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04贴子:586,546
  • 4回复贴,共1

刘忠河的艺术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起刘忠河在中原大地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十二岁学艺,传唱豫剧六十年,虽年过七十,每年仍有二百多场演出,业余时间教弟子学习,他就像轮船上的陀螺旋转不停。他气息十足地告诉记者:啥时候爬不上舞台啥时候算!
  十月十三号晌午我们来到刘忠河家,他热情地接待我们,谁也不相信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身材高挑,体格匀称,外相洒脱,满脸红润,情神饱满,看上去大约五十来岁。刘忠河性格开朗,话语间常常带着笑声。他兴奋地说:今年一到十月已下乡演出二百多场,跑遍周边十几个县,老百姓很喜欢豫剧,不少人一边听还一边跟着唱。
  刘忠河的家乡是商丘黄河故道的一个村庄——大刘庄。1943年腊月的一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一支抗日队伍急需转移,一个女战士无法带走出生三个月又生病的婴儿,就交给一个老大娘收养,老人养不起,后由做小生意刘鸿卿收养,起名叫刘忠河。不久,刘忠河八岁的时候,平困和操劳,养母早早病逝了,刘忠河跟着养父来到商丘市谋生,少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遭到继母的多少虐待他不忍心说下去。刘忠河从小酷爱豫剧,经常在街头听说书唱戏,自己也能唱几段。十三岁那年,商丘市豫剧团收演员,刘忠河神奇般的录取了,从此开始里他的戏剧人生。
  1957年,河南省戏曲学校招生,刘忠河家境贫寒,加上继母刁难,衣衫褴褛,难以出门,好心的剧团姐妹送给他一双皮鞋和一条裤子,皮鞋号大,刘忠河前后塞上棉花,裤子是一条‘偏开门’的女裤,刘忠河用一根麻线缝上口子,又穿上老师傅送给他的一件旧上衣,背上几个窝头上了路。三年戏校学习,刘忠和如饥似渴,他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十分珍惜,早起晚睡,勤学苦练,喊嗓,压腿、扎驾基本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百折不挠,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员之一。
  学成归来,刘忠河夜以继日地排戏,如《南海长城》《朝阳沟》《平原作战》《磐石湾》等,英俊的扮相、优美嗓音、卓越的演技,统分展示了他身后的功底,轰动豫东地区。1963年,有他主演的《社长的女儿》,一举成功,在上海公演,深受欢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上海戏剧节的艺术家们也给与高度评价。后来由他主演的《黛诺》,在苏鲁豫皖引起轰动,在江苏徐州公演时,受到罗瑞卿和杨得志的高度赞赏。《黛诺》录制后,在河南全省播放。文革期间,刘忠河受到不公正的打击,扣上一定“只专不红”的帽子,限制他的演出,由于刘忠河演技出众,无人替代,观众强烈要求他出来演戏,剧团领导也不得不让他出来演戏,他塑造许多共产党人的形象,感人至深。
  刘忠河跟妻子胡秀兰的恋爱,也充满传奇色彩。胡秀兰是一个铁路工人的女儿,是商丘市剧团最小的演员之一。从小就喜欢刘忠河哥哥,她跟刘忠河相识、相知、相爱走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刘忠河个大,食量也大,常常吃不饱,饿着肚子演出,胡秀兰就把每天省下来一张张小馍票偷偷塞进刘忠河的口袋里,刘忠河每每吃到胡秀兰给他的馍票领来的黑窝头,眼里就唰唰掉泪,一边吃一边哭。失去母爱的刘忠河,从小又收到继母的冷落和虐待,姑娘的体贴,使他深深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危难真情,患难之交,刘忠河看到了做人的希望,自己给自己鼓劲,一定做一个最优秀的演员,不能辜负姑娘的一片心,不能辜负养我成人黄河故道,不能辜负党的教育和培养。胡秀兰为宽慰刘忠河,见他哭,就笑着说:一个大老爷们,一个小黑窝头就把你哄哭了,真没出息!可姑娘说吧,把脸扭到一边去,也掉下深情眼泪!
  刘忠河跟胡秀兰一九六九年结婚,夫妻俩恩恩爱爱,相互体贴,不但事业有成,还生下两个可爱的女儿。
  文革以后,为刘忠河有了更为广阔的戏剧平台。1977年10月,在上演《十五贯》时,他吸收豫剧前辈唐玉成吐字饱满清晰、唱腔沉实稳重的唱腔经验,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刚柔相济,浑厚朴实,形成自身的声音特色,一炮走红,连续上演96场,场场爆满,创造了中国戏剧舞台奇迹。在《十五贯》上演以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纷纷赞赏刘忠河戏唱得好。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造而成,因河南省简称豫,因而叫豫剧。河南豫剧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不同地域风格的四大流派。其中豫东调辐射面积最大,几乎影响中原中东部地区。以后几十年,刘忠河精心挖掘豫东调传人唐玉成的唱腔特色,又把豫东各类说唱艺人的演唱特点柔和进去,深入调查中东部地区观众的口味,创造出说中有唱、唱中有说、旋律紧奏流畅、联板叠唱、一气呵成的艺术特色,使豫东调的唱腔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刘忠河主演了《辕门斩子》《打金枝》《三哭殿》《血溅乌纱》《穆桂英下山》《朱元璋斩胥》《三打金枝》《血战睢阳》《反阳河》《清风亭》等剧目,在演唱过程中,刘忠河还吸收了祥符调陈素真的唱法和精妙的做工,借鉴崔兰田艺术大师的鼻音和低音的唱腔特点以及以静衬动的做派,形成新的豫东调风格。
  商丘豫剧团书记方俊涛同志评价说:刘忠河充分运用衬字、抢板、闪板、垛句和寒颤的唱腔技巧的同时,还自创大波音、轻鼻音来装饰唱腔,使唱腔苍劲中不乏浑厚,朴实中又含潇洒,时如黄河奔腾,时如春蚕吐丝,时如行云流水,时如珠落玉盘。戏曲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灯光的综合性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刘忠河高度重视豫剧语言的精炼和口语化,唱腔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在他嘴里都是千锤百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接受。
  刘忠河一直保持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告诉记者,神圣的艺术,一定要有认真的态度,对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刘忠和认为,观众虽不能说出一出戏好和不好的道理,单能感觉出味道,听戏像喝白开水,嚼不出味道来,谁也不愿听。
  刘忠河是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各种戏曲大奖,成了戏剧“大腕”,可谓大红大紫。刘忠河队头上的光环,看得很平淡,有人提起来,他就摆摆手,一笑了之。刘忠河从不摆架子,既像一个长者,又像一个大哥,待人温和可亲。和大家相处和一家人一样。他常说:驴大马大值钱,人大了不值一个钱,我是农民的儿子,吃农民的饭,穿农民的衣,我不给农民唱戏谁给农民唱戏,农民愿听我就唱,农民高兴我也高兴。刘忠河七十队岁了,每年主要时间都是在乡下演出,吃住跟老百姓在一起,从不做小车住宾馆,他指着一个铺盖卷高兴的说:这就是我的宾馆。在乡下演出,他从不搞特殊化,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有时赶不上饭时,就啃几个凉馍了事。炊事员开玩笑说:刘忠河比头猪还好养!刘忠河也笑着说:有啥吃啥,从不拱猪盆。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一辈子从来没感到别人对不起自己!
  为了豫剧后继有人,刘忠河呕心沥血培育新人,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着亡。要求弟子,在继承老师艺术特点的情况下,要发展创新,走自己的路。他不但教弟子精心学艺,最重要的叫弟子学做人,一看人品,二看艺术,人品不正,就是一肚子戏也没人听。刘忠河先后接收近四十多名弟子,如:刘小河、刘金河、小忠河、刘少河、刘珍河等,已经形成豫东调“刘派”艺术群体,不少弟子已露头角,活跃在中原各地的戏剧舞台上!
  文/张树国 辛如记


1楼2017-01-03 10:24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03 10:34
    回复
      点赞!,小时候就很喜欢他的唱腔!


      3楼2017-01-03 11:08
      回复
        刘先生的唱腔听得出来,有吸收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等大师的唱腔艺术。


        5楼2017-01-03 13:59
        回复