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吧 关注:687贴子:3,200
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02 23:14回复
    犯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2-02 23:19
    收起回复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2-02 23:19
      收起回复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原文是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事下有司。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以为:“郅支及名王首更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春秋夹谷之会,优施笑君,孔子诛之,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宜县十日乃埋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2-02 23:20
        收起回复
          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原文是: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2-02 23:24
          收起回复
            《金瓯缺》(4卷)出版于1985年,作者徐兴业。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小说奖。 本书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


            7楼2016-12-14 21:46
            回复
              本书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金瓯缺》分四卷出版。中国历史上,十二世纪是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众星灿烂的时期。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以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曾经并存过的辽、宋、金三个政权和它们的兴衰变化,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这里面,不但有为救亡图存而九死不悔的北宋爱国将领刘韐、宗泽、马扩、岳飞等人,也有强悍英武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气勃勃的辽军柱石耶律大石等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倍加着力刻画,因而也格外光彩照人的是宋朝青年爱国将领马扩。


              8楼2016-12-14 21:47
              回复
                分卷介绍
                金瓯缺:第一卷
                 本卷写宋徽宗年间,北宋与金达成共同夹击残辽的“海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盲目乐观地以为只要勤兵巡边,就可逼辽纳土称臣收复燕京。以徽宗为首的东京臣民们早已习惯于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生活,朝中诸多权臣如蔡京、童贯等人,只知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边防之事漠不关心。徽宗终日沉浸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名妓李师师的爱恋中,对战争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朝中老将种师道迫于皇命仓促出征,新一代的青年武将刘锜、马扩等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马扩毅然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军人之女亸娘告别,投身到守卫边疆、收复国土的队列之中。


                9楼2016-12-14 21:48
                回复
                  金瓯缺:第二卷
                  在朝中畏战派权奸童贯的错误领导下,北宋军队在前线白白坐失良机,最终不得不发动一场仓促的攻辽战争。在契丹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的猛烈抗击和掩杀下,宋朝军队遭遇惨烈失败,北部边关防卫全线崩溃。金国乘胜灭辽,并挟灭辽之威,背弃盟约,向宋朝统治者索要重金以归还燕京。宋朝君臣为粉饰太平,被迫接受金国勒索,最后只从狡猾的金朝贵族手中赎回一座被大肆洗劫过的空城。马扩看透女真人的贪婪与野心,预料金人迟早会南下侵犯北宋,力谏宋朝统治者未果之后,决心联合一批军民抗金力量,挽救危亡。


                  10楼2016-12-14 21:49
                  回复
                    金瓯缺:第三卷
                    本书前二册写到宋辽战争结束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北宋君臣仍不改变文恬武嬉的沓泄作风。本册开始,风云突变,金军两路南下,直趋东京。东京军民展开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九个月中,金军先后二度攻打东京,汴京终告陷落。书中还穿插写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侄战死;爱妻亸娘经历了流产、早产、难产三重灾难,反得不死;马扩本人尽心殚力以图救亡,却遭陷系狱。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


                    11楼2016-12-14 21:50
                    回复
                      金瓯缺:第四卷
                      本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尾声则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诀别之情,令人潸然。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面临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爱国志士不惜断头沥血奏出历史上悲壮的乐曲。无耻官僚或觍颜事仇,或为虎作伥。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全书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12楼2016-12-14 21:50
                      回复
                        同在前线统兵的还有耶律大石的上司四军大王萧干,此人乃萧皇后的哥哥,因了这层关系坐到这个位置上。他对耶律大石也很敬佩,肯听他的建议。在两国使臣即将到达前线的前夕,耶律大石建议奇袭宋军,一番透彻的分析后,萧干也同意了。 是夜,耶律大石与萧干分统契丹、奚军过河袭击,大破毫无防备的宋军。宋军败退十数里,已无险可守,情况不妙之极。
                        大石林牙与萧干奏明萧后,改换国书,要与宋联合抗金。其实,这确是对宋、辽两国有利的大计.金人灭了辽,哪还有宋人的好日子过?


                        15楼2016-12-14 21:59
                        回复
                          可惜童贯等已成了惊弓之鸟,一心只想早点回东京汴梁的安乐窝,对辽国此议根本不放在心上。可怜种师道的西军在童贯等人矫诏威逼下,仓促退兵,又被耶律大石掩杀一场。
                          耶律大石要除掉李处温,萧后不肯,调和不得,便将耶律大石软禁。其时,耶律淳死,改元之后,萧后成了实际上的女皇。
                          辽国汉军统帅郭药师闻得耶律大石被软禁,便与宋庭通消息,愿意归附.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伐辽战争。失去耶律大石的辽国军队士气低落,前线攻守易势。


                          16楼2016-12-14 22:01
                          回复
                            郭药师献计奇袭燕京.在外城告破的危急关头,辽人聚集到耶律大石身边,保住了王城。随着萧干的飞速回援,参与奇袭的宋军伤亡殆尽。耶律大石回到辽军,前线再度攻守易势。
                            完颜阿骨打背约出兵攻取燕京,阿骨打称:我在三面将燕京逼住,留下一路让你宋军去取,可你打不下来,我自然去打了。宋庭实在无能,受人笑语。宋庭无奈,在战后出钱将燕京赎回.不料燕京被金人烧杀掳掠一空,花费无数财力只得了一座空城。
                            阿骨打兵临关下之时,辽人情知不敌,遂分路败退。耶律大石往西而去,军队被金军打散,自己也被俘虏,颇受礼遇.后耶律大石逃出,许多辽人汇聚到他身边,一度与天祚帝汇合,但终不和出走。
                            耶律大石招募万余众穿过回鹘西去,在中亚广袤的草原上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1125年,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王朝。数代后,于1218年为成吉思汗的西征军所灭。


                            17楼2016-12-14 22:06
                            回复
                              特色赏析
                              作者熟悉历史,在不拘于历史的基础上,大量地进行艺术想象,注重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的有机融合。例如对师师命运的描写、对刘锜、马扩等人物的行动的描写,都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结果,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传》的时候曾经有云:“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所谓“以文运事”者,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者,只是顺着笔性去写,削高补低都由我。徐兴业是“因文生事”,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纵横笔墨,写得天马行空,荡气回肠,然而又不违背历史,实是难得。


                              20楼2016-12-14 2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