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24,335贴子:3,381,959
  • 8回复贴,共1

纪晓岚同志的殿试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6-12-06 22:41回复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殿试卷。原件尺寸47.8×13.5cm,经折装。
    首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
    次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年三十一岁,系直隶河间府献县人,由原廪膳生应乾隆十二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十九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钰未仕故,祖天申未仕故,父容舒仕存。一、习《书经》。”
    第三页空白。
    第四页题:“第二甲第四名,拟七。”
    第五页始为正文。每页12行,每行22字。正文末尾钤“宝应刘启瑞秘籍之记”(阴刻),正文末左下角钤印“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阳刻)。
    卷底有朱文大木记戳,文曰:“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臣塔章阿、仪制清吏司郎中臣德伦、仪制清吏司候补主事臣朱丕烈。”
    收藏者刘启瑞(1878—?),江苏宝应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字翰臣,号韩斋。曾任内阁中书、侍读。辛亥革命后,赋闲在京。“望云草堂”则为另一藏者李经迈藏书室名。李经迈(1877—1938),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幼子,官至工部员外郎,光绪三十一年任驻奥地利公使,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12-06 22:43
    回复
      纪昀的殿试卷
      作者:李永泉
      来源:《历史档案》2016年第1期


      IP属地:四川3楼2016-12-06 22:44
      回复
        一 批宋儒
        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殿试诸贡士于太和殿前。策题首先问曰:
        天人合一之理,前圣盖昭著言之。顾天日在人之中,而人不知。故先儒曰:天即理也。董仲舒以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自宋诸儒出,于是有道学之称。然其时尊德性、道问学,已讥其分涂。而标榜名目,随声附和者,遂藉以为立名之地,而大道愈晦。今欲使先圣先贤之微言大义,昭如日星,学者宜何所致力欤?朕敕几毖治,盖无日不奉天以乾乾。《五经》《四子书》而下,濂洛关闽之学,亦尝深究其源流,而微窥其得失矣。其粹言可以几道者,可得切陈欤?③
        策题一方面肯定汉儒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又对宋儒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分途即朱陆之争,以及随后“标榜名目,随声附和者”极为不满,认为他们会使“大道愈晦”。可以说,措辞是比较严厉的。一向尊奉程朱理学的乾隆帝,这次所出考题中态度却明显对宋儒有所保留。
        纪昀则先对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与董仲舒之言皆足相证也。此其理宋儒言之最详,而宋儒争之亦最力。其始也,各执意见;其继也,各守师说;其究也,永成门户,哄然佐斗,但争口舌之利而与性命为无关,藉以为立名之地,而大道愈晦,诚有如制策所指也。
        这段论述是能见到的纪昀关于宋儒的最早论述。纪昀首先引用张载《正蒙·太和》:“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④的论述,指出宋儒与董仲舒在天道心性的认识可以互相印证,肯定宋儒在学术研究中是有贡献的。继而指出宋儒之弊在于一个“争”字。“其始也,各执意见”,即策题所谓“标榜名目”者;“其继也,各守师说”,即策题所谓“随声附和”者。正因为宋儒各执意见,各自讲学,各有门徒,各守师说,而结果是“永成门户,哄然佐斗”。既成门户,便往往抛弃原则,徒作意气口舌之争,务使己说胜他说,“藉以为立名之地”,背离了学问的初衷,从而成为伪道学,使大道愈晦。纪昀向以批宋儒而闻名,然渊源于何时,无从查证。今观对策,至少而立之年,已经对宋儒的门户之争有所批评。
        继而回答“今欲使先圣先贤之微言大义,昭如日星,学者宜何所致力”的问题:
        夫学之是非,真伪而已矣;学之真伪,实得与不实得而已矣。不以随处体认天理之法引之于践履,不以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之法默契其本原,不以常惺惺法时存其严畏,欲得其致力之道未之有也。


        IP属地:四川4楼2016-12-06 22:45
        回复
          三 改文风责在司衡
          策题又问曰:
          朕于场屋之文,屡谕以清真雅正,俾知所宗尚久矣。乃者或逞为汗漫之词,徒工绮丽,甚至以汉唐词赋,阑入其中,律以大雅之言,甚无当也。……司衡之去取,其可不黜华崇实,以加之厘正欤?23
          乾隆帝提倡科举要保持“清真雅正”的文风,但偏偏总出现“徒工绮丽”之作,此题因问司衡者如何厘正。
          纪昀对曰:
          制策又以国家取士者,首重制艺而深虑文体之浮靡。臣闻张子曰:“文以载道也。”故刘勰之撰《雕龙》也,首曰《原道》,次曰《征圣》,次曰《宗经》,可谓知立言之本者也。宋张方平曰:“今之设科,专取词艺,士惟道义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以文取士,所以叩诸外而观其中之蕴也。言而不度,复何观焉?”我国家文治之隆,古无伦比,极盛之下,容有流为冗长轻靡者。夫筝笛不可以谐雅乐,绮罗不可以为深衣,刘克庄之说也,命曰经义而杂有词赋可乎?下笔不能自休,班固之所以讥傅毅也,意竭词尽而支离漫衍可乎?宋仁宗时进士多钩章棘句,浸失浑厚,欧阳知贡举痛裁抑之,一时浇薄之士如刘几、萧稷皆被摈斥,一时物论颇不平,而文体自是亦变,崇雅黜浮,修之力也。文之体裁在司衡者转移之耳,又何患积习难除,不足和声而鸣盛耶?
          对策紧承策题,首先指出“文以载道”乃立言之本。继而谈制义浮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者,制义中杂以词赋,徒工绮丽,甚属无当。并引刘克庄“筝笛不可以谐雅乐,绮罗不可以为深衣”瑐瑤之说为例,意在说明文各有体,不可以杂,以证其非,形象地解释了策题中“甚至以汉唐词赋,阑入其中,律以大雅之言,甚无当也”的结论。“文各有体”是纪昀一以贯之的观点,其《丙辰会试录序》云:“文章各有体裁,亦各有宗旨,区分畛域,不容假借于其间。”25《耳溪文集序》又云:“故诗文各有体裁,亦各有难易。杜子美之诗才而散文多诘屈,皇甫湜、李翶之文笔,而诗皆拙钝。才有偏长,殆不可强。”26在殿试卷中已经含蓄表达了此种观点。二者,为制义行文之支离漫衍。借班固讥傅毅“下笔不能自休”27之例,批评行文冗长、缺少剪裁的科场行文之弊。厘正文体要靠“司衡者转移之”,纪昀列举欧阳修力摈众阻成功改变文风的实例,得出颇为自信的结论:“文之体裁在司衡者转移之耳。” 这种思想是有道理的。纪昀的文风影响士子甚巨。清张大镛《鹿樵自叙年谱稿》中自记:“(嘉庆七年)三月会试,头场与吴棣花廷琛同号。首题‘为人君止于仁’四句,次题‘道之以德’一节。据棣花云,此二题场前皆有拟作,但系揣摩朱石君先生风气,今主司系纪晓岚先生,首艺须另作矣。”28举子因考官是纪昀,而弃首艺另作,由此可见纪昀对文风的影响。门人陈鹤《同年祭晓岚先生文》称:“乃操衡鉴,狂澜是障,文各有体,不哤乃昌。毋有掇拾,毋有窃攘,廓清之功,如古欧阳。”29堪称是对纪昀作为司衡者的最佳总结。


          IP属地:四川7楼2016-12-06 22:48
          回复
            注释:
            ①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有言:“旧制每科殿试,内阁填榜后,原卷即存内阁大库,严加扃。”见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天津大公报社1933年版,第1页。
            ②罗振玉:《清代学术源流考》,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③20.23.30.《清实录》第1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989、989、989、990页。
            ④(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⑤15.25.26《纪文达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337、336、378页。
            ⑥(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3页。
            ⑦(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72页。
            ⑧(宋)罗从彦:《豫章罗先生文集》卷十四,《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474页。
            ⑨(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⑩(宋)杨栋:《请谥罗李二先生状》,(宋)罗从彦:《豫章罗先生文集》卷十五,《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478页。
            11.(宋)朱熹编:《上蔡先生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12.(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13.17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138页。
            14.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2页。
            1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8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6页。
            19.陈汉章总纂:《象山县志》卷三十二《文征外编下》,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4页。
            21.王先谦:《汉书补注》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8页。
            2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1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96页。
            24.(宋)刘克庄《题郑宁文卷》有云:“筝笛焉能谐雅乐,绮纨原未识深衣。”见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第3册,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569页。
            27.(汉)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28.《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9.上海图书馆藏陈鹤:《桂门续稿》下卷。
            31.(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9页。
            32.(宋)王应麟著,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中),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5页。
            33.(元)脱脱等:《宋史》第3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20页。


            IP属地:四川9楼2016-12-06 22:50
            回复
              真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07 1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