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作古、近体诗(普通人统称古诗),我是赞赏的。如同今人作国画、今人打太极,都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尤其应当鼓励。并且,我不赞同新诗作者、爱好者对今人作古、近体诗的轻蔑。虽然我古、近体诗和新诗都写不好,但青少年时期也是偏好新诗的,迷恋并习写过大量的意象派、后现代主义、甚至激进的口语化诗,至年近不惑,才深感今古无需壁垒分明乃至对立相争。文化需有传承,才能有底蕴。
以唐为界,唐及唐以来的诗叫做近体诗(格律诗),唐之前的诗称作古体诗。严格来讲,只有格律诗才叫近体诗。由于唐诗之盛名,当代人主要想仿写的是近体诗。今人作近体诗,多有不讲格律,具体有两个通病。首要的通病就是不讲平仄。读起来极为拗口,语感艰涩,却不知问题在哪。其次为避免麻烦,甚至不押韵。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写诗时如果要求遵循平仄和押韵规定,作者会感到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以致作诗兴味大减。因此为摆脱此种窘境,干脆抛弃这两种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并视之为诗体之解放,同道者互相附和,引以为荣。实际上,谬之甚矣。如此作出来的诗,一则单句读来拗口;二则数句读来音散,通篇像东拼西凑之摘句,并非完整的一首诗。如此"近体诗",莫说传世,就是示之予"诗盲",也是读不出美感的,实在是不可取。其实,灵感与格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可以调和的。如灵感突至,可不顾格律,先写下来;然后再慢慢按格律修改。古人写诗,也是修修改改,反复斟酌用字、用韵,因此有"一字师"的典故。可见写诗一事,自古以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今人想出口成诗,又或一挥而就,不得不说是小看古人了。这样的人才,就是在古代也是极为罕见的,是大师中的大师。总的来说,写近体诗,千万不要心急,先写,再雕琢,遵循格律,反复读读,找找语感,这样写下去,就能逐渐找到写格律诗真正的乐趣。
当然,当代人读书与古代人读书是不一样的,当代的语境与古代的语境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代人写近体诗,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应当是无法超越古人。一说守格律,都已经感到被捆绑思维,而古人却是在格律中咏叹自如,实在是无从超越。但是我们出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仍是应该写。不要求人人都写,但只要有人写,我们就应该鼓励。
那么写近体诗,是不是就一定没自由、或者一定要按古声、古调、古韵来写呢?我认为不然。古代诗词发达时期,声调归为“平、上、去、入”四声。目前普通话其实仅为三声,即“平、上、去”,入声已经消失。现代粤语倒是还保留了四声九调,但具体到字的读音也已变化。这就导致了同一个字,古今读音却并不同;且即使同一个字同一个音,古今声调也不一样,因此许多唐宋诗词,用普通话一读,格律全乱了;用粤语读,时灵时不灵。像这种现状,当代近体诗作者该如果面对?
我以为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任何诗体都是为读者服务的。未来读者的声、调、韵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也不至于拿当代的诗去给古人看;因此,我们的诗的读者,必定是当代人。平仄、押韵乃至格律,可以按当代语言的读音去应用,但格律准则不变。古时的韵书就相当于诗人的写诗“字典”,写诗时只要决定了用哪个韵部,一翻韵表,就可以不用搜肠刮肚去找韵字,一目了然。当代也有根据普通话编写出来的新韵书,建议爱写诗的朋友买上一本,对写诗有大用。二是要弄明白格律是为何而规定的。规定格律,是为了使近体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含音律美。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古人规定的格律就是一种“抑扬顿挫”的经验总结。使近体诗富含音律美。遵循格律就是一种令自己的诗具有音律美的捷径,同时也是一种写近体诗的基本功。我认为这和武学一样,除非是天才,否则初学者一定要把基本功练扎实,按近体诗的格律准则去改诗。当写诗具有非凡的实力后,语感特别强,这时候另当别论。有研究指出,李白、杜甫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律。今人写诗也可出律,但出律的前提是能运用语调表达、烘托诗的意境,具有出律的必要性,否则就是失败的出律。从格律中获得的音律感、语感,完全可以应用到新诗中去。
当然,如果觉得用普通话写诗无法满足兴趣,完全可以用粤语来写,更能领略四声九调的魅力。
以唐为界,唐及唐以来的诗叫做近体诗(格律诗),唐之前的诗称作古体诗。严格来讲,只有格律诗才叫近体诗。由于唐诗之盛名,当代人主要想仿写的是近体诗。今人作近体诗,多有不讲格律,具体有两个通病。首要的通病就是不讲平仄。读起来极为拗口,语感艰涩,却不知问题在哪。其次为避免麻烦,甚至不押韵。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写诗时如果要求遵循平仄和押韵规定,作者会感到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以致作诗兴味大减。因此为摆脱此种窘境,干脆抛弃这两种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并视之为诗体之解放,同道者互相附和,引以为荣。实际上,谬之甚矣。如此作出来的诗,一则单句读来拗口;二则数句读来音散,通篇像东拼西凑之摘句,并非完整的一首诗。如此"近体诗",莫说传世,就是示之予"诗盲",也是读不出美感的,实在是不可取。其实,灵感与格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可以调和的。如灵感突至,可不顾格律,先写下来;然后再慢慢按格律修改。古人写诗,也是修修改改,反复斟酌用字、用韵,因此有"一字师"的典故。可见写诗一事,自古以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今人想出口成诗,又或一挥而就,不得不说是小看古人了。这样的人才,就是在古代也是极为罕见的,是大师中的大师。总的来说,写近体诗,千万不要心急,先写,再雕琢,遵循格律,反复读读,找找语感,这样写下去,就能逐渐找到写格律诗真正的乐趣。
当然,当代人读书与古代人读书是不一样的,当代的语境与古代的语境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代人写近体诗,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应当是无法超越古人。一说守格律,都已经感到被捆绑思维,而古人却是在格律中咏叹自如,实在是无从超越。但是我们出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仍是应该写。不要求人人都写,但只要有人写,我们就应该鼓励。
那么写近体诗,是不是就一定没自由、或者一定要按古声、古调、古韵来写呢?我认为不然。古代诗词发达时期,声调归为“平、上、去、入”四声。目前普通话其实仅为三声,即“平、上、去”,入声已经消失。现代粤语倒是还保留了四声九调,但具体到字的读音也已变化。这就导致了同一个字,古今读音却并不同;且即使同一个字同一个音,古今声调也不一样,因此许多唐宋诗词,用普通话一读,格律全乱了;用粤语读,时灵时不灵。像这种现状,当代近体诗作者该如果面对?
我以为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任何诗体都是为读者服务的。未来读者的声、调、韵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也不至于拿当代的诗去给古人看;因此,我们的诗的读者,必定是当代人。平仄、押韵乃至格律,可以按当代语言的读音去应用,但格律准则不变。古时的韵书就相当于诗人的写诗“字典”,写诗时只要决定了用哪个韵部,一翻韵表,就可以不用搜肠刮肚去找韵字,一目了然。当代也有根据普通话编写出来的新韵书,建议爱写诗的朋友买上一本,对写诗有大用。二是要弄明白格律是为何而规定的。规定格律,是为了使近体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含音律美。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古人规定的格律就是一种“抑扬顿挫”的经验总结。使近体诗富含音律美。遵循格律就是一种令自己的诗具有音律美的捷径,同时也是一种写近体诗的基本功。我认为这和武学一样,除非是天才,否则初学者一定要把基本功练扎实,按近体诗的格律准则去改诗。当写诗具有非凡的实力后,语感特别强,这时候另当别论。有研究指出,李白、杜甫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律。今人写诗也可出律,但出律的前提是能运用语调表达、烘托诗的意境,具有出律的必要性,否则就是失败的出律。从格律中获得的音律感、语感,完全可以应用到新诗中去。
当然,如果觉得用普通话写诗无法满足兴趣,完全可以用粤语来写,更能领略四声九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