢要津,余不琐志”。意思是,全县七百余村落中,只记载交通要道沿线,其余不予详细记述。
根据该记载,乾隆时期的洛阳县,今属孟津的区域,大致可概括为“四路五保十七里”。具体为,“正东路李密保二里”,“东北路平乐保三里、凤凰保四里。”,“正北路上店保四里”,“西北路杜村保二里、金水保二里。”也就是四条干道、五个保、十七个里。
该志显示,洛阳城外的交通要道,进入今孟津县区域后,沿线的地名有:正东路,金村、李密城;正北路,前海资、后海资、姚凹、马步、朱家庄、陈家庄、陈家沟、上店,接孟津县界;东北路,平乐、象庄、山岭、三十里铺、新庄、张盘村、李家窑,接孟津县界;西北路,水泉、新车院、常袋、井庄,接新安县界。
以上村名明显变化的有:前海资为今朝阳镇向阳村,后海资为今朝阳村,陈家庄为今南陈村,陈家沟为今北陈村,山岭为今送庄镇东山头和西山头,新车院为今麻屯镇王村,李家窑为今会盟镇陆村的自然村,井庄为今常袋镇西小梵村的自然村。
这就是1745年乾隆版《洛阳县志》的概略记载。以下再根据嘉庆版《洛阳县志》稍详细的记载,来看看洛阳县的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